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旨在探討傳統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融合,通過對苞雕技法的起源、發展及其藝術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揭示苞雕技法在人物雕刻領域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同時,結合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分析苞雕技法如何與當代藝術相互借鑒、相互滲透,進而實現融合共生。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的手段和形式,也推動了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苞雕;造型;當代藝術;融合
一、以畫入石
石雕技法種類豐富,其中苞雕技法與國畫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苞雕技法將國畫的精髓融入石雕創作之中,使得石雕作品能夠充分展現出“以畫入石”的獨特魅力。
在20世紀60年代,一段充滿偶然與巧合的奇遇,將家父林發述與一批外表潔白如雪、內里金黃璀璨的旗降石緊密相連。他憑借獨特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藝,巧妙地運用銀裹金這種石種的特征,結合其所擅長的傳統人物雕刻技藝,創新性地開創了一種別具一格的雕刻技法——“含苞”雕刻,又稱“苞雕”或“包雕”。
在這種技法中,家父巧妙地將石頭外層的白色部分精心雕刻成衣袍,線條簡約細膩,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而內里鮮艷的紅色、黃色則被他巧妙地用以展現人物的面部與肢體,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仿佛從石頭上躍然而出。
不僅如此,具有類似石種特征的善伯石、荔枝洞石等,也在家父的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苞雕佳作。他的巧手在石頭上游走,獨特的雕刻刀法與石質的天然色彩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石頭經他的巧手雕琢,仿佛煥發出新的生命,成為藝術瑰寶。
(一)國畫的人物造型特點
在人物畫的創作過程中,人物造型無疑是畫家們費心費力的核心議題。眾多畫家為尋求獨特的表現方式,對造型技巧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從而推動人物畫造型與觀念的深刻進步。縱觀中國繪畫史,不同時代的畫家都提出了各自的造型理論,這些理論在歷代的繪畫文獻中都有所體現。
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中,其核心在于如何巧妙把握“神”與“形”之間的關系。這一議題自古以來便是畫家們研究的重點,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首先,國畫中的人物造型注重線條的運用。線條在國畫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它不僅是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更是表現人物形態和神韻的重要手段。藝術家通過勾勒輕重變化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的輪廓、服飾和姿態,使人物造型既生動又富有節奏感。這種以線造型的手法,使得國畫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不失細膩和傳神。
其次,國畫中的人物造型強調以形寫神。人物畫本質上是通過外在的“形”來刻畫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但無論采用何種刻畫手法,都離不開“形”這一基礎。因此,畫家們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精心構思、以形傳神,力求在人物造型上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這意味著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藝術家不僅要關注外在的形態,更要注重內在的精神氣質。他們通過描繪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和體態動作,來傳達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種注重表現人物精神面貌的繪畫理念,使得國畫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
此外,國畫中的人物造型還體現了畫家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觀察與理解。他們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體驗,提煉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動態,再運用國畫技法進行表現和創造。這就使得國畫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現實感,又富有藝術性和想象力。
而擁有扎實的繪畫基礎,無疑能夠為石雕創作提供強大的支撐,使得作品在形態與神韻上都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家父便是這樣一位在繪畫領域深耕細作的藝術家,他長年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養成了天天看書學習的好習慣。無論是書畫、雕刻還是攝影等展覽,他都會到場觀看,并從中汲取靈感,不斷充實自己的藝術視野。
家父對繪畫的熱愛和執著,促使他勤練筆墨,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藝。他不僅石雕創作得好,繪畫也是一絕,他的諸多繪畫作品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在這些作品的背后,都是家父千百次地學習揣摩和練習。他深知,只有掌握好基本功,下筆時才有底氣,線條才有靈魂。
家父在藝術創作中早已將繪畫與雕刻融為一體,他巧妙地將繪畫的精髓和雕刻的技法相結合,使得每一件石雕作品都宛如一幅精美的畫作。無論是整體構圖還是細節處理,都體現出他匠心獨運的精湛技藝。而那些恰到好處的留白,更是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使得作品更加深邃而富有內涵。
(二)玉石雕人物造型特點
玉石雕人物造型豐富多樣,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展現了玉石雕刻藝術的魅力。傳統玉石雕人物造型特點與國畫人物造型特點相似,尤其是苞雕人物的造型與國畫的人物造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玉石雕人物造型注重形態與神韻的完美結合。雕刻師們通過精細的雕刻手法將人物的形態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注重表現人物的神韻。無論是觀音的端莊慈祥,還是彌勒的樂觀豁達,都能通過雕刻師的手得以生動展現。這種形態與神韻的結合,使得玉石雕人物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能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
其次,玉石雕人物造型強調線條的運用。尤其是采用苞雕技法雕琢的人物,造型簡約古樸,具有寫意國畫的韻味。線條是雕刻藝術中的基本元素,也是表現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在玉石雕人物作品中,線條的運用極為講究,既有流暢自然的曲線,也有剛勁有力的直線。這些線條的運用,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視覺效果,而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此外,玉石雕人物造型還注重細節的處理。雕刻師們通過精細的雕刻,將人物的服飾、面部表情、手勢等細節刻畫得惟妙惟肖。這些細節的處理,不僅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還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二、苞雕技法在石雕藝術中的生動展現
“苞雕”這一名稱本身就極具美感,“苞”即花苞,“似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技法命名上就賦予其生命力和希望。自從家父開創這一技法后,人物苞雕便在壽山石雕刻領域迅速流行開來,成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眾多后學者紛紛仿效這種新穎的人物雕刻樣式,筆者就深受影響,利用苞雕技法創作出了諸多作品(見圖)。
苞雕這一技法既是人物圓雕大類中的一種特殊技藝,又是一種獨特的“巧雕創作”,其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對原石俏色的巧妙運用。在巧雕的藝術世界里,“一巧、二俏、三絕”是至高無上的法則。原石的色澤分布與形狀走勢,往往成為雕刻家創作靈感的源泉。例如,在刻畫羅漢題材時,人物或蹲或立、或躺或臥,衣袍或包裹、或披覆、或垂掛,這些生動形象的造型設計,既取決于雕刻家想要追求的藝術效果,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原石那千變萬化的色彩與形體特征。
在創作苞雕時,雕刻家們往往會先對石材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構思,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化聯想與細化設計。他們將人物外袍的覆蓋面、姿態動作以及五官細節等逐一確定下來,使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在大體輪廓上呈現出寫意夸張的特點,而神態表情又極盡細致生動,仿佛能夠聽到他們的呼吸聲、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藝術表現方式既展現了中國傳統人物畫的格調,又充滿了生活情趣,讓人不禁為之傾倒。
傳統人物雕刻在壽山石雕刻領域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苞雕這一技法的出現,無疑為人物圓雕注入了一股更為靈動鮮活的藝術魅力。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讓觀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過目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家父的作品中,人物苞雕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所創作的苞雕作品,無論是技術含量還是藝術含量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些作品造型精準嚴謹、線條寫意流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夠呼之欲出。在創作過程中,他尤其注重細節的表現,對人物的面目、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蘊,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可以說,傳統人物在他的刀筆下得到了升華,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一件荔枝洞石作品《鐵拐李》為例,家父充分利用荔枝洞石色澤上紅、黃、白集于一體的特征,運用苞雕技法雕刻出了鐵拐李。在這件作品中,鐵拐李的形象延續了傳統造型中的典型面貌——禿頂、深目、束頭巾、多須髯,斜背鋪席,腰系葫蘆,安然作憩睡姿態。