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要切實發揮高職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就必須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激發思政課課堂活力。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基于“SPOC+PAD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通過結構和形式的雙重變革,減輕了“線上+線下”教學“兩張皮”程度,提高了課堂有效性,使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固有優勢在“互聯網+”的前提下得到強化,值得推廣。基于該模式的教學經驗、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為進一步構建“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并推進思政理論“三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
引言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已經與混合教學模式交融碰撞。但是,當前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線上課程為輔、線上與線下聯系不緊密、課堂活力不足、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特別提出,要“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基于優質在線開放課程應用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激發思政課課堂活力[1]。”因此,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SPOC與PAD課堂有機融合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一、“SPOC+PAD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一)SPOC
SPOC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阿曼多·福克斯在MOOC基礎上提出的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但同時也面臨著師生角色尚未完全轉變、容易加重教師的備課負擔和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對學生自覺性提出挑戰等現實困境。
(二)PAD課堂
PAD課堂是復旦大學張新學教授針對中國教師授課現狀提出的課堂模式,具體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3個階段,其關鍵創新點在于把講授和討論錯開,讓學生能夠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的內化和吸收。這種教學模式活化了課堂,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并強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易于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但在實施過程中,其對教師的能力和學生的自覺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SPOC與PAD課堂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SPOC與PAD課堂都是國內外在教學改革中涌現的混合教學新模式。盡管兩者的學習過程和實施條件截然不同,但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時空限制被打破,為兩者進行有機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1.理論邏輯
從理論層面講,一致性的教學理念構成了“SPOC+PAD課堂”融合的邏輯基礎。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重視作業的布置與完成,關注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與輔助的混合,能夠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2.實踐邏輯
從實踐層面講,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為“SPOC+PAD課堂”融合帶來了優勢互補。SPOC模式拓寬了教學資源,延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對于學生內化和吸收控制不足,單純采用這種模式易弱化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相比之下,PAD課堂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學資源多樣性不足,但是能在課堂中盡可能激發教學活力,能夠減輕師生負擔。兩者融合可以有效整合資源和方法,一方面強化了面對面教學和在線教學混合的固有優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重塑高職思政課教學形態,提升育人效果。
二、基于“SPOC+PAD課堂”的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
(一)實踐探索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深淺度、難易度不一,在構建“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時,必然要在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形態上達成新的聯結,保證線上與線下教學緊密結合。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三章第一講《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2學時)為例[2],融合“SPOC+PAD課堂”的優勢元素開展實踐探索,見圖1。
1.課前自學
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鏈,將分組任務(各小組選一個問題開展翻轉課堂活動)發放給各組組長。課前督促小組成員自學相關的SPOC課程,整理答案,準備展示。
2.課中導學
(1)PAD課堂
①教師講授重難點。教師在課堂上主要幫助學生厘清重難點,并針對學生無法解決、理解有誤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撥亂反正;②學生分組任務展示與共評。展示分組任務的目的是檢驗學生自學效果或者內化與吸收的情況,并增加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每一個問題翻轉講授之后,先由其他學生從優缺點兩方面進行評述,再由教師結合學生展示情況和其他學生評價進行綜合點評;③課堂討論。教師拋出一個案例或者提出一個更加細化的問題,啟發小組之間進行探討,或者指導學生進行“亮考幫”。
(2)歸納提升
教師指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梳理,順勢引出之后的授課主題。例如,在《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課尾,教師再次擺出問題鏈,幫助學生回顧知識要點,并進一步拋出“新時代青年如何踐行中國精神”這個問題,繼而引出學生對“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第二節)和“讓改革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第三節)的學習興趣。
3.課后拓展
適時督促、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幫助學生準備好下次課課堂分組展示任務;在平臺發布教學評價與教學效果調查問卷,涉及學生對自己、對其他同學、對老師課堂表現的評價以及檢查其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實施效果
為檢驗“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對2022-2023級218名不同專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見圖2。
