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觀察自然、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準確、生動的科學性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說明文的寫作方法的教學,培養中小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及特點,多方面、多層次表達專業科學知識和基本科學常識的能力。表達充分展示應用中小學說明文教材中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求真的基本能力。通過完善教學工具,提升中小學說明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Abstract:This?article?mainly?discusses?how?to?cultivate?the?ability?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to?observe?nature?and?things?through?expository?teaching,and?cultivate?their?spirit?of?seeking?truth;Cultivate?the?spatial?imagination?and?thinking?abilitie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through?the?teaching?of?explanatory?texts;By?teaching?explanatory?texts,cultivate?the?accurate?and?vivid?scientific?language?expression?ability?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By?teaching?the?writing?methods?of?expository?text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are?trained?to?grasp?the?essence?and?characteristics?of?things,and?understand?the?instrumental?nature?of?expository?texts.Fully?demonstrate?the?multifunctional?factors?of?explanatory?tex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and?cultivate?students'?basic?ability?to?seek?truth.By?improving?teaching?tools,we?aim?to?enhance?the?teaching?quality?of?explanatory?tex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Keywords:Through;Explanatory?text;Teaching;Cultivate;Students;Scientific?literacy
一、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觀察自然、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
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學會觀察。中小學說明文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對中小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在說明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使學生養成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良好習慣。將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突出說明文在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情趣中的引領作用,也能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觀察自然現象的良好習慣。如學生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介紹一種水果的生長習性,學以致用,多數學生興趣很高。
突破界限,突出興趣,讓學生細心觀察,養成習慣。在說明文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觀察說明對象,對說明對象有完整的認識。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要讓學生結合課文學到的知識多觀察云,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引進一些民間諺語,豐富課文內容,如“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等。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學生多觀察、多驗證,激發起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中小學生對于觀察大自然都缺乏持久的注意力,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細致觀察,列提綱,提問題,做記錄,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帶著期望觀察。要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常見的現象,養成觀察動物、植物,并做記錄的好習慣。觀察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角度、觀察時間,并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教會學生表述觀察結果的順序,形成完整的認識。例如,我們在寫作《美麗的校園》時,學生首先要觀察校園,觀察校園的建筑、植物等,同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表述觀察結果。所以,教授說明文最大的好處就是從多方面、細微處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因此,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就必須要結合說明的對象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如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就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聆聽大自然的語言。從小學開始,語文教師要結合說明文教學,全方位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語言的豐富多彩。必要時教師要把自己觀察的資料、心得與學生分享,還要親自帶領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參觀、表述、示范,讓學生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必要時讓學生看一些科學知識較強的文學作品,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二、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中小學生處于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期,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中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在說明文學習中,學生總是被局限在課文內,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想象、拓寬想象空間。因此,語文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中,需要激發學生的聯想,開拓思維,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例如,說明文《科學是美麗的》,同學們不局限于課文,隨著教師展示的畫面,可以想象數學之美、物理學之美,可以聯想到天文學之美。通過《蘇州園林》的學習,首先了解蘇州園林的概貌,想象蘇州園林的曲徑通幽、含蓄雋永之美。其次,讓學生聯想園林建筑設施的形有盡而意無窮之妙,形成整個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概念,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指出蘇州園林圖畫美、詩意美、含蓄美、曲折美、布局美,并按照總分總的說明順序,理解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去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盡情類比聯想,融入自己的觀察心得;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學習作者空間思維表達的科學性和嚴密性,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準確、生動的科學性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說明文《只有一個地球》,環保意識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教師在課下可以讓學生全方位觀察、收集環保知識的資料,用收集到的科學的論據來論
