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瓊 蔣雨琦 李加林 徐皓 蔡凱特
[摘 要]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文章針對目前高校師范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依托于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堅實的辦學基礎,進行全方位與個性化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實踐探索。通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方位育人隊伍、組織階段漸進式的全過程育人環節,最終實現精準定位的個性化育人目標。結合本專業學生成果和畢業生去向情況進一步闡明該育人模式的培養效果,以期為新時代背景下高等師范教育提供新的實施路徑和經驗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師范教育;育人模式;地理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4-0139-05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在《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中明確指出,應“創新師范生教育實踐和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模式,提升教師培養培訓質量”[1]。
反觀當下高校師范教育的開展建設情況,許多高校雖制訂有較為完善的專業培養方案,提出了較為詳盡的培養標準,但仍存在缺乏學生主體參與、育人隊伍較為單一、育人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人才培養目標與現實情況存在偏差等現實問題[2]。在此背景下,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的寧波大學,為落實本校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社會和各級學校輸送高質量的“專業教育+教師教育”復合型地理科學師范人才,特進行全方位與個性化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實踐探索。
一、“五位一體”的全方位育人隊伍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關于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精神,提出現代化建設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3]。由此可見,在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有力的人才支撐具有重要意義[4]。
然而,在傳統的高校育人模式中,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系往往不夠緊密,比如輔導員隊伍以思政教育和團學工作為陣地,專任教師則守著三尺講臺,校外優質教育資源更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利用。
為了充分發揮高校教師隊伍的育人潛力,加強育人隊伍內部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各類教學資源,落實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在反復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建設“五位一體”的全方位育人隊伍要求(見圖1)。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各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能明確自身在育人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在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更能夠從整體上形成育人合力,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在專業知識水平、科研技能、思政素養、教學能力、感恩情懷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一)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是在高校教學活動中承擔授課任務、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技能的全體任課教師,具體包括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選修課教師等。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不僅是本科學生進一步進修深造或求職就業的必要條件,更是他們在職業生涯中能夠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因此,專任教師在育人工作中發揮著奠基性的作用。不僅如此,為了充分落實其所承擔的育人任務,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之外,專任教師還需要通過定期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小組討論、舉辦專業沙龍等方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學生提供知識、技能、價值觀等方面的專業支持與指導。為了充分發揮專任教師的教書育人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相關工作人員根據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合理安排各階段的課程設置。在大二進行專業分流之前,課程以地理學科導論、地理學與生活、教師書寫技能、教師語言技能等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為主,主要由高校各門課程的專任教師開設;大二進行專業分流之后,課程以世界地理、中國地理、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踐、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綜合專業課程、分流模塊課程為主,并結合實際情況,由高校專任教師與中學導師聯合負責授課和組織開展課程實踐訓練。
(二)科研導師
除了能給予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學習上的指導,高校教師隊伍的另一重要職能是開展科研活動。在“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中,科研導師這一角色能夠通過調用自身的科研實踐經驗來達成育人目標。具體而言,科研導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創新實踐、參與課題研究等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提升其科研能力。與此同時,對于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有志于在科研領域繼續深造的學生,導師則可以給予及時點撥和前瞻性規劃,引導其在科研領域取得更為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為了強化學生與科研導師之間的交流與聯系,筆者所在專業建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度。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學習興趣與導師科研方向的基礎上,與科研導師進行雙向選擇,進而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也可以與同學組隊參加學科競賽,邀請科研導師進行競賽指導。近年來,通過師生之間的高效配合和共同努力,筆者所在專業學生在科研以及學科競賽領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三)思政教師
思政教師主要指高校學工干部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并強調將其作為育人隊伍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學工干部隊伍及其相應的管理干部隊伍在育人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中,思政教師更是需要發揮引領性作用,爭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排頭兵”。具體而言,思政教師應當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給予學生在生活起居、學習實踐、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關懷和引導,比如可以組織團建黨建活動,指導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育人過程中,思政教師應當努力創設民主融洽的溝通氛圍,成為學生身邊的良師益友。
(四)中學導師
