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軍
眩暈,是指人體主觀感受到自身或周圍物體、環境旋轉或搖動的一種感覺。可分為前庭性系統性眩暈和非前庭性系統性眩暈,耳源性眩暈就屬于前庭性系統性眩暈,是因前庭迷路感覺異常的引起的眩暈癥狀。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具有平衡能力,是維持人體平衡的重要器官。耳源性眩暈多因前庭功能異常而引起,主要特征表現為旋轉性、發作性眩暈,患者自身可感覺到天旋地轉、無法站穩,還可伴隨耳鳴、惡心、嘔吐,甚至耳聾癥狀。
(1)耳石癥:也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在耳源性眩暈癥最為常見。其是指耳朵內的橢圓囊和球囊內的碳酸鈣結晶,即耳石脫落而導致的疾病。耳石脫落對淋巴液流動產生影響,影響耳朵內平衡神經的正常工作,進而引起眩暈表現。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在進行如翻身、低頭、抬頭、彎腰等頭部活動時,出現眩暈感,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等表現。但在頭部保持不變時,癥狀很快消失,短暫性發作,持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當頭部再次活動時,癥狀可再次出現。此外,有部分患者眩暈發作后,可出現持續數小時到數天頭昏、行走不穩表現,對生活產生影響。
(2)前庭神經炎:是因前庭神經的炎癥病變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癥狀表現為眩暈、惡心、嘔吐,患者可向一側傾倒。發病較急,嚴重時眩暈癥狀可持續數日,甚至數周。癥狀緩解后,部分患者會殘留前庭功能受損,出現慢性頭暈等癥狀,影響到生活與工作。與其他耳源性眩暈疾病不同,該疾病患者不會出現頭痛、耳鳴、聽力下降癥狀,且眩暈癥狀無位置性。
(3)迷路炎:是一種因細菌、病毒等進入內耳骨迷路或內耳膜迷路,而引起的一種炎癥性病變。大多數患者以陣發性眩暈、惡心嘔吐、聽力下降、心慌等癥狀為主,可在擤鼻、快速轉身、挖耳、屈體等動作時出現,且多數患者伴有原發病相關癥狀。患有慢性中耳炎、膽脂瘤的患者,更容易患迷路炎。隨著疾病的發展,可引起平衡功能障礙、耳聾等危害,同時化膿性迷路炎還可以引起顱內感染,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威脅。
(4)梅尼埃病:又被稱為原發性膜迷路積水,是一種內耳膜迷路積水疾病。患者可出現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耳鳴、耳脹、波動性及漸進性的聽力下降。梅尼埃患者眩暈癥狀發作時,一般可持續20分鐘到12小時不等,一般不會超過1天。發病早期,眩暈癥狀出現后,耳鳴、聽力下降的癥狀可緩解,但隨著疾病的進展,患側可出現永久性耳鳴、聽力受損。梅尼埃病因至今尚不明確,醫學界認為其主要與感染、耳硬化癥、損傷等因素有關。
(5)突發性耳聾伴眩暈:是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聽力損失癥狀,且同時伴有眩暈感。癥狀表現為聽力下降、平衡功能紊亂、明顯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等癥狀。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眩暈癥狀可在數天緩解,但伴隨的聽力下降癥狀需要及時進行干預治療。目前認為,突發性耳聾伴眩暈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雖然部分患者能夠自愈,但需要及時干預聽力下降癥狀,避免影響聽力功能。
(6)聽神經瘤:屬于一種良性腫瘤,起源于神經鞘。患者在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但隨著疾病進展,腫瘤壓迫下可引起耳鳴、眩暈、聽力下降、面癱、面部麻木等癥狀,患者常伴有平衡功能失調。聽神經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顱內神經瘤,在顱內神經瘤當中約占6%~9%。
(1)西醫治療
耳源性眩暈可分為較多類型,其發病機制復雜,大部分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因此。目前尚無治療所有耳源性眩暈的一種特效療法。在耳源性眩暈治療中,主要以明確病因,對癥治療為主。
在耳石癥治療中,主要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如Epley手法、Semont手法、Lempert翻滾復位法等療法,可徒手完成。藥物治療中,選用抗眩暈藥物,能夠降低前庭神經興奮性,以緩解眩暈等癥狀,常用藥物有多巴胺受體拮抗劑、鹽酸氟桂利嗪等,或靜脈內碳酸氫鈉藥物治療等。如保守治療長期無法治愈,且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給予手術治療,常用手術療法有后半規管堵塞術、前庭神經切斷術等,適用于頑固性耳石癥。
梅尼埃病的治療主要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常用藥物有苯環壬酯、山莨菪堿等抗膽堿藥物;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物;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地西泮、艾司唑侖等前庭功能抑制藥物;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保護上皮組織;維生素C、維生素P,改善脈細血管脆性;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發揮抗氧化作用等。使用耳部壓力儀,改善膜迷路積水,使淋巴液達到動態平衡。如藥物治療1年或以上而療效不佳,即可使用手術治療。
針對前庭神經炎,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前庭康復訓練、對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有潑尼松、甲基強的松龍等糖皮質激素,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孢菌素等抗細菌藥物,美克洛嗪、苯海拉明等抗組胺藥物,東莨菪堿等抗膽堿藥物。前庭康復訓練,主要有注視穩定性視覺跟蹤訓練、功能性訓練、靜態動態姿勢穩定性訓練等,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永久性前庭損傷為目的。患者應盡早進行前庭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患者的遠期恢復,尤其平衡功能的恢復。
(2)中醫治療
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進行虛實辨證治療。實證主要選擇風池、內關、百會、太沖等穴位,配穴痰濕中阻者取豐隆、中脘等穴位,肝陽上亢者取太溪、行間等穴位,治以化痰定眩、平肝潛陽,選取毫針瀉法。虛癥主穴取足三里、肝俞、腎俞、百會、風池等穴位,配穴氣血不足者取氣海、胃俞等穴,腎精虧虛者取三陰交、懸鐘等穴位,治以補腎益精、益氣養血,采取平補平瀉法。
頭針療法,取枕下旁線、頂中線,中等刺激,留針半小時。
耳針療法,取皮質下、交感、神門、腎上腺、內二等穴,采用耳穴壓豆或毫針針刺療法,一次選取3~4個穴位。
針刺療法能夠減輕肌肉緊張,降低因各種原因引起的交感神經刺激,改善動脈血流,以達到平眩止暈的效果。
(1)眩暈發作期,盡量臥床休息,保持室內安靜、光線適宜、空氣流通。
(2)保持心情舒暢、輕松,避免情緒波動導致眩暈癥狀發作。
(3)發作間歇期,盡量不單獨外出,以防發生意外事故。
(4)飲食方面,增加膳食纖維和能增強免疫力以及營養神經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油膩、以及促進交感神經興奮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