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艷
摘?要:隨著chatgpt、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數智時代的到來,專業化、特色化、多元化已成為21世紀大學生生存發展的核心技能,這對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當前商科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入手,力圖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教協同育人、思政環環相扣”等角度,提出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發展的有效進路。
關鍵詞:數智時代;應用型;新商科;人才培養;困境與出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11
0?引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深度學習等新技術的突飛猛進,數智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商業模式與運行規則等日益清晰,數字經濟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2021年11月5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下稱《綱要》)提出要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工作,并提出了“到2025年,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全民終身數字學習體系”和“2035年,基本建成數字人才強國”的發展目標。可見,數字素養已成為數字化社會公民的核心素養,是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是21世紀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首要技能。當代大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他們既是數字時代的受益者,也應是數字時代的創造者。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已很難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新興產業變革對應用型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變化與新要求,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已難以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因此,為提高商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商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滿足新形勢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以當下商科人才培養的困境為切入點,從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產教融合升級、思政環環育人等角度破局,探索數智時代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1?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的困境
近幾年,國家通過智慧高教平臺、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等多種方式,提升高校師生的數字素養,高校也緊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已開始接觸、掌握前沿的數字技術知識,但人才培養的同質化、滯后性、單一性等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高校商科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著畢業生能力不足、實踐技能薄弱、價值觀不堅定等問題,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與堵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1?痛點:人才培養同質化與市場需求專業化的困境
Chatgpt、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商科新業態的到來,使社會勞動分工更加細化,崗位間的差異化更加凸顯,這就要求新時代高校培養的商科人才要更加專業化與足夠特色化,然而梳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等表述,不難發現,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學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規格與目標上竟有著驚人的相似,應用型高校缺乏發展空間,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緊缺,定位不清、特色不足、千校一面等問題凸顯,商科人才的培養更加趨向于同質化,很難滿足新時代市場紛繁多樣的需求。高校要更好地服務社會,就必須改變同質化的趨勢。
1.2?難點:商科專業知識技能向社會服務轉化的難題
近年來傳統商科院校的畢業生認可度與就業質量不盡如人意,一方面表現在傳統財經類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去向的多元化,這也側面印證著商科人才難以完全適應銀行、企業等數智化改造對技能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表現在畢業生應聘率的顯著提升與簽約率的下降。畢業生簽約率表征包括考研率、出國出境留學率、簽訂三方協議率、應征入伍率等;畢業生應聘率包括簽訂勞動合同率、靈活就業率、自主創業率等。“一看就會一做就廢”專業水平很高但動手能力不強,創新理論豐厚但創新意識不足,創業項目孵化難,創業基礎不牢,創業“走不遠”成為商科人才培養的瓶頸。根源在于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育的脫離,學生拋開專業搞創業、搞實習實踐,創業訓練沒有很好地與專業教育結合產生協同共生效應等。
1.3?堵點:傳統商科教育與現代商業模式的沖突
傳統商科教育難以適應現代商業模式的新發展、新趨勢。主要體現在:傳統的商科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市場營銷、金融、財務等專門人才,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相互獨立、封閉、自成體系,存在學生缺少商業實操、教師缺少商業實踐、學校缺少商業資源的弊端。商業3.0時代,在線經濟與實體經濟并駕齊驅,亟須打破“校內學習”與“校外工作”的界限,培養建立在廣博基礎上的專精人才。另一方面,現代商業模式對標國際標準,引領社會發展。如何用全球視野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商業問題,平衡商科新興業態訴求、我國社會發展需求與國際人才要求三者之間的關系,避免陷入過于追求國際標準而忽視解決中國本土化問題的誤區,亦成為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的一大難題。
2?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
數智化時代新商科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清晰新時期的社會和商業環境,以新時代對于新商科人才的要求為基礎確定新商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不斷的創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體系,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才能抓住新商科建設的契機,扎實推進新商科人才的培養。
2.1?打開邊界,創新模式,服務市場需求
大學已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象牙塔”,更應成為社會的“服務站”。因此,高校應逐步打開校際、產學、學段、學科等邊界,構建起“產教融合、學段貫通、中外合作、學科交叉、專業動態、課程銜接”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發展向應用型聚焦、課堂學習由純理論到理論+實踐轉變、培養方式由單一向多元化(產教融合、中本、中高、高本貫通等)轉變、授課教師由理論到理論+實踐的雙師型轉變、學習空間由教室向教室+實踐基地轉變、畢業論文由純寫作向論文+項目設計轉變的“6轉變”。
2.2?打破傳統,創新思維,產教提檔升級
打破傳統商科教育的思維方式,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社會發展需求,發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真正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構建“理實一體,三業融通,四鏈合一”的產教融合模式,即思政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理論課程與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實踐課程相統一,專業、企業、行業三業相互融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相輔相成的產教融合模式。要將人才培養、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訓實習實踐、學生創新創業、企業服務科技創新等有機結合,形成實體性人才培養創新平臺,以此適應數智時代對新商科人才數字素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的高要求。
2.3?打通通道,創新過程,立體環環育人
