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濤 翁曉波 羅燕琴 梁志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就是要“立”主流意識形態,但完成好思政課教學任務,教師要善用“破”的功夫,做到“破立并舉”。
一、針對學習心理上的“破”
習慣性防衛心理是學習者的一種普遍心理現象,課堂表現為:學員不敢或不愿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個別學員要維護自己的觀點,與教師辯論,與其他學習者較勁,影響了教學的秩序。
農民學習者的習慣性防衛心理更突出:一是因為農業活動的不確定性強,試錯成本高,而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一般對新事物是克制、冷靜、審慎的,保持一定距離的;二是農民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基本上是一次性接觸的陌生人關系,對教師敬而遠之是普遍的行為選擇。另外,相較于專技課,農民學習者對思政課的疏離感遠大于親近感。專技課程好比食物,思政課程好比空氣,都是不可或缺的,食物都是有色有味,可以被關注到,但是空氣無色無味無形,往往容易忽略。受關注度很高,對無色無味無形的空氣關注。
如何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親和力和感染力主要是教師個人魅力的體現,針對性和時效性主要來自于課程魅力。用個人魅力去“破防”的案例非常豐富,比如稱呼,看見80%以上的學員是年齡偏大的女同志,來了一句“嫂嫂們,你們咋來了呢,哥哥們都到哪兒去了”。話音一落,“嫂嫂們”的面容和姿態立刻舒展了,爭相回答“打工去了”,課堂氛圍就這樣活躍起來了,也自然引入到“誰來種地”問題討論及家庭農場建設等問題;在婦聯組織的電商班上,面對清一色的年輕女性,開場了一句“小姐姐們好”后,“小姐姐們”齊刷刷放下手機,抬頭注視講臺,輕松愉悅交流的調子就定了。在教學現場,類似的“破防”點時時處處都存在,沒有定規,但有定法,就是要有可親近的姿態、有去親近的意識。
課程魅力是“破”農民學習者的習慣性防衛心理的“金鑰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受歡迎的農民思政課,一定是下足了兩個基礎功夫:一是學情分析的功夫。一堂好課是備出來的,也是上出來的。只有根據具體到班的學情去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素材、開展教學設計,才能出一堂好課;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學情變化,去動態調整教學行為,才能出一堂好課。二是知識表達的功夫。比如知識的通俗化表達,學習者一聽就心領神會。表達的功夫還包括知識的視覺化表達、知識的情境化表達等。
二、針對認知平衡上的“破”
農民學習者一般具有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農民培訓教學工作就是引導農民學習者從既有經驗出發并完成對既有經驗的改造或改組。創設認知沖突,打破農民學習者既有經驗基礎上的認知平衡,引發認知矛盾,是促進農民學習者積極思維和主動學習的“推手”。如何創設認知沖突?不同的課程可以選擇不同策略。
農民思政課的內容與農民學習者的利益休戚相關,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他們既有認知可能是模糊的、零碎的、有偏見的或有歧見的,但不會沒有感知。比如“三權分置”這一理論創新,其制度基礎是實施多年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其實踐基礎是學員身邊普遍發生土地流轉現象。針對農民學習者對思政課學習內容主要不是不知而是不盡知的問題,先通過創設認知沖突把學員“從清醒變糊涂”,再按照“原本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的要求完成知識輸出,把學員“從糊涂變清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專題教學進行的認知沖突創設為例。采用的是問答方式,課堂實錄如下。
(一)
教師:你們的承包地是誰的?
學員:公家的(大部分學員們的回答,脫口而出)。
教師:那你們的承包地要是租給別人種了,租金給誰呢?
學員:肯定是給我們啦(理所當然地回答)!
教師:為什么公家的地出租,租金卻被你們拿走?
學員:……(無語狀態,認知沖突產生)
教師:那么你們的承包地到底是誰的?
(二)
教師:你們的承包地是誰的?
學員:自己的(少部分學員的回答)。
教師:你的糧食想賣就賣,你的地能想賣就賣嗎?
學員:那不行(也是理所當然的回答)。
教師:既然地是你的,為什么地不能想賣就賣?
學員:……(無語狀態,認知矛盾出現)
教師:那么你們的承包地到底是誰的?
能脫口而出地回答承包地是公家的或自己的,能理所當然地回答租金是自己的、土地不能隨自己處置,說明學員們對農村土地制度是有認知的,并且內在認知是平衡的,是“清醒”的。但學員們自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被稍加推演,卻都成了問題,這讓學員們無語又費思量,內在認知平衡狀態被打破,開始“糊涂”。在這種狀態下,學員們迫切需要尋求新知或正見以達到認知的再平衡,于是思維啟動,學習開始。
三、針對內容安排上的“破”
既要考慮“立”的問題——講清楚建立、提倡、鞏固什么,還要考慮“破”的問題——講清楚革除、否定和轉化什么,做到建設性與批判性的相統一,是農民思政課教師做好教學內容安排的思路之一。
以現代農業概念教學為例,“立”是教學的根本,教師只要依據教材內容、現代農業的相關論述等,做好現代農業一般特征的詳盡解讀,或者六個過程表現的解讀,或者四個結果表現的解讀,根本任務都算完成。但這種只做建設性內容的教學,很有可能造成學習者對現代農業的認知或實踐出現以偏概全、認知偏差問題,比如從特征角度,認知上把現代農業等同于規模化農業,導致實踐上人為推動農村土地長時間、大面積流轉,出現諸多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從結果角度,認知上把現代農業等同于效益農業,導致實踐上出現掠奪式開發或盲目性競爭等問題。
所以,一定要做好“破”的內容安排,還要“破”的徹底。一是“破”全盤照搬的現代農業。在與美國模式、歐盟模式和東亞模式的橫向比較中,了解不同的現代農業模式的產生條件和代價,明所借鑒、知所揚棄,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農業;二是“破”全盤否定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做比較,清楚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明所傳承、知所摒棄,符合中國歷史的現代農業。
在農民思政課中,需要“破立并舉”的教學內容比比皆是,比如,提倡集約化經營是 “立”,對應的抑制粗放式經營是“破”;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立”,批判和打擊農村土地自由買賣、強制收回農民土地搞“反租倒包”等各種錯誤思潮和行為就是“破”。
我們可以把學習過程比喻成學習者自己替換瓶子(大腦)里玻璃珠(知識、態度等)的過程。首先,學員在教師幫助下打開瓶蓋(自我防衛心理),以破促立,是為了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其次,學員在教師幫助下松動目標玻璃珠相互間的固有聯接(既有的認知平衡),邊破邊立,是為了促進學習者開啟積極思維;再次,學員在教師幫助下更換或添加的新玻璃珠(新知)后,并著手對有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問題進行批判,立而后破,是為了確保建設性內容立得更穩。
(作者單位:1.湖北省襄陽市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湖北省恩施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