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戶外“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是指以自然環境為背景,以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參考,精心設計多元化的戶外活動。其有助于拉近幼兒與大自然的距離,在開闊幼兒眼界的同時有效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嘗試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等因素設計豐富的“親自然”主題實踐活動,以促進幼兒的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活動;“親自然”;主題教學
作者簡介:羅穎(1998—),女,江蘇省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親自然”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育理念,強調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幼兒正處在啟蒙時期,為了增加幼兒對自然的了解,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師應踐行“親自然”理念,組織不同類型的戶外活動,帶領幼兒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由此發揮出“親自然”教育理念的最大價值。
一、“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一)為幼兒提供學習機會
“親自然”主題活動的開展可以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并為他們提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強化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為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在傳統的幼兒園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學范圍局限在課堂與操場上,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戶外活動的價值。“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嘗試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感受萬物的變化,并在這個過程中科普相應的自然規律,使幼兒增加對植物的了解,通過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獲得生活經驗,增長見識。
(二)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
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這是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而且這部分內容充滿趣味性,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主動親近自然。在“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中,一些幼兒可以蹲在地上十多分鐘,只為了觀察螞蟻搬家的現象,這一行為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他們的恒心與毅力,使他們養成細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同時,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幼兒的身心得到放松,可以忘卻生活中或學習中的煩惱,在植物、動物的陪伴下舒緩情緒,逐漸形成樂觀豁達的品質。戶外活動還能使幼兒通過實踐有效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影響幼兒的長遠發展
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在幼兒園時期接受的教育能夠對他們產生較大影響。在“親自然”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會帶領幼兒走出課堂,將自然資源與幼兒的基本學情結合起來,設計趣味性的戶外活動,使幼兒主動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從而掌握更多科學知識,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此外,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需要與其他同伴交流,互相分享對某個自然景物的看法,或是攜手完成某項戶外運動,在默契配合下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能有效拉近幼兒間的關系,使幼兒增強對同伴的了解。在近距離接觸中,幼兒初步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方法,知道如何與教師或同齡人相處。這些知識與技能對幼兒的長遠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利用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或掌握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
二、幼兒園戶外“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的實踐策略
(一)自主感受——在情感驅動中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在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處于主體地位,一切活動的設計都應以他們的發展需求為中心,以使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展開學習,保證教學活動的參與度,保障幼兒園教學的整體質量[2]。教師在組織“親自然”戶外活動時,也必須考慮到幼兒的興趣因素,利用他們感興趣的素材進行設計,為其提供自主感受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全身心投入互動中,形成活躍、愉快的活動氛圍。
例如,冬季的到來使溫度驟然下降,幼兒園室外的水池結了厚厚的一層冰,每天上學或放學時總有幼兒前去觸摸。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冰上行走”主題教學活動,有效激活幼兒的參與興趣。在親身體驗中,幼兒對冰十分好奇,提出很多問題,如“為什么只有冬天才能看到冰呢?”“這些冰是由水變成的,它們還能再變回去嗎?”“太陽會一直照著冰面嗎?”等等。但僅憑這項活動,幼兒無法對冰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因此,教師可以拿出一盆水放到戶外,第二天帶領幼兒觀察時可以發現水已經結成冰,而后將這盆冰放回室內,可以看到它逐漸融化的樣子,以此使幼兒感受到溫度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解答幼兒的疑問。這樣的戶外活動設計簡單,但能使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感受,收獲知識和快樂。對于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實驗的方式進行啟發,鼓勵他們自行歸納答案,以對話的方式與幼兒展開互動,順利解決問題的同時使他們對戶外項目充滿期待,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親近自然,走進自然。
(二)互動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引發幼兒自主思考
