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熱孜古麗·烏布力 梁猛
摘要:社會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趨勢,使高校教育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傳統學生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需求,尋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變得越來越關鍵。尤其在當代高校學生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基礎上,使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方式與人際交往方式產生了較大變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內心需求,從而得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本文在簡要分析激勵理論的基本內涵基礎上,針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激勵理論進行有機結合的表現形式進行討論,分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激勵理論有機結合的現狀,針對性提出相應的策略與方法,以期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育改革深化;高校教育管理;激勵理論應用;應用策略分析
引言
在現階段日益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學生管理方式變得越來越迫切,激勵理論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更好幫助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得以應對更多挑戰難題,在此之間強調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以提高整體管理效果,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的基礎上,幫助教師得以更好理解、支持學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人成長體現出保駕護航的管理價值。
一、激勵理論的基本內涵
激勵理論是以人為主要對象,旨在激發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以及不斷挖掘人的內在潛力。通常被廣泛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領域中,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率,達到增強企業綜合效益的目的。激勵理論的核心在于運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被激勵者產生內在動力,從而在完成所設定目標或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激勵理論的完善與發展過程中,現階段在高校學生管理領域中同樣具有較高的理論應用價值,在其中使用激勵理論相當于將學生個體作為學科的逐級分化,結合學生不同心理變化形態、心理信息反饋結果,使學生得以及時擺脫過于消極的心理困境,為學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教育管理基礎條件,還可以從多個角度為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素質提供有效引導工作,便于學生在高校教育階段中得以正確解讀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1]。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激勵理論進行有機結合的表現形式
(一)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學習、勞動以及生活,所產生的個體行為均和鼓勵因素、保健因素等具有一定的關系,其中保健因素的存在,可以幫助個體得以緩解不良情緒表現,促進個體得以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從容應對生活,鼓勵因素的存在可以激發個體內在潛能,提高個體前進的動能,使個體幸福指數與滿意度水平得到有效增長。在此之間合理平衡保健因素和鼓勵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應用雙因素理論過程中的重難點部分,為了能夠促進個體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可以充分借助個體的成就、晉升職位的途徑,從中產生對個體的激勵作用,也可以通過完善規章制度,提高對個體的福利待遇水平,在落實規范可行的管理措施中,有效減少個體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表現,提高個體工作效率水平。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很多時候過于要求學生追求高難度目標而導致的精力和時間未能夠得到很好地協調,引起保健因素的匱乏。所以高校在其中應當注重合理制定學習目標的鼓勵機制,在最大化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得以充分體現出應有的主觀能動性。
(二)期望理論
該理論涵蓋了管理學、教育學等綜合理論,在期望理論看來,激勵的關鍵在于能否實現預期的目標、能否在其中創造出相應的價值,將其中的價值能效與實際期望值進行相乘,隨著價值能效的不斷增長,激勵作用也變得十分突出,然而期望值屬于個體在部分事物中,自己所覺得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比重大小。以高校畢業生群體為例,這些畢業生在考研前階段通常會兼顧研究生價值、考驗成功可能性等因素,而在這些情況下通過科學使用期望理論,可以顯著提高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為之提供可能出現的結果,同時要體現出帕累托效能,結合實際情況以建立教學計劃、確定教學目標,便于有效提高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而期望值大小的合理性尤為關鍵,是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前提,從而在其中得以產生更為顯著的效益價值[2]。
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激勵理論有機結合的現狀分析
(一)實踐形式化過于嚴重
從激勵理論在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領域的應用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周期和基礎,基于原有教育管理發展基礎上,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特點,針對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一番深入研究工作。尤其在現代信息化教育理論提出以來,加上激勵理論教育管理傳播廣域度在不斷增長,許多高校出現了激勵理論應用擴展能力處于嚴重局限性狀態的局面,且隨著自媒體文化的快速發展,很多學生對激勵理論教育管理的接受程度在不斷下降,難以在其中形成現代化學生管理模式,導致實際管理規劃存在較多形式化特征,未能夠產生更為顯著的管理效益和理論應用價值。
(二)管理應用方式過于陳舊
針對激勵理論的應用開展一系列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創新實踐發展趨勢在其中變得十分突出。激勵理論的應用并沒有在長期處于固定化教育管理環境下體現出應有的適用性特點,而在此之間需要充分結合教育改革需求狀況,加強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創新應用變得越來越迫切。就目前階段來看,我國許多地區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始終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限制作用,實際教育管理結構未能夠充分適應新時代高校人才管理需求狀況,加上很多學生對傳統激勵理論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表現,導致將激勵理論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環境中始終存在一定的難度,實際管理應用方式始終過于落后,阻礙了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指導應用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3]。
四、激勵理論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的應用策略
(一)模范激勵
榜樣模范力量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往往是顯然易見的,合理使用榜樣力量,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有利于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建立和形成,使學生在此之間樹立正確思想價值理念,實現激勵學生的目的,切實降低消極因素的出現可能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管理活動中,在設置多類型獎勵中,通過表彰大會途徑以充分吸引學生,從而在其中得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用獎學金形式對優秀學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