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強
近日,寧夏一對年輕夫妻帶著二個月大的寶寶來到北京求診。原來,小寶寶4天前突發右下肢抽搐,右上肢力弱,并向左側凝視。經當地醫院頭部MRI檢查,懷疑為左額顳部腦腫瘤或腦出血。北京的專家依據病史、當地影像資料和神經系統檢查,考慮是腦出血。經過進一步影像學檢查,明確是腦出血,出血量約36ml。這個出血量在成人也達到了手術指征,但還不到兩個月大的嬰兒究竟該如何是好?經過多學科會診和精心的準備,最后醫生為小寶寶施行了微創手術,首先在術前精準定位的基礎上,順利地尋找到了血腫,接著下將內鏡置入血腫腔內,進行多角度觀察,最終逐步徹底地清除了血腫。術后小寶寶被送入新生兒科的保溫箱中,2小時便出現蘇醒跡象,4小時后完全清醒,并成功拔除氣管插管。24小時后的頭CT復查顯示,血腫已完全清除,手術痕跡幾乎不可見。看著寶寶吸吮著奶嘴,向大家露出天使般的微笑,孩子的父母終于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腦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嚴重威脅。傳統上,開顱手術是急性腦出血的常用治療方法。但由于開顱手術對患者身體的損傷較大,術后恢復困難,且易引發再出血或其他并發癥。因此,隨著科技的進步,微創手術逐漸被應用于急性腦出血的治療。
腦出血,也稱為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俗稱中風)的一種,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腦出血的高發年齡一般是45~60歲,但近年來年輕人的發病率也在上升。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腦出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腦出血的成因。大部分腦出血是由于大腦內部的小血管硬化并破裂引起的,而高血壓是其主要誘因,因此腦出血也常被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在持續的高血壓影響下,腦部的小血管逐漸變得像玻璃般脆弱,且越來越薄。當血壓突然上升時,這些血管容易破裂,導致腦出血。
對于年輕人,腦出血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幾點:
“四高”因素 即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過往這些高發于老年群體的慢性病,都出現年輕化趨勢。而這“四高”均為腦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
其他疾病 例如腎臟疾病、風濕免疫指標異常和凝血機制異常,這些都可能導致血管和血流發生改變,增加腦出血的風險。此外,如果患者的腦部存在腫瘤,當瘤體過大時,其腦血管便會受到擠壓,且很容易破裂,這樣便會導致腦出血的發生。
不良生活習慣 包括吸煙、過度飲酒、不規律的作息、長時間勞累、心情抑郁等。
先天性因素 某些先天性發育異常也可能增加腦出血的風險。
綜上所述,年輕人出現腦出血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腦出血通常發病突然,多在患者活動、用力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病后,臨床癥狀迅速顯現,并在幾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腦出血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
感覺、運動和語言障礙 一側肢體麻木、失去知覺,言語不流利、含糊或理解困難。
頭痛、頭暈 出血側頭部疼痛,顱內壓升高導致全頭疼痛,伴有頭暈。
嘔吐 顱內壓升高、血液刺激腦膜、眩暈等原因引發。
意識障礙 嗜睡、昏睡或昏迷等癥狀。
眼部癥狀 顱內壓升高或腦疝時,雙側瞳孔大小不等、眼球活動障礙或偏盲。
腦出血引起顱內壓升高,老年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的腦萎縮,顱腔內空間相對較大,當顱內壓升高時具有一定的代償余地,癥狀相對較輕;而青年患者顱腔內較為飽滿,顱內壓升高更快,嚴重者可迅速發生腦疝,導致死亡。因此,針對急性腦出血,最關鍵的是要控制血壓來預防血腫的擴大。目前臨床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常規治療 (1)采用藥物減輕顱內壓力,以有效控制腦水腫,此方法適用于急性腦出血治療。(2)使用藥物將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適用于腦出血恢復期治療,但需注意監測血壓,避免過快降低,防止腦低灌注。(3)使用藥物增強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時控制腦部出血,此方法更適用于凝血因子嚴重缺乏或血小板嚴重減少的腦出血患者。
手術治療 (1)傳統手術開顱清除血腫,此方法適用于神經功能惡化、腦室梗阻性腦積水以及腦干壓迫的小腦出血患者。(2)微創手術,即通過精準立體定向穿刺設備,結合溶栓類藥物進行微創治療,可液化、引流出患者腦部的血腫。相比較傳統的開顱手術而言,該方法不僅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且預后效果也更好。但是此種方法的禁忌癥較多,所以具體應用時,醫生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來合理選擇。(3)去骨瓣減壓手術,在上述兩種手術方法均不適用的情況下,可通過切除半顱骨的方式來實施手術治療。
當腦出血患者經上述治療度過危險期之后,還需要積極控制血壓,并及早實施康復治療,以此來提升預后效果。
就目前來看,腦出血的微創手術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方法是使用微孔鉆頭進行顱內引流,即根據CT片和血腫部位在頭部劃線分區,然后在不同部位貼上金屬標記,利用CT定位來確定鉆孔部位、穿刺方向和深度,以將引流管準確地放入血腫室;另一種手術方法是在頭皮切開小口,開小骨窗,在腦組織上切開小孔,使用顯微鏡吸除血腫并止血,最后縫合頭皮各層。
微創手術的適應證包括:CT診斷為幕上或小腦出血,前者≤30毫升,后者≤15毫升,且有明顯占位;出血穩定,6小時后CT顯示血腫體積變化不超過5毫升;出血部位非腦干,而是腦深部或腦室內;神經功能損傷,如偏癱、失語或意識障礙呈進行性加重;高血壓已得到控制。
如果患者腦部的出血量比較大,病情屬于危重型,且合并急性顱內高壓或腦疝等危險情況;腦部出血沒有達到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或合并全身性的出血疾病;腦出血是由明確的腦血管器質性疾病所致,比如腦部腫瘤、煙霧病、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則不適合接受微創手術。
對于具備微創手術適應證的腦出血患者而言,微創手術的效果一般都比較好。相比較傳統的開顱手術來看,微創手術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機體損傷小,患者在術后的恢復會更快;術中的出血量很小,且手術處理十分精密,可以有效防止二次出血等情況,更加有利于患者恢復;二次損傷非常小,患者可更早出院,更早做康復訓練,這對于其腦功能的恢復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