對于該模式,93.1%的學生贊同其能激發學習興趣;92.2%的學生贊同其能提升自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3.1%的學生贊同其能提高在線SPOC課程學習效率,即減輕“線上+線下”教學“兩張皮”程度;90.8%的學生贊同其能提高自己在課堂的參與度;93.1%的學生贊同其有利于個性化學習,方便查漏補缺;89%的學生贊同其減輕了學習負擔;92.7%的學生贊同其提升了個人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養;89.9%的學生贊同其加強了師生交流、加深了師生情感。
在問卷中,關于教師在采用“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主要作用,排名前三項的分別是提供教學資源、指導學習方法、組織課堂討論。
91.74%的學生表示對思政課采用“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感到滿意。
因此,基于“SPOC+PAD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適應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且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新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三、高職思政課“SPOC+PAD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施用反思
(一)成功經驗
1.重視課前準備與課后跟蹤
(1)做好教學設計。教師要在準確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做好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化。以《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為例,問題鏈并不與教材標題相對應,但是卻環環相扣、邏輯清晰。同時,注重結合學生專業,如為健身管理與指導專業學生講好女排故事,剖析“女排精神”,這樣有助于打破學生與思政課的時空距離,使其更易于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2)做好課前任務指導和課后作業跟蹤。教師需要從學生反饋中提煉有用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同時需要為學生提供資料、提供解決思路,幫助他們完成任務。
2.充分激發課堂活力
(1)時間分配合理化。以2學時(90分鐘)為例,教師講授時間以45分鐘為宜,不要超過60分鐘,需要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課堂;
(2)課堂討論多樣化。教師可以就某一個案例或某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可以讓不同小組對不同知識點進行復述,然后綜合強調;可以拋出有爭議的話題進行辯論;
(3)過程評價明細化。教師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生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記錄,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學情,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4)平臺操作熟練化。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必須熟悉相關平臺操作,盡可能增加學生用手機參與課堂活動、發表個性化言論的機會。
3.學校支持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
(1)及時更新SPOC課程。學校為建設SPOC課程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使SPOC課程中的視頻能夠及時更新,更加貼合新教材,貼合學生需求;
(2)及時推廣好的教學經驗。學校一方面要及時將思政課前沿教改經驗傳授給教師;另一方面在教師總結出新的教改經驗后,及時推廣和宣傳。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課堂討論的靜默式
課堂討論中容易出現討論不起來的現象。究其原因:(1)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2)學生認為自己在合堂教室中不會被注意;(3)“德法”課于大一開設,新生彼此尚不熟悉。
2.任務展示的錯答式
個別學生在課堂進行分組任務展示時,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究其原因:(1)學生過度依賴網絡,在做分組任務的時候不審題、不思考;(2)心浮氣躁,不愿認真閱讀教材、自學SPOC課程以尋找答案;(3)缺乏隨機應變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線上線下的分離式
“線上+線下”教學“兩張皮”程度已減輕,但是依然存在。究其原因:(1)學生課業緊張,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學SPOC課程;(2)SPOC在線課程容易出現更新緩慢、形式陳舊、內容有誤等情形,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3)一些教師更重視線下教學,很少跟蹤學生在線學習情況。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1.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技巧
(1)課堂討論由易到難。課堂討論需要經過由點到面,由易到難,逐漸進化的過程。特別是一開始采用“SPOC+PAD”混合教學模式,拋出的問題要簡單易行,讓學生有話講,能參與,然后逐步提升;
(2)教師提升控場能力。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需要去各小組進行指導和引導,使新生能夠快速適應學習節奏,并培養小組長來負責各小組的“亮考幫”記錄;
(3)引入活性元素。提高學生抬頭率,需要活化課堂。例如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中國精神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可以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的“十二宮格”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再讓學生從詩句和相關故事中領會“崇尚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并尋找到“中國精神孕育于中華民族悠久輝煌歷史文化之中”這個答案。
2.以“易入式”或“先導后補式”解決困境
(1)易入式:不要給學生布置超過其理解、解決問題能力的任務。(2)先導后補式:在學生做任務之前進行啟發性引導,如果任務展示效果不理想,可以進行精細化指導并允許其課后提交任務。
3.將線上SPOC課程與線下教學緊密結合
(1)布置任務。把SPOC課程能解決的相對簡單的問題作為學生自學任務,課堂中提問相關內容以檢驗自學效果;(2)課堂展示。將部分SPOC課程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展示,讓學生論述內容并進行深入討論;(3)督促提醒。通過信息化手段或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完成SPOC課程,固定時間在平臺進行檢查。
結語
高職階段的思政課在學生三觀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樹人”作用,因此,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各校各師應當抓住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思政課的轉型升級。基于“SPOC+PAD課堂”的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提高了學生抬頭率和參與度,減輕了“線上+線下”教學“兩張皮”程度,提升了小組協作能力,加深了師生交流,提高了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應用推廣價值。
本文系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RWZD0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崔紅麗.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6):22-24.
[2]錢朝軍,周旺東.基于雨課堂的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22):71-72.
(作者單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