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妮 李雨欣 吳冰 張晶晶
摘要:文章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新媒體漫畫類優秀作品《漢字行》為例,從創作背景、作品內容、創作過程以及作品特色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化、新媒體技術、傳承理念相融合,以故事情節直觀地宣傳漢字的演變過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為未來的競賽積累經驗。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漢字的演變;Mental Canvas Draw;新媒體動態漫畫;創作過程
中圖分類號:TP3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08-0114-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是目前高校最具影響力的競賽之一[1]。大賽激發了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2],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旨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3]。本文以大賽作品《漢字行》為例,從幾個方面探討作品的創作流程,闡述了如何利用新媒體動態漫畫的形式普及漢字演變的過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歸納總結了作品的不足,為作品的完善以及未來的競賽總結和積累經驗。
1 《漢字行》創作背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突出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4],結合時代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傳承和創新,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風采和魅力。在新媒體時代,弘揚、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每個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5]。在眾多優秀傳統文化中,漢字文化尤為重要[6],漢字文化的傳承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緊密相連。作品《漢字行》通過新媒體動態漫畫的形式,將漢字的演變歷程和傳承理念相結合,并以故事形式展示了漢字的演變歷史,從而更好地普及漢字演變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漢字行》作品封面如圖1所示。
2 《漢字行》作品介紹
《漢字行》作品主要是通過三維繪畫工具Mental Canvas Draw等專業工具原創制作完成,以動態漫畫的形式對漢字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同時,漫畫中參照真實的歷史人物以及文物進行繪制,并以此來輔助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漢字的形態以及歷史,呼吁人們關注漢字演變歷史,起到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作品中的主要文字形式有:
甲骨文,即在龜甲獸骨上所刻的文字,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古老文字[7]。在漫畫作品中,甲骨文的呈現背景參考了商王武丁時期的卜甲,如圖2所示。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在漫畫作品中,金文繪制在商后母戊鼎,所以金文又被稱為“司母戊鼎”。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在漫畫作品中,繪制的是獵碣當中的“田車”一石。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時創制的漢字字體。在漫畫當中繪制的是李斯碑,又被稱為泰山刻石。
隸書,是一種莊重的字體風格,分為“秦隸”和“漢隸”, 如圖3所示。
章草,由隸書演變而來,是一種雅化草體。楷書,是最常見的一種手寫正體,又叫正楷、楷體等。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如圖4所示。
3 《漢字行》作品的創新之處及設計難點
3.1 創新之處
1) 新穎的展現形式:動態漫畫。在作品的類型上,選擇了動態漫畫的形式。相較于靜態漫畫,新媒體動態漫畫能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聽覺體驗,吸引觀眾的注意,從而更好地呈現漫畫內容。
2) 專業的制作工具:“動”“靜”結合。本作品主要通過仿自然繪畫軟件Painter、Sai2進行靜態漫畫(即作品內容素材)的繪制,在Mental Canvas Draw中完成動態漫畫的制作。
3) 完整的故事情節:文化傳承。一位老爺爺給孫女講述一個關于漢字演變的故事,將漢字演變的講述代入朝代、代入歷史文物,對漢字的演變進行完整形象的講述……小女孩在漸漸老去之時,再次把這個故事講述給了自己的孫子,將故事繼續傳播下去,體現了文化傳承的理念。同時,在薪火相傳的架構上,選擇將漢字演變的講述代入朝代、代入歷史文物,讓觀者對漢字的演變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3.2 設計難點
1) 作品形式的選擇。靜態漫畫過于傳統,難免枯燥乏味。為了使作品的畫面豐富多彩,抓人眼球,讓觀者眼前一亮,有不一樣的感受,選擇了新媒體動態漫畫的形式。與靜態漫畫相比,動態漫畫的制作過程是設計難點之一。
2) 作品內容的設計。在作品內容的選擇上,如何將漢字演變過程巧妙地融入故事情節中,并簡練直接地表達作品主旨至關重要。同時,如何更貼近觀者的生活,引起觀者的共鳴,讓觀者更能體會到這些傳統文化就在他們的身邊尤為重要。
3) 作品效果的創作。如何設計轉場以及鏡頭場景的切換可以讓觀者更有代入感,如何通過這些設計內容使得視頻畫面更加流暢,以此來提升視頻的觀感,更好地弘揚漢語言文化等,這也是一個設計難點。
4 《漢字行》創作過程
4.1 前期準備
1) 作品主題的分析。在看到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新媒體漫畫類的主題“學漢語用漢字,弘揚漢語言文化”之后,創作團隊想到了漢字以及漢字的演變歷程,不禁陷入深思——漢字究竟是什么?漢字是如何演變的?如何推廣漢字文化?如何呈現漢字的演變過程?