中學導師是高校從各個合作中學中聘任的優秀地理一線教師,其中不乏中學的教研組組長、省特級教師等學科教學科研骨干。將高中一線教師引進高校育人隊伍中來,是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的一次大膽創新和勇敢嘗試。在微格教學中,邀請中學導師進行示范課展示、教研成果分享以及師范生模擬課試講點評等活動,利用一線教師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專業教學素養,幫助學生在本科期間有效提升教學實踐技能,補足其在師范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在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課程實踐訓練過程中,中學導師的支持與配合能為學生提供寶貴的教學實踐場所和教學機會,是師范生專業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舉辦地理教學、教師發展等相關專題講座以及師范生技能大賽等活動的過程中,中學導師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地理教學素養,培養教學研究意識,從而有效提升其求職競爭力和職業適應力。
(五)朋輩導師
朋輩導師則是從畢業校友中精心遴選的一群作風優良、學業成績優異、能力突出的地理科學(師范)往屆生。作為學長學姐的他們,因為與在校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可以運用自身的經驗為學弟學妹提供幫助和指導。不僅如此,朋輩導師們的奮斗精神、優秀表現和感恩情懷,也能夠深深地影響和激勵在校學生,將“立足專業、感恩母校、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種子播撒于其心內。
“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的建設能夠加強教師隊伍內部的協同整合力量,促進多維度育人內容的相互貫通。該模式還強調通過形成育人合力,實現“1+1>2”,著力提升高校育人質量,從而加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培養“能力強、作風優、品德好”的新時代專業師范人才。
二、階段漸進式的全過程育人環節組織
20世紀50年代初,著名心理學家唐納德·E.舒伯提出了職業發展理論。他認為人的職業選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一個動態、持續的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5]。舒伯將人的職業發展分成5個階段即生理和心理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6]。在職業發展理論基礎上,結合當代高校育人活動開展的現實情況、育人工作的重點目標和人才培養客觀規律,可將高校整個育人過程分別具體落實于專業啟蒙期、技能提升期、能力發展期、職業探索期四個時期。該育人過程的實施為實現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可控途徑和有效保障。
(一)專業啟蒙期——大學本科一年級
專業啟蒙期是高校開展育人活動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生轉變身份、開啟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在該階段,部分學生存在對專業認識不清、缺少職業規劃意識等情況。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需要建立起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調動學生參與專業學習和校園活動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在這一階段中的情感和心理變化,為后續階段給予個性化的指導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學校層面來看,需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等相關課程,舉辦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大賽等相關活動,為學生提供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機會;從專業層面來說,需要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參觀地質實驗室、觀摩師范生技能大賽等活動,要由淺入深地安排培養方案所設置的課程,幫助學生準確深入地了解專業的內涵與價值,初步引導學生培養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二)技能提升期——大學本科二年級
技能提升期是高校開展育人活動的過渡期,創新創業技能訓練的重心由理論學習過渡為實踐應用,訓練過程由教師引導過渡為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該階段的培養目標在于通過多種途徑滿足學生探索求知的愿望,從而使學生對專業形成更清楚的認知,提升專業技能,對創新創業活動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鍛煉創新創業思維。學生需要完成培養方案開設的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地圖學等課程,同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及科研項目,比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等。高校應組建專業的指導教師庫,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科學的獎勵機制。該階段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在明確深入學習方向之后進行專業分流,包括普通高中師資方向模塊、卓越師資方向模塊、國際化科研創新人才方向模塊三大方向。
(三)能力發展期——大學本科三年級
能力發展期是高校開展育人活動的關鍵期,該時期育人質量的高低更是直接與學生未來的擇業、創業情況掛鉤。以上一階段所積累的創新創業技能為基礎,教師在能力發展期著力于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綜合素質和職業競爭力的全方位提升與拓展。通過開展中學教育見習活動、組織各級各類師范生技能大賽,有效提升在校師范生的學科專業素養和教學實踐技能,為其將來走上教師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定期開展教師招聘技能培訓講座和優秀學長學姐經驗分享交流會,將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在校學生,使學生避開求職誤區、認清求職現狀。在該階段,不同分流方向的學生需要通過完成不同模塊的課程學習,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訓練,從而實現專業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職業探索期——大學本科四年級
職業探索期是高校育人活動的最終環節,也是學生步入下一階段的工作或學習的重要預備期。對于已經積累了一定創新創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大四學生而言,需要在綜合考慮自身興趣、需求、能力、價值與機會的前提下,在職業探索期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傾向,并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做出嘗試性的選擇。在此期間,全員教師的育人重心在于針對考編制教師、考研深造、出國留學、企業就業、自主創業等不同分流方向的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職業生涯指導和一對一心理關懷工作,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在該階段,面對中學教育實習、本科畢業論文等綜合實踐性課程,更加突出“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高效協作的重要性。畢業論文導師與學生雙選機制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教育實習學校安排,使學生與導師之間建立起一對一的交流溝通渠道,更有利于實現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精準定位的個性化育人目標達成
(一)個性化育人目標的三大方向
依托“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循序漸進地落實全過程育人環節,實現個性化育人目標是寧波大學地理學科(師范)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經過近些年的進一步摸索與改革,基本確定了個性化育人目標的三大方向。
1.培養卓越師資型人才
寧波大學的地理科學(師范)專業致力于向各地中學輸送優質的師范生資源,并提出了高標準的畢業要求:有理想有信念,依方針有操守;有愛心立規劃,有素養有禮儀;有知識樹觀念,懂方法會實踐,明區域思綜合,曉動態解問題;會原理選方法,握信息會變革,設情境能實踐,善評價常改進;懂德育會管理,察心理連家校;能教書會育人,組活動善引導;勤對標善自省,會教研育成長;能交流善溝通,融團隊深協作。為實現卓越師資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啟蒙期,開設教師語言技能、地理科學導論等基礎性專業課程,組織觀摩師范生技能大賽、參加講座等活動;在技能提升期,開設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現代教育技術等更具實操性的課程,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專業契合度高的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在專業發展期,開設微格教學等實踐教學課程,聯合中學開展教育見習、師范生技能大賽等活動;在職業探索期,通過中學導師一對一教學技能指導和高校導師協助,幫助學生充分準備教師招聘,盡早找到心儀的工作,實現高對口就業率。