證自己生態學的觀點,這樣科學的生態文明觀才會深入人心。科普說明文具有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生動形象的描述、清新的詩意。學生的說明文語言既要突出科學性,又要突出趣味性,更要體現準確性。這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說明文,也要會用簡潔形象化的語言寫說明文。首先是準確表述科學現象、科學原理,文章符合說明對象的特點。其次是說明文概念明確,如植物類的說明文要說明植物的分類,屬科分明,突出植物的習性。最后還要使用必要的科學術語,較多地使用修飾限制性詞語科學準確表述等。作者要把說明對象和內容客觀地、科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12段,“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一句,加“現在知道的”就比較客觀,因為“13種”僅是從目前發現的文獻來判斷,將來也許還會有新的發現,那就不止13種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測的語氣,實際上是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但不一定;如第14段,“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不是任何一個地區都能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盛產荔枝的地區”圈定的范圍較小,有條件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四、通過說明文寫作方法的教學,培養中小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準確表述的能力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也有事物本身的條理結構,要把事物的特征和內涵展現出來,就必須找到事物本身的條理及外延,用精確無誤、通俗易懂、形象化、科學化的語言表述出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是科普小品的說明方法,對學生觀察自然現象、闡述萬事萬物的事理有很大的益處。如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說明方法,就有了獨特的思維角度,平時就學會了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去概括事物的特征和本質,也能更充分全面地理解各科教科書中的定義,克服對定義的神秘性、依賴性,學會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下定義的方法在科普性的說明文中較為常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對“龜裂片”的介紹就采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使讀者對荔枝的外殼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形成科學化、形象化的認識。下定義的說明方法運用到科普性說明文的開頭和結尾,能使讀者對說明的對象有一個簡潔概括的了解和科學準確的解讀。學生在運用這種說明方法時通過查資料,以及歸納法、演繹法,不僅能理解知識,更能學會科學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變得通俗易懂,在平時的科普文章寫作中學生們得心應手地運用,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推出結論的一種有效方式。做比較的說明方法可以使學生們對事物的優劣進行比較。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以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為綱,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鑒別對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抽象、復雜的事物變得形象化,如“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
引用法的說明方法是科普說明文最常用的方法,中小學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用引用的說明方法表示科學道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20處,既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又使讀者對荔枝這種植物的習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使人對荔枝的果實有了由表及里的了解,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果實的說明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說明文的引用方法的教學,可以從細微處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其目的是說明科普文章的觀點的依據,通常這類引用的材料都是經典材料或者名家論述的說明等,增強了說明觀點的真實性、科學性。
列圖表的說明方法的教學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在說明文教學中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科學道理、概括科學事實或理解科普文章時,教師都可以教會學生用列圖表的說明方法。可以化繁為簡,變復雜為簡約,學生列圖表的過程是熟悉材料的過程,列出圖表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材料或科學事實。如《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按時間順序列出中國太空探索歷程的圖表,一目了然。
教師在說明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了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舉了很多荔枝北移的例子,說明荔枝的生長習性;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荔枝圖譜的例子來說明,舉了野生荔枝林的例子。學生可以用舉例子的方法撰寫說明文,增強文章的說明效果。
五、充分利用和發掘中小學說明文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培養學生求真的基本能力
說明文是傳授科學知識的文字。中小學說明文則是傳授科普知識的文字,包括植物、動物、自然現象、建筑、科學原理等,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這說明教學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直接興趣。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知識領域廣泛,中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興趣,但缺少的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因此,語文教師要運用說明文教學從小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例如,《松鼠》《動物尾巴的功能》等說明文,文字活潑,富有情趣,學生在誦讀中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認識動物世界的奧妙;《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等趣味文字的誦讀,有利于學生認識奇妙的自然現象;《中國石拱橋》《橋之美》,有利于激發領略建筑藝術的精妙,認識建筑藝術多姿多彩;《祖國的大豆》《南州六月荔枝丹》展示了植物世界的萬千景象,富有科學性、藝術性,有利于學生了解植物世界奇妙景觀。
六、善用教學工具,提升中小學說明文教學質量
(1)應不斷改進中小學說明文教學工具,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說明文教學環境,滿足說明文教學的基本需求。在教室增設多媒體教學工具,加裝投影儀、顯示屏等,讓現代化教學設備助推中小學說明文教學,讓說明文教學充滿生機活力。中小學說明文包羅萬象,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如《蘇州園林》《橋之美》《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太空生活趣事多》《紙的發明》《花鐘》《蜜蜂》《海底世界》《鯨》《新型玻璃》《只有一個地球》等,教師可通過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具,結合課文向學生展示說明文中更多的相關圖片、視頻,通過多媒體小天地為學生營造科普大世界。(2)加強電子閱覽室開辟科普專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動物世界》《奇妙的大自然》等,利用電子圖書聲、圖、形組合和多功能展示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種類,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好奇心。(3)學校還要做好科普宣傳欄、黑板報、科普公告欄的建設工作,定期選取學生優秀的科普習作范文張貼到宣傳欄上,展示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并鼓勵學生進行科普寫作,在寫作中養成積累科學知識的習慣。
通過說明文教學,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只要中小學語文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說明文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步驟,以及教學反思等方面貫穿這一基本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洪躍強.說明文讀寫結合教學案例[J].教研天地,2005(09):5051.
[2]王小龍.小學語文課本中科普說明文教學策略[J].教學管理,2011(08):3940.
[3]魯寶元.日本小學說明文教學小學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1982(02):25.
[4]吳雁馳.科技說明文中的語文教學價值取向[J].湖南教育,2006(08):89.
[5]謝瑞春.說明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讀寫結合訓練[J].新課程導學,2013(11):64.
[6]王海鴻.下筆有型言之有物—淺談說明文閱讀中的讀寫結合[J].教學研究,2019(7):5657.
作者簡介:呂佐香(1971—?),女,漢族,甘肅景泰縣人,大專,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