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虛擬現實技術為手段,實現洛陽宮燈文化的保護與現代轉化。文章針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方式、洛陽宮燈藝術的傳承價值、現階段發展遇到的問題以及二者之間如何融合創新逐一展開詳細論述,提出在健全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線上線下同步的洛陽宮燈展覽館,并配合豐富的虛擬文創產品,用戶可隨時隨地觀看和學習洛陽宮燈的相關知識,真正做到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呈現,以此實現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洛陽宮燈;文化傳承
洛陽作為古都,流傳在這里的花燈藝術較早起源于宮廷,后來逐漸散布到民間,形成雍容典雅的宮燈藝術。洛陽宮燈(燈彩)從東漢綿延至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2008年6月7日,洛陽宮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以洛陽宮燈為研究對象,探索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能。
一、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現狀
(一)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
虛擬現實技術(VR)是指利用計算機圖形和傳感追蹤、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與先進技術相結合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利用計算機在虛擬世界中構建三維立體場景,從而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1],體驗者由此獲得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全新體驗。此外,還可以通過某些特殊指令、特定設備或實體行為創造出人機互動的特殊體驗,從而增強對虛擬場景的認知,具有沉浸性、構想性、多感知性的信息時代特征。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完善,逐步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用戶的雙向交流,以及信息的雙向流轉,有助于加深用戶對于文化的了解與傳承。[2]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方式
1.改變傳統文化保存、保護和傳播的方式
對傳統文化進行靜態圖片和動態圖像的采集,并運用建模、修復等方式,還原、重現遺失的文化。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市場的擴大,以及信息傳播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傳統文化若能以數字化的方式保存、推廣,則有利于它們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傳承。
2.在保護的基礎上,以虛擬漫游的形式解決人們無法到達現場參觀游覽的問題
許多大型的博物館、石窟旅游景點都擁有線上展館,如“全景故宮”將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每一處宮殿、花園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圖像信息采集,用鼠標拖動便好似眼睛轉動,眼前的畫面在不斷變換。如果在瀏覽的過程中看到正在陳列的文物,還可以點擊放大觀看,并且附有相關介紹,用戶不會因無人講解而感到困惑。因此,就算用戶不能親自到場,也可以了解到這些傳統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內涵。
3.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文化的活態化,同時豐富文創產品的新形式、新內容
虛擬現實的出現,拓寬了文創產品的新思路。文化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逐漸普遍,或者出品與之相關的應用App,如“胤禛美人圖”“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等。虛擬現實技術賦予了傳統文化更多的互動感,拉近了用戶與傳統文化的距離。用戶在體驗的過程中滿足了自身對于文化的好奇心,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此外,加入交互設計的原則,在豐富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強調設計過程以用戶為中心。[3]