2) 作品框架的確定。根據對作品主題的分析,本作品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情節:一位老奶奶夢回小時候爺爺給她講述漢字演變的故事,醒來后看到同樣稚嫩的小孫子,又把這個故事講給了他……本作品想通過故事的傳遞體現了文化傳承的理念。
3) 展現形式的選定。本作品使用了近幾年新興起的動態漫畫進行展示,相較于靜態漫畫,動態漫畫使用專業三維動畫軟件制作,場景的切換流暢且自然,巧妙將靜態漫畫與動態元素相結合,從而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強。
4) 專業工具的選擇。作品使用Painter以及Sai2進行靜態漫畫的繪制,而在制作動態漫畫的軟件選擇上,嘗試了一款近兩年比較流行的繪畫軟件Mental Canvas Draw,通過視角的改變來增加畫面的動態感。此外,借助微軟Azure文字轉語音的功能對作品進行配音,使用剪影、AE完成作品的視頻后期制作。作品的制作工具如圖5所示。
4.2 創作流程
1) 資料整理和內容設計。通過百度百科、故宮博物院官網、中國國家博物院官網、全歷史App以及《華夏之美·文字篇》等途徑收集漢字演變方面的文本、圖片、漫畫和視頻資料等,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并對作品內容進行設計,初步確定漫畫的整體框架。
2) 繪制分鏡草圖和文字內容設計。首先根據框架內容,繪制出作品故事情節的分鏡草圖并初步編寫漫畫中出現的對話內容,同時依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及預想效果對分鏡內容進行反復修改和完善;其次根據分鏡內容和資料對作品的對話內容進行細化調整;最后根據完善好的分鏡內容劃分所需繪制的靜態素材,以便于接下來的動態漫畫制作。
3) 靜態素材的制作。首先依據完善后的分鏡內容、文字內容,設計具體的人物形象,同時通過Painter、Sai2完成靜態素材的繪制。在繪制文物方面的靜態素材時(如圖6所示),參考了官方平臺的文物展示,以達到有據可循、有據可依,向觀者提供正確的歷史信息;其次根據分鏡內容對照素材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并將每一個素材進行.png透明格式導出并歸類,以便于接下來動態漫畫內容的制作。
4) 動態漫畫的實現。動態漫畫內容主要通過Mental Canvas Draw這一軟件進行實現。根據分鏡內容,將靜態素材導入該軟件,通過圖層的疊加以及轉變鏡頭角度和距離來使素材達到3D的效果(如圖7所示);之后通過添加時間軸以及關鍵幀等操作來使靜態漫畫達到動起來的效果(如圖8所示)。如在制作“千里江山圖”這一部分時,通過調整圖層的遠近距離、關鍵幀的位置以及鏡頭移動的速度來使畫面呈現出立體平滑的效果;最后根據得到的初步動態漫畫內容所呈現的效果,調整素材的位置以及大小,并通過設計的對話內容修改關鍵幀以及鏡頭內容使漫畫內容更流暢。
5) 后期效果的完善。首先根據動態漫畫的內容,完善旁白以及對話內容并確定合適的背景音樂;其次,通過微軟Azure推出的文字轉語音功能進行配音內容的制作,通過調節語速和音色等來使得畫面和聲音更加融合匹配(如圖9所示);然后借助AE制作水波紋的視覺效果,并結合剪映完成整個視頻的合成制作;最后根據動態漫畫的初稿呈現效果,反復處理轉場銜接以及配音銜接等細節。
5 結論
作品創新性地將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技術、傳承理念相結合[8],呈現了獨具特色的《漢字行》動態漫畫,以講述故事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漢字演變過程;同時借助動畫特效、背景音樂和配音的巧妙融合,增強觀者的代入感,很好地宣傳了漢字文化、普及了漢字演變歷史,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一定的推廣意義。當然,《漢字行》作品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繼續完善,如畫面切換的流暢度還有所欠佳、AI配音還需更進一步的優化等。相信在今后,還會有更多的類似于《漢字行》的作品出現,去更好地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9]。綜上所述,通過梳理作品的創作過程,總結不足和經驗,對下屆參賽的學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舉辦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能力,有效促進了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霍楷,寧宇時.以《贊歌》為例探索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參賽創作過程與啟示[J].設計,2018(15):126-127.
[2] 郭靜雯,李潛.大學生競賽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究——以公共計算機教學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0(4):89-96.
[3] 袁佳琦,程妮.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參賽創作過程與啟示[J].計算機時代,2020(6):102-105.
[4] 李宗云.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5):6-7,11.
[5] 程妮,董曉雪,張紫舒.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參賽創作過程與啟示[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0,28(4):76-78,83.
[6] 蘇金智.漢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漢字文化,2018(24):35-39.
[7] 劉小樂.漢字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探究——以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為例[J].黃河 黃土 黃種人,2022(21):53-55.
[8] 闞文華,范曉雯,楊可瀚.基于漢字演變史與對社會影響的弘揚中華漢字文化的教育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6):164-165.
[9] 王亞平,李揚.中華優秀傳統漢字文化融入大學生美育文化教育路徑研究[J].漢字文化,2022(15):165-167.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