2.培養教育研究型人才
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要求打造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教育研究型人才,為教師隊伍輸送高質量人才資源提供了保障。寧波大學依托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在本科高年級課程開設碩士學位點先導課程。該方向的學生可選擇優先攻讀本校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實現本碩一體化育人。為實現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啟蒙期,開設體系完整的地理學與教育學基礎課程,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在技能提升期,除了基本專業課程,特別開設中學地理教育前沿等地理研究先導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理教育研究思維;在專業發展期,除了中學地理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方法等必修課,還開設了地理教研創新訓練、中學地理校本教材設計等模塊選修課,提升學生的地理教學研究能力;在職業探索期,給予學生更多就業和升學方面的建議,尊重學生的選擇,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
3.培養科研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水平高,在浙江海洋資源環境、土地利用與城鎮規劃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牽頭建設寧波市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寧波陸海國土空間利用與治理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具有培養科研創新型人才的實力。為實現科研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啟蒙期,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地理學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地理研究意識;在技能提升期,鼓勵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選擇與聯系一對一的科研導師指導科研項目;在能力發展期,通過專業分流確定未來的科研方向,開設地理學專業外語、地理創新研究與論文寫作等專業課程,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與水平;在職業探索期,關注學生在物質和心理上的特殊需求,針對學生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更具長遠意義的建議。
(二)個性化育人培養成果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本專業組建優秀的全方位育人隊伍,結合個性化育人目標的三大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專業科研能力、地理教學教研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并在該過程中取得一系列優秀成果。
在地理專業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與學科競賽。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本專業學生在各級各類地理科學專業領域競賽中收獲頗豐,獲得了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南方賽區)一等獎、SuperMap杯高校GIS大賽(中國賽區)制圖組三等獎、第十七次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舉辦的青年學生地理學學術辯論賽地理信息科學組一等獎、“農信杯”第二屆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省金獎、浙江省大學生環境生態科技創新大賽校賽一等獎等成果。
在地理教學教研能力培養過程中,通過專業課程訓練、中學教育實習、師范生技能大賽等多途徑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學生的教研意識和能力。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使得本專業學生近年在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地理學科教研活動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獲得了第二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筆墨中國”漢字書寫大賽一等獎、第十六屆浙江省高等學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田家炳杯”第八屆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022年“九州杯”全國研學課程設計大賽一等獎等榮譽。
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五位一體”全方位育人隊伍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給學生提供了更具個性化的指導,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本專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曾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寧波大學第十二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一等獎等成果。
全方位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取得優異的成果,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畢業時能選擇心儀的去向。本專業畢業生近年來的去向以對口就業、考公務員、境內高校深造、出國(境)為主,其中選擇成為教師的學生比重始終占主導地位,選擇到境內高校深造和出國(境)的畢業生比重逐漸增加。由此可見,該培養模式有利于滿足新時代培養現代化專業師范人才的需求,為地理教育行業輸送更優質的教師資源。
四、結語
開展高等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多層次的現實意義:從社會層面來看,新時代背景下追求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更具針對性的師范人才培養有利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從高校層面來看,不斷進行育人模式探索,有利于統籌校內外教學資源,加強與中學學科教育的聯系,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個人層面來看,全方位的教師隊伍、全過程的育人環節、個性化的專業指導有利于學生打下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基礎,明確職業生涯規劃路徑,從而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高校師范專業應綜合考慮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發展現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合適的專業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進一步提高師范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實踐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編辦,等.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EB/OL]. (2022-04-14)[2023-06-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
5.htm.
[2] 張煒.普通高校一流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問題研究:以Y大學師范專業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21.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4] 王傳毅,辜劉建.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J].中國高教研究,2023(2):16-23.
[5] 劉慧,李晨希,高艷.研究型大學精準化生涯教育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19(1):102-106.
[6] 張洪烈.舒伯生涯發展論的評析及應用[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6(4):154-160.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