二、洛陽宮燈的藝術特征
洛陽宮燈為純手工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從選料到制作過程要求都很嚴格。它的整個制作過程共有七十二道工序,包括上燈、捏燈、網燈、糊燈、補燈、描膠、鑲燈、洗燈、裝飾等,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
(一)琳瑯滿目的宮燈造型
洛陽宮燈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即張合架紗綢宮燈、拼裝架方形彩繪宮燈、拼裝架多角彩繪宮燈以及觀賞花燈。[4]其中以張合架紗綢宮燈的品類最為豐富,包括圓樣宮燈、清化樣宮燈、老樣宮燈。最常見的則屬圓樣宮燈,其造型呈圓柿形,燈體常用紅色和白色,表面配有金色的如意云紋。清化樣宮燈呈長圓形,表面樣式與圓樣宮燈類似。老樣宮燈造型豐富,有蛋形、上圓下尖形,色彩各異,變化多端。拼裝架方形彩繪宮燈均為四棱角,即正方形宮燈,而拼裝架多角彩繪宮燈則多是六角形、八角形以及多邊規則性宮燈,二者造型的差異在于棱角數量的多少。此外,甚至出現了人類頭部與動物身體相結合的形態,想法十分大膽,極具表現力。
(二)余霞成綺的古樸色彩
洛陽宮燈的色彩均為傳統色彩,每種顏色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如紅色象征紅火、熱鬧、喜慶,在節日慶典時,百姓常將紅色宮燈懸掛至門檐上方,表示家有喜事、歡樂相隨。不僅是宮燈,新人喜服、油紙傘面、胭脂口紅都是紅色的,由此可見紅色在人們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黃色代表地位、權力、財富,運用于宮燈之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同時黃色還代表希望,洛陽宮燈中的一抹黃色更是代表了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白色表示純凈、高潔,在唐代,受宗教文化影響,白色紗綢宮燈受到追捧,人們可以在純白色的宮燈上許下愿望,望來年風調雨順,愿諸事遂心滿意。而黑色即玄色,代表宇宙和虛實相生,具有很強的神秘感。
(三)寓意深刻的圖案紋樣
洛陽宮燈中的圖案紋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張合架紗綢宮燈多采用如意云頭紋、雙龍戲珠紋,因其應用廣泛、寓意美好,且多場合通用,紋樣自然是常見且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國傳統水墨畫配上拼裝架方形彩繪宮燈、拼裝架多角彩繪宮燈,賦予二者更深邃的中國韻味,水墨畫的若隱若現與宮燈結構的穩扎穩打形成虛實對比,黑白相配,濃淡相宜,體現出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可謂審美性與實用性并存。
(四)取之自然的天然材料
洛陽宮燈的制作材料分為兩種,一是竹制結構,另一種是木制結構。竹制結構的宮燈可以自由撐合,拿取方便;木制結構則注重自由拼裝,可拆解。木制結構的宮燈相較于竹制結構更加精致。竹制宮燈主要呈圓形,結構線條圓潤飽滿,利用竹子特有的韌性形成完美弧線;木制宮燈的裝飾則更多地運用雕刻手法,木條不僅可以是燈架結構,也可以是某一部分的裝飾品。無論哪種類型的宮燈,其材料都是取之自然,這也更符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思想,與自然和諧共生始終歷代匠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洛陽宮燈數字化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洛陽宮燈資源殘缺,無法建立完整數據庫
由于洛陽宮燈的技藝復雜,機械化很難完成,因此制作洛陽宮燈的產業并未系統化。此外,洛陽宮燈在技藝傳承方面亦有所缺失。洛陽宮燈的發展源頭在洛陽老城區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當地居民對于它的保護和傳承意識相對薄弱,洛陽宮燈出現丟失或因技術原因難以修復。因此,應當建立起豐富的調研資源,為完善、修復洛陽宮燈數據庫做全面的準備。
(二)沒有足夠的平臺去展示洛陽宮燈文化魅力
時下針對洛陽宮燈文化的展示平臺包括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日常筆記平臺,但是不成系統,對于洛陽宮燈文化的呈現與解釋都是碎片化的,難以呈現出較為完整的面貌。
(三)洛陽宮燈文創產品老舊,缺乏創新性
現如今,各種非遺文化項目都在發掘和發展自身的文創產品,但市場上洛陽宮燈文創產品則出現了嚴重同質化的情況,且品相差無幾,品類雜亂,自然缺少辨識度,對游客亦構不成足夠吸引,加上行業缺乏專業、有品牌意識的購物中心及相應品牌產品,無法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使用體驗。
四、基于虛擬現實技術洛陽宮燈的保護與實施策略
(一)加強洛陽宮燈數字資料收集、構建并共享數據資源庫(圖1)