互動體驗是“親自然”戶外活動的核心環節,旨在激發幼兒的想象思維,促使他們對大自然中的事物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在“玩”的過程中達到“學”的目的,有效引發幼兒的自主思考[3]。大自然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幼兒眼前,如花草樹木、沙水石泥等,都是幼兒喜歡的游戲材料。因此,教師在制訂戶外活動時應先行確定此次教學的主題,而后在自然中尋找相應素材,不僅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還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他們的探究熱情,對這些材料如何應用于活動中產生疑問,以此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組織戶外活動之前,要以教學主題為核心思考此次活動所需素材,可以讓幼兒在自然中尋找用到的材料,這樣一來便能有效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在活動主題的驅動下引發幼兒自主思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親自然”探索活動“風”的目標是使幼兒通過各種感官感受風,了解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知道風在不同的季節吹在身上的感覺是不同的。正值秋季,教師帶領幼兒到附近的公園,詢問幼兒風吹在臉上的感受。有幼兒說:“風很涼。”還有幼兒說:“我剛剛是跑著來的,此刻的風讓我感到很舒服。”在自由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氣氛。而后,教師引導幼兒自行尋找工具,嘗試“捕捉”風,有幼兒很快找到一個塑料袋,他一會跑一會停,塑料袋的口時而開得很大,時而變得很松散,此時幼兒飛快地將塑料袋的口收緊,裝了一袋子的氣體。也有幼兒拿著落葉跑到教師面前說:“葉子在動就代表有風。”在不斷測試下,幼兒得到很多答案。教師將幼兒聚集在一起,仔細傾聽每個人的收獲,并給予表揚,以此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探究內驅力。在互動體驗中,幼兒切實感受到秋風的特點,在積累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強了自主探究意識。
(三)觀察發現——在合作探究中實現幼兒深度學習
“親自然”教學理念對幼兒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模式,打造高質量的戶外自然活動,讓幼兒在合作探究中實現深度學習[4]。觀察現階段的幼兒教學發現,一些幼兒沒能養成觀察的習慣,對于未知問題總是下意識地求助教師、家長,而不是自己探究解決方案。對此,教師在組織“親自然”的戶外活動時,要重視設置觀察類項目,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大自然中的某種現象,正確使用自然材料,逐漸找到問題的答案。考慮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最大化發揮出戶外活動的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觀察具體事物。在小組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個人的見解,其他幼兒則可以給出贊同或否定的意見,再經過組內的交流與溝通達成一致意見,以此在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余,使幼兒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植樹節設立的目的在于呼吁人愛護樹木,關注環保問題。在此節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積極種樹”的實踐類活動。首先,在班級討論明確栽種的樹木種類后,教師采購好相應的樹苗,并準備好植樹需要用到的工具。接著,教師帶領幼兒明確自己想要栽種的樹木種類后,負責購入相應的樹苗,并為他們準備好植樹需要用到的工具。教師帶領幼兒到可植樹的場地,簡要介紹具體的操作流程后,將幼兒分為5人一組,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植樹,同時提醒他們一切活動都要以確保自身安全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植樹的辛苦,意識到亂砍濫伐的行為是錯誤的,明確在日后的生活中要愛護樹木。活動結束后,教師將幼兒聚攏在一起,詢問他們植樹的感受,循序漸進地滲透環保意識,使幼兒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而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利于美化環境。另外,教師也可以詢問幼兒:“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可以保護環境?”為了調動幼兒的回答興趣,提出表現突出者可以得到教師單獨準備的獎品。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幼兒紛紛發表意見,如在路邊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扔到垃圾桶內,盡量不使用塑料袋、塑料飯盒等一次性物品,向更多人科普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等等。如此,在各抒己見中形成活躍的氣氛,幼兒能夠了解更多保護環境的相關內容,在未來的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此次活動符合“親自然”的教學主題,也在無形中拓寬了幼兒的學習空間,讓他們了解植樹的方式與流程,并樹立起正確的環保意識,使活動主題得到升華。
(四)反思總結——在開口表達中深化幼兒活動體驗
反思總結是幼兒園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部分幼兒沒有養成反思的習慣,他們在潛意識里認為活動結束了就代表本課教學結束了,并不會額外花時間回顧自己的具體表現[5]。對此,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結束“親自然”戶外活動后,了解幼兒的感受,而后讓他們說出自己在本次活動中表現突出和不足的地方,以此深化他們的活動體驗。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可以讓他們以口頭和肢體動作兩種方式自由表達,更好地完成反思與總結。這樣一來,幼兒便能養成習慣,每次活動結束后都會進行深刻反省,爭取在未來的學習中不再出現相同問題,同時也能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準確闡述內心的真實想法,無障礙地與他人溝通,以此提高綜合能力。
例如,在自然主題下,教師組織了一次戶外建筑游戲,以“設計一個家”為目的,為幼兒準備好沙子、小石頭、木塊、廢舊輪胎等,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操作。有的幼兒用輪胎做地基搭建房子,有的幼兒別出心裁地用易拉罐做煙囪,有的幼兒用小石子搭建了一個電視機,最終呈現出五花八門的“家”。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大家依次發言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并反思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幼兒說:“我在用小石子搭建電視機時不小心被砸了一下,因為當時我分心了,正在和同伴講話,這件事告訴我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還有幼兒說:“我看到用輪胎當作地基的作品時,意識到我設計的家不具有穩定性,風一吹就倒了,是他的作品給了我啟示,讓我真正理解虛心使人進步的道理。”在“親自然”戶外活動中,幼兒不僅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還養成了良好的反思意識,能夠更好地感受自然,加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結語
綜上所述,“親自然”主題教學活動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能起到增強幼兒身體素質、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幼兒的主觀感受為切入點,設計趣味性的戶外活動,帶領他們走進大自然,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資源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使他們主動與其他同伴分享自己的收獲與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達到深度思考的目的。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幼兒及時反思“親自然”戶外活動中的表現,總結自身的優缺點,經過針對性改進實現綜合素養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蔡佳煊,吳震陵.基于自然參與理念下的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以富春未來城幼兒園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11):31-33.
張雅蘭.幼兒園戶外活動組織策略初探[J].新智慧,2022(10):85-87.
胡堅.課程游戲化視域下戶外“親自然”游戲活動的創設[J].當代家庭教育,2022(4):80-83.
莊曉雯.依托本土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游戲活動[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72-73.
武淑霞.幼兒園戶外自然游戲場的課程化建構[J].山東教育,2021(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