劉瀟雨用智慧和熱愛在連云港東海縣這片充滿希望的沃野播種、耕耘,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是帶領村民實現共同致富,譜寫了新青年履職為人民、引領家鄉人民奔小康的華麗篇章。
身穿橘黃色的改良旗袍,披肩的秀發烏黑順直,五官精致笑容甜美,仿佛從畫中走出的古典美人,這是95后返鄉新農人劉瀟雨給人的第一印象。劉瀟雨從大學起就參與鄉村振興事業,用智慧和熱愛在連云港東海縣這片充滿希望的沃野播種、耕耘,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是帶領村民實現共同致富,譜寫了新青年履職為人民、引領家鄉人民奔小康的華麗篇章。
返鄉創業更有價值
學生時代的劉瀟雨,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霸”。2014年7月,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財經大學,因為志愿沒有填好,被調劑到了人力資源專業。大一下學期,她通過轉專業考試順利轉到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同時報考了國際注冊會計師考試。
“與緊張充實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學課程變少,人一下子就閑了,我感到恐慌,害怕自己在安逸中沉淪,于是便想在業余時間多學習。”劉瀟雨說,國際注冊會計師包括14門科目考試,全部需要用英文作答,她最終拿下了這張含金量極高的技能證書。
在勤學苦讀的同時,劉瀟雨經常往返學校和家鄉兩地。家里的企業正在發展期,家族企業歷史悠久,從專注傳承家鄉味道的農產品加工,逐步發展為市級龍頭企業,如今與海糧集團共同開創海糧供應鏈(連云港)有限公司,幫助更多農特產加工的小微企業運營銷售,主營業務包括面點類、熟食類、海鮮類和土特產的批發零售。
彼時,劉瀟雨經常和家人分享所學所見,幫助企業創新發展。學以致用,她邀請同學和導師參與企業產品創新和市場調研,把市場調研寫到論文里,把論文寫在生產中。寒暑假,為了推廣自家產品,她還奔赴全國各地參加展會,眼界和思維得以拓展,漸漸可以獨立承擔展會招商銷售業務。有了這些積累,大三的劉瀟雨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被譽為“世界水晶之都”的家鄉東海水晶城里開一家地方特產店,向來自全國以及全球的人們推介家鄉特產,為更多家鄉的小微企業提供產品展示平臺。
“水晶城是東海的名片,來東海旅游的人大約有90%都會來,所以我選擇把店鋪開在這里,讓更多人知道東海除了水晶還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土特產,讓‘東海農品’成為東海的第二張名片。”劉瀟雨說。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大學畢業了。2018年夏天,劉瀟雨走出校園,先后去北京和深圳工作過,其間不忘學習,順利考上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同時又收到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的邀請。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劉瀟雨卻心有不安。
“大城市節奏快,在周而復始的工作中,我感覺喪失了思維創新和創業激情,這并不是一件好事。”劉瀟雨說,此時家鄉的發展正緊缺人才,于是她作出了大膽的選擇:放棄研究生入學資格,放棄進入德勤的工作機會,回鄉幫助家族企業創新發展。她的理由是:返鄉創業更有意義和價值。
新思維賦能鄉村振興
回到東海縣,劉瀟雨接手了家族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和舅舅的農場運營工作。因為大學的專業是財經類,處理財務工作對她來說輕而易舉,稍顯困難的是如何打造農場。
“賓果農場于2015年開始營業,面積約26.68萬平方米,投資了2000多萬元,農業投資大周期長,舅舅壓力很大。”劉瀟雨說,回鄉后第一重任就是想辦法融入農業,成為一名真正的新農人。