通過虛擬網站、手機App開發等多種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洛陽宮燈文化。將高清數字圖像以及較為詳細的制作過程,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并應用于全球共享。在洛陽老城區,選擇合適的地點建立線下數字展示中心,并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配合實體復制洛陽宮燈。在資源庫建立的基礎上,采用沉浸式數字化互動方式,模擬古代燈會的盛況,為游客提供游覽項目及體驗。
(二)構建虛擬現實展覽,完善視覺導覽系統(圖2)
現今,洛陽宮燈非遺文化由洛陽市文化館(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門保護,由當地政府建立洛陽宮燈展覽館,在數據庫完善的基礎上,構建線上線下虛擬現實展覽。在相關展覽中注重數字導視系統,線上展覽在網頁頁面上出現瀏覽方向性指示,重點文物、制作技藝有彈窗式解說。線下展覽則在文物周圍放置二維碼,游客利用移動設備進行掃描就能夠獲得數字化體驗。
此外,進一步增強虛擬現實場景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性。運用3D軟件構建虛擬化場景,融入視頻影音素材,增加虛擬UI模塊,通過定位、手勢、語音方式等來控制場景轉換,從而形成一個可視化的交互環境。
(三)開發推廣虛擬文創產品(圖3)
洛陽宮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要在基于“VR+文化”的理念下,將洛陽宮燈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虛擬現實技術中,從而用科技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突破現有文創的發展瓶頸,創新文化的承載方式。首先,擺脫同質化問題的束縛。文創產品并不局限于實物產品,還應該有與洛陽宮燈文化相關的視頻類作品,在寓教于樂的同時傳承洛陽宮燈文化。視頻類作品在現有移動設備中是傳播最快、最容易被接受的形式,能夠以此拓寬洛陽宮燈文化的傳播范圍與提高認知度。基于豐富的資源數據以及完善的互動展覽,開發洛陽宮燈IP形象,打造《洛陽宮燈》經典紀錄片。將洛陽宮燈制作過程融合現代審美、影視化的制作方式、數字化的呈現效果,完整全面地進行實時記錄。同時,配合IP形象創作洛陽宮燈題材兒童動畫,實現寓教于樂、樂學樂教的互動學習。通過生動的演繹,實現用戶對特定場景的聯想,從而提升產品的真實感。[5]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促進新型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應用,融入當下流行的潮玩、定制化的概念來創作出優質產品,推出潮玩洛陽宮燈盲盒。開發衍生App應用,用戶可以隨心定制宮燈樣式,并與實體工廠對接,實現洛陽宮燈的個性化定制。
此外,轉變洛陽宮燈的銷售方式。曾幾何時,洛陽宮燈多在燈會或集市進行售賣,如今則需要一個能打破時空界限、推廣形式多樣且覆蓋面廣的渠道來助力。比如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以科普性、趣味性或記錄性的內容,借助各類平臺與大型活動強大的流量效應,讓更多觀眾了解洛陽宮燈,從而將一份份關于歷史的記憶帶回家。
五、結語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新路徑、新理念,將VR技術與文化相融合,能夠為洛陽宮燈文化的保護及傳播提供更多的可能。在文化傳承基礎上,增加科技的互動性,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洛陽宮燈的附加值,使人們在觀賞洛陽宮燈的同時,深深地愛上它。因此,深度挖掘洛陽宮燈藝術的內在價值及其代表性文化元素,通過3D場景建模技術、UI交互理念融入等方式,在現代科技中體驗洛陽宮燈文化,無疑具有獨特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可.基于“VR+文化”的毗盧寺壁畫保護與傳播策略[J].包裝工程,2023,44(06):320-327.
[2]苗秀,侯文軍,徐雅楠.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研究[J].包裝工程,2022,43(16):303-310+409.
[3]彭夢汝,朱琪穎.基于VR技術的品牌形象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01):70-72.
[4]馬曉軍.人工智能時代下洛陽宮燈數字化保護、傳承、弘揚與發展創新研究[J].明日風尚,2021(19):143-145.
[5]張婷,陳光喜,黃帆.基于AR技術的廣西壯族銅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途徑研究[J].設計,2017(12):138-139.
作者簡介:
丁一慈(1999—),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