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作為推動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的關鍵技術,深刻地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應用更加廣泛。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新聞的生產效率,但是也引發了諸多倫理問題。文章結合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探究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進而分析其引發的倫理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促進新聞業在新媒體時代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媒體;新聞傳播;倫理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在新聞內容生產、用戶體驗、輿情分析、網絡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處理數據,生成新聞報道,顯著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但同時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也引發了諸多倫理問題,使得新聞工作者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新聞業加強對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
1956年,西方學者約翰·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人工智能的發展經歷了起步、反思、應用、低迷和穩定階段。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在步入萬物互聯的時代。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聊天機器ChatGPT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人機交流的發展,ChatGPT可以與人們進行自然、流暢的對話,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借助虛擬現實(VR)技術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觀察、體驗日常生活中難以觸及的事物。此外,人工智能通過對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能夠實現個性化推薦,這種數字驅動的個性化推薦將有助于新媒體平臺提高運營效益和用戶體驗。隨著科技持續進步,人工智能將日趨成熟,并將在未來深度融入各個行業,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
在新媒體時代下,智能機器賦予媒介新的意涵,其智能算法給媒介帶來新的變革,機械媒體將會塑造新的媒介環境[1]。媒介在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逐步走向智能化,傳媒業的生產格局也將發生變化,新聞內容生產、新聞平臺的構建、信息的擴散渠道、人機交流方式等將發生改變。
(一)智能寫作提高生產效率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廣泛,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處理大量數據,生成新聞報道,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促進了新聞業的發展。面對海量的信息,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快速收集、分析數據,提高新聞生產效率。此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開始深度參與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并由此催生眾多新聞寫作機器人,如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寫稿機器人能夠在30秒內生成新聞稿,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新聞寫作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一種應用,通過自動化處理新聞和精準收集相關數據,將極大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然而,新聞工作者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須積極面對和解決由此產生的技術和倫理挑戰。
(二)算法推送增強用戶黏性
人工智能可通過其算法機制分析用戶的歷史行為、興趣和愛好等數據,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產品、內容或者服務。在新聞個性化推薦方面,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Neil Thurman探討了用戶對新聞個性化推薦的看法,結果顯示,相比編輯策劃,以用戶過去消費行為為指導的算法新聞推送是一種更好獲取個性化新聞的方式[2]。隨著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其個性化推薦功能正推動新聞業從大眾傳播向碎片化、個性化傳播轉變,顯著增強了用戶黏性。人工智能基于個性化推薦功能能夠精準地幫助用戶發現并獲得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而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隨著人工智能個性化推薦功能不斷優化,其推薦結果將日趨精準。然而,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推薦功能為新聞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如何保護用戶隱私、避免信息繭房效應等挑戰。新聞媒體應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推薦功能,以更好地服務用戶,并應對相關挑戰。
(三)智能助手促進人機交流
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聊天機器ChatGPT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人機交流的發展,其可以與人類進行自然、流暢的對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作為一種智能助手,ChatGPT具備迅速理解用戶需求并精準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能夠與用戶進行高效的互動。此外,像ChatGPT這樣的智能助手還能基于用戶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及搜索歷史,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服務,極大地提升了人機互動的效率,同時也增強了用戶的滿意度。在媒體領域,借助人工智能,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能夠實現人機交互,從而隨時隨地獲取新聞資訊。目前,社交媒體人機交流工具包括社交軟件聊天機器人、手機語音助手等,這些工具通過持續的機器學習能夠不斷提升智能水平,更準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這些智能化的交流方式不僅提升了用戶的體驗,還提高了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營效率。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場景的拓展,社交媒體人機交流工具將變得更加智能化。
(四)虛擬技術促使新聞變革