數智時代對大學生的數字倫理、數字安全與社會責任等提出了更高的準則與要求。為此,高校需要打通職能部門、學院、職業企業等之間的人才培養通道,構建“思政育人、產創育人、實踐育人、中外合作育人”四環相扣,全方位、多元協同的立體育人體系,為畢業生步入工作崗位筑牢思想防線。
2.3.1?三位一體全員思政育人
即將思政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中,逐步形成學校課程思政的5個全覆蓋,即學院全覆蓋、專業全覆蓋、教師全覆蓋、課程全覆蓋、實踐環節全覆蓋。以此,確保課程思政貫穿教育教學始終,形成學生人人上思政,教師個個擅育人,支部個個創品牌的良好氛圍。
2.3.2?四鏈融合產創協同育人
即要求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課程+大賽+社會實踐”的全校產創育人新體系,邁向人人參與創業大賽、人人進入企業實踐、人人具有商科素養的人才培養目標。
2.3.3?五育并舉全程實踐育人
即將勞動教育、社會實踐的理念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實施“2+1”三學期制等,安排固定時間使學生集中進行各類實踐教學活動、公益志愿服務等,根據不同學年逐步提升實習難度與廣度,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針對不同學生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此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多樣化、特色化的人才。
2.3.4?多元開放中外合作育人
既要對標國際標準,又要專注于解決我國本土化問題。鼓勵中青年教師境外讀學位、訪學、進修等,同時積極拓展國外合作與校際交流,開拓學生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對標世界前沿,牽引帶動專業人才培養。
3?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進路
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這為高校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機遇與挑戰,“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等四新項目建設,也在不斷指引學校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新方向。因此,應用型商科院校人才培養在融入現代教育理念的同時,更要有較強的落地性與可實施性。為此,新一輪應用型商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從“頂層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培養、制度保障、交叉融合、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等方面采取具體可行的舉措。
3.1?樹立先進的培養理念,做好頂層設計
改革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既要跟上時代變革,符合社會需要與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還要結合學校辦學目標、辦學資源等實際情況,做好頂層設計,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貫徹到人才培養改革過程中,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整體方案、框架結構,各個部門統一思路,形成合力,有目標有任務地進行。同時,正確看待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暫時性指標下降,如學生評教成績低等問題。
3.2?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穩抓落地落實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需要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保障,主要涉及到: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激勵制度及經費保障與報銷制度、學科專業帶頭人引進后相應的考核制度、行政人員獎勵激勵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的更新與完善等。
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教師積極性的調動、教師的主動參與是關鍵,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進行一定是在做好基層調研、充分采納吸收學院教師的意見建議基礎上進行的,建立一套完整閉環的規章制度,才能有效保障改革落地落實。
3.3?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實施資源整合
做好學科專業規劃布局,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結合學校特色,確定優勢學科、特色學科、重點學科等,探索建立“文+文、文+理、文+工”等相融合的交叉融合學科。將具有不同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使學科內容能在交叉中發展,優勢特色得到互補,進而培育學科新的增長點。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綜合參考“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等標準調整專業結構。做到專業“增量優化、存量調整、集成整合”。在做好交叉融合的同時,針對各專業所面臨的具體困境分類解決問題。
3.4?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強實踐教學
在對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建議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為出現最多的高頻詞,數智時代應用型新商科人才的培養必然離不開與高質量企業、行業的合作共育。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強與龍頭、骨干企業合作,以學校或學院為單位,確立主要合作企業,從學生培養、課程設置、師資引進、實踐實習等方面確定合作方式,簽訂合作協議,如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校校聯合等;加強與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加強學生深度實習實踐,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建立實驗實訓基地,定制更高水準的實驗實訓中心建設標準;增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培養拔尖人才;將參與企業研發、企業實踐作為教師考評重要標準,建立學校、企業人員、學生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團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調整課程設置;加強學生社會實習實踐頻次與深度;加強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引進優秀企業家、技術人員為學生上課,同時加強教師培訓與教師實踐。
3.5?緊抓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改革依托
師資隊伍建設包含高水平師資的引進與現有師資隊伍素質的提升兩方面。通過多樣化的培訓、進修、國內外交流學習等方式提升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通過企業、行業掛職鍛煉等,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通過教師行為規范、教師激勵制度等提升教師個人品質與能力。學院職能部門密切交流合作,明確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引進標準及要求,引進高水平學科和專業帶頭人;同時,充分調動現有教師積極性,利用二級管理平臺,激發現有教師活力,重點培養有潛力的專業人才。
4?結語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直接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才培養成效直接影響著我國“十四五”期間經濟與社會發展質量,也是各高校能否實現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關鍵。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調動全校師生積極主動性,形成資源人員合力,必定能夠為數智時代的新商科人才培養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EB/OL].(20211105)[20231003].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331677.htm.
[2]古天龍.數字化社會需要補上數字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190924(13).
[3]王建明.數智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以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04):103116+144.
[4]韓婧怡.數智化時代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0):102104.
[5]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230221)[202310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04/content_5750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