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次研究選取2022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并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并錄制隨堂教學視頻,共錄制視頻5節課,選取“數據通信與網絡技術”中的其中的兩節課:“靜態路由的配置”“STP協議的配置”作為樣本進行視頻分析研究。同時通過弗蘭德斯編碼體系編碼,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最終總結出任務型課堂研究結論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視頻分析;任務驅動;課堂教學
一、量表選擇
為了更適應本次研究的特點,采用了經典的弗蘭德斯交互編碼系統(ITIAS)的改進版量表對視頻進行編碼,設置了每隔4秒取一次視頻的樣本記錄,將視頻中發生的事件轉換成數字,生成交互分析的編碼表,根據量化的數據進行分析。
二、視頻編碼
(一)樣本一原始編碼(節選)
三、矩陣分析
比如第一分鐘編碼方式,觀摩課堂互動編碼是:
以上共15個,則聯接的序對為(13,13)、(13,13)、(13,13)、(13,13)、(13,9)、(9,9)、(9,9)、(9,2)、(2,2)、(2,3)、(3,3)、(3,3)、(3,3)、(3,3)共14對;然后將順序對的出現次數填入統計表,例如(2,3)的序列組合為1個,就將次數1填入相對應的橫坐標為2、縱坐標為3的矩陣表中。以這樣的方法,把每一橫縱兩列坐標的點上的值相加,就可計算出每個言語行為編碼的和是多少。最后進一步進行數據分析。
(一)靜態路由的配置
樣本一視頻中數據編碼后生成編碼600個,進行聯結順序處理后,得到序列對599個。
(二)STP協議的配置
樣本二視頻中數據編碼后生成編碼750個,進行聯結順序處理后,得到序列對749個。
穩定格:某種行為連續的時間超過3秒,在矩陣對角線上的數據,表示教師或學生在持續地做某事。
(1)在案例一中,案例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教師話語是(14,14),共計210次;在案例二中,為226次。此項數據表示學生操作技術,即學生進行實訓操作,說明本課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留給學生自主性動手練習,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習和探究。
(2)話語頻率第二高的穩定格,案例一為(3,3)共53次,案例二為192次,此格數據表示接受或使用學生的主張,是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學生的觀點,將學生的言語展開進行引申,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說明這門課教師是從學生已有的觀點出發的,教師對學生的觀點有很多接納和延伸,言語中有啟發和誘導的作用,教師幫助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而且思維是發散性的??梢钥闯霰菊n風格主要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的形式呈現的。富有創意的問答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多。
(3)另外,案例一(10,10)區域出現的也比較多,共87次,案例二出現48次,此格數據體現學生交流討論,可以看出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伴隨長時間的交流和討論,通過討論完成任務。
(4)案例一(1,1)格出現了6次,案例二出現了13次,此格數據表示代表教師接納學生情感方面,比如學生所表達的情感,在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能夠被認同。此數據反映了教師能夠多次鼓勵學生,對學生的觀點表示贊同,從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動力,形成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氣氛融洽。
(5)教師把參考性的問題拋給學生,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同時接納和利用學生的觀點,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廣泛的討論。案例一(9,9)出現次數比較多,為71次,占絕大多數;案例二出現21次,主要集中于課堂后半段的實訓探究環節,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任務并主動向教師請教疑問和討論,使得(9,9)序對出現次數比較高??梢?,在探究的環節上,學生的主動性還是比較強的。
特征序對(8,9)代表學生回答問題后的主動發言,數量為2次,說明該生在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區域E(橫坐標編碼1—3,縱坐標編碼1—3)的區域為師生言語互動的積極格,在這個積極格中,數據表明教師對學生觀點的接受以及對學生的好評。此區域數據量比較多,案例一教師言語行為發生了68次,案例二出現222次,說明教師多以鼓勵、贊賞的教師言語去驅動學生學習。能最大限度地運用學生的觀點,給學生以積極的回應與互動。
消極格:(即橫坐標編碼7—8和縱坐標編碼6—7的區域)表示教師指令性批評學生的錯誤,也叫作缺陷格,缺陷格的次數越多,說明課堂氛圍越不和諧。本案例此區域部分沒有數據,表明課堂氣氛比較融洽,學生在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里面。
G區域(即橫坐標碼8—9區域和縱坐標碼1—3區域)表示學生言語行為間接受到教師影響而發生言語終止;區域(即橫坐標碼7—9區域和縱坐標碼6—7區域)表示教師強制終止學生言語行為??梢姳敬握n以教師的間接影響為主,教師通過示范和鼓勵,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實驗探究活動。
四、綜合分析
首先,教師傾向于運用任務探究法,整節課偏向學生做中學的模式。說明教師能察言觀色,也能夠憑借自己的觀點跟教師進行交流和辯論,形成良性互動,其自主性就更能發揮出來。從矩陣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編碼序對(9—9)、(9—5)分別出現了多次,說明可以有效觸發教師對學生的講解或提問,而課堂上教師學生之間的言傳身教互動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其次,在課堂氣氛方面,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表揚或鼓勵、接納或使用學生的主張,在做出積極影響類行為時,多以編碼2—3的行為為主。正面格數多于反面,正面效果明顯,善于給學生鼓勁,課堂氣氛融洽。課堂一開始的導入環節和展示環節,教師和學生互動頻繁,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們都能進行提問,現場氣氛一片大好。
教師的言傳身教有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之比,這說明教師更傾向于間接支配學生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支配學生的情感。能夠從學生的思維和角度出發,以肯定和贊美鼓勵的方式影響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意見的肯定,從而引出學生的思維想法和間接,或者引導學生主動去投身思考和探究環節中去。再次,在課堂教師語言方面,教師整體上間接影響大于直接影響,師生互動類型較多,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形成“學生—教師—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創造性問答模式,教師參與,學生再思考,再反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多,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問題的現象比較多。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控制者”,在學生學習中已是“幫助者”;在課堂學習中,學生也不再是“被動者”,在教師教學中已是“推動者”。
五、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的方法策略
(1)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操作不僅要和知識相結合,還和交流探究相融合,更要教給學生思想上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在任務設計時,需要在情境中,通過層層遞進式的方式進行任務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像爬階梯的過程,最終達到任務的制高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學習、團隊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相互配合去完成任務,整個過程中穿插過程性評價以及最后的小組評價環節。從多視角、多維度檢測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在整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進行整體提高。
(3)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學習中形成合力。任務驅動法中圍繞任務展開的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隨著任務進度的推進積極探索,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等環節使能力得到提高,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協同學習的機會。
(4)在任務進行過程中,多鼓勵學生,通過表揚和肯定的方式,督促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完成任務,避免使用批評及諷刺的方式,讓學生帶著正能量去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教育技術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7273.
[2]顧小清,王煒.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07):1821.
[3][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05):514.
基金項目:濟南職業學院2020年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校級專項研究課題,課題名稱《基于FIAS視頻數據分析的電子專業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編號CX2020063)
作者簡介:葛婷婷(1989—?),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電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