隨著人工智能不斷發展,AR和VR等虛擬技術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沉浸式傳播應運而生。沉浸式傳播以人為中心,以鏈接著所有媒介形態的大環境為媒介,能夠實現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傳播[3]。新聞工作者通過應用虛擬技術來重現新聞場景,能夠使用戶以第一人稱視角觀察新聞現場,獲得沉浸式的體驗。通過應用虛擬技術,新聞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促進新聞業的創新發展。例如,新聞工作者推出融合AR和VR等虛擬技術的H5新聞,可以使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這種沉浸式體驗讓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事件,提高對新聞的關注度。融合AR和VR等虛擬技術的H5新聞不僅提升了用戶與新聞的互動性,還顯著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新聞工作者還可以運用虛擬技術還原歷史場景,使用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此外,新聞工作者通過應用虛擬技術,能夠將新聞報道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覺信息和內容,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人民日報》推出的“一帶一路”H5報道,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為主題,巧妙地融合了圖片、文字和視頻元素,為用戶生動地呈現了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不僅如此,該H5報道還精心設計了互動環節,用戶可以通過答題、抽獎等多樣化形式參與其中,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報道內容。這種融合虛擬技術的創新報道方式,不僅豐富了新聞的傳播形式,還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三、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問題
(一)AIGC機械生產削弱新聞專業主義
在新聞業中,新聞專業主義強調客觀性、真實性,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缺乏深度和創新性,可能導致新聞內容的質量下降,從而削弱新聞專業主義[4]。相比傳統新聞生產,AIGC基于數據和算法所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新聞工作者的主觀判斷和獨立分析,這可能導致新聞報道過于表面化和片面化,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層挖掘。同時,AIGC缺乏有效的審核機制,難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此外,AIGC機械生產往往缺乏人文關懷,過于注重數據和算法,無法深入了解用戶的情感需求,用戶也將難以產生共鳴,長此以往,不利于新聞業的發展。
(二)算法缺陷增加傳播風險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算法的缺陷將會導致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擴大。和真實新聞相比,虛假新聞憑借夸張的內容更能吸引用戶。此外,人工智能算法的局限性,將會為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可乘之機。例如,2023年5月底,一條“上虞工業園區發生火災”的視頻在某平臺傳播,短時間內視頻瀏覽量迅速攀升,給當地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然而,上虞警方經過核實,發現短視頻內容由人工智能生成。如果新聞工作者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利用ChatGPT快速生成新聞報道,但是沒有核實新聞內容,會給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三)信息繭房引發網絡群體極化
信息繭房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隨著個性化推薦機制的廣泛應用,媒體平臺會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推薦相關內容,加之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接觸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這將導致人們對不同觀點的認知變得狹隘,缺乏深度思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繭房問題更加嚴重,嚴重阻礙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社群傳播[5]。媒體平臺的互動機制加強了群體內部成員的聯系,人們會受到群體情緒和群體思維的影響,使得自身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與群體保持一致。這樣的群體心理將會削弱人們對信息的判斷力,其更樂意接收網絡群體信息,排斥與群體對立的信息,進而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四、解決策略
(一)優化算法機制,維護用戶權益
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是黑箱操作,相關主體只有提高算法和模型的透明度,用戶才會了解其具體的運作過程和原理,從而可以更好地判斷人工智能生成的新聞報道是否公正、客觀、真實。此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用戶在接收互聯網信息時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其原因在于用戶的信息接觸面過窄,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推薦也會促使信息繭房現象的產生。相關主體通過優化數字驅動的個性化推薦技術,確保用戶可以接收到多元化信息,從而緩解信息繭房現象。再者,隨著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廣泛應用,用戶更加注重個人隱私,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成為一項重要議題。相關主體必須加強對隱私保護技術的開發,如通過數據匿名化技術、加密技術等,以保護用戶權益。
(二)強化專業素養,降低傳播風險
在智媒時代下,新聞工作者應恪盡職守,不忘初心,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新聞業的發展須以人為本,面對人工智能的缺陷,新聞工作者要加強把關,在人工智能的信息收集、數據分析、新聞寫作等方面,尤其是涉及專業領域的深度報道或專業評論等,新聞工作者需要嚴格審核,以確保新聞的質量和真實性。同時,新聞工作者要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了解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新聞報道中尊重用戶的隱私,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此外,新聞工作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革。
(三)完善相關法規,保障新聞倫理
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約束,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廣泛應用已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政府部門在應對這一挑戰時,不能簡單地借鑒其他法律條款,而需要針對新聞業的特殊性,進一步明確新聞倫理標準。政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規,包括對隱私權、數據安全、算法公正性等方面的規定。政府部門應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業的應用進行監管和審查,及時糾正并處理違規行為。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強化法律責任,明確規定違反新聞法規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五、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廣泛應用,給新聞業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因此新聞工作者要通過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隨著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相關研究也需要不斷深入。此外,新聞工作者也要進一步了解最新的人工智能新聞倫理問題,分析其原因,制訂相應的解決策略,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更好地促進新聞業的
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智能機器的多重媒介意涵及其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5):77-89.
[2]THURMAN N,MOELLER J,HELBERGER N,et al.My friends,editors,algorithms,and I:Examining audience attitudes to news selection[J]. Digital journalism, 2019(04):447-469.
[3]陸趣,林云川,劉炫宇.新媒體沉浸式傳播的應用和展望[J].新聞戰線,2023(20):24-27.
[4]陀艷.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倫理困境與對策[J].南方論刊,2022(05):67-69.
[5]崔春夢.網絡交往“信息繭房”的意識形態效應及其治理[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