在政府的積極關心和支持下,劉瀟雨參加各種新農人的專業培訓班,包括線上學習,很快拿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營銷方案:第一,依托農場的果樹資源,推出櫻桃、獼猴桃等采摘活動,同時通過探店博主拍攝視頻宣傳推廣,推出“早鳥票”,提前鎖定消費者;第二,維修完善農場的基礎設施,推出一系列戶外休閑娛樂項目,包括草地露營、戶外燒烤、土鍋臺做飯、放風箏、兒童游樂等;第三,借助“雙減”政策機遇,以農耕文化為抓手,研發推出一套寓教于樂、類型多樣的研學課程,包括非遺文化展示教學、農事農活、節日風俗體驗等項目,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有一個研學項目是展示做粉皮的過程,為了生動還原這項傳統技藝,我們特意邀請了一個技藝純熟的民間高手。此外,還有納鞋底、擠羊奶、做花燈、包湯圓等傳統民俗活動,家長和小朋友對此都很感興趣。”劉瀟雨介紹,自從營銷方案落地實施,農場一改往日的冷清面貌,每天都涌入四面八方的來客,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就在一切都欣欣向榮的時候,一場意外猝不及防地發生了。那年春天,正值櫻桃成熟的時節,“早鳥票”已經銷售一空,消費者就等著時機一到來采摘。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場冰雹毫無預兆地來襲,砸斷了很多櫻桃樹枝,隨后兩天氣溫猛升,高溫炙烤導致櫻桃直接爛在地里。劉瀟雨第一次感受到農業“靠天吃飯”的無奈,顧不得傷心,第一時間給消費者退票,做好解釋安撫工作。
這件事讓劉瀟雨明白,農場活動受天氣影響較大,不確定因素較多,必須開啟多元化發展道路,解決單一性收入的問題。通過市場調研,劉瀟雨發現培訓機構對戶外場地需求很高,便和一些培訓機構開展合作,通過提供場地和服務增加農場收入,實現互惠雙贏。
“興村專干”為民服務
為了帶動和服務更多產業,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劉瀟雨在2022年5月報考了東海縣“興村專干”招聘考試,并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入選,于當年7月入職,主要負責農業重大項目板塊的材料申報、服務指導以及人居村莊環境治理等工作。
其實,為民服務的想法一直都深藏在劉瀟雨心中。早在大學期間,一次暑期社會實踐,劉瀟雨參加大學生實踐項目,注冊“晶姑娘”商標,通過發掘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規范生產、品牌包裝、渠道整合,從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還組織電商平臺和帶貨主播到農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和加工基地,幫助村民線上推介銷售特色農產品。
擔任“興村專干”后,劉瀟雨立志用所學為家鄉白塔埠鎮王小埠村發展助力。王小埠村是旱地砂姜土質,種出的紅薯淀粉含量高,村里家家戶戶都會用紅薯做粉皮粉條。近百年手工歷史傳承技藝因為沒有品牌,村民只能在菜市場銷售,收入低,很多村民放棄做了多年的手藝外出打工。
面對痛點,劉瀟雨一方面對接高校資源,通過科技力量解決粉皮制作過程中的溫控防塵及防潮濕的儲存問題;另一方面聯系專業設計團隊到村民家,現場觀摩粉皮粉條制作,并把制作過程和民俗文化通過圖文體現在包裝盒上,又注冊了“王小埠”商標。通過地方特產渠道和網紅主播帶貨,粉皮粉條銷售額達數百萬元,全村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劉瀟雨不忘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疫情期間,她和媽媽幾乎沒有在家休息過,每天都奔波在外,為村民銷售蔬菜,還為支援前線的醫護人員免費提供一年的蔬菜,并在志愿者招募書下發前主動報名,成為第一批核酸采集志愿者。逢年過節,她和媽媽為村里養老院的老人送去節日禮品,除夕夜為老人做豐盛的飯菜,陪伴老人過節。
憑借突出的表現,劉瀟雨當選為東海縣人大代表、江蘇省共青團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獲得了首屆“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并入選江蘇省“新農菁英”農村青年人才庫和第二期江蘇省“青馬工程”農村班。其項目獲評“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項目支持計劃推薦項目、江蘇省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特色模式推介項目。如今,劉瀟雨的男朋友也回到家鄉創業,兩人攜手,力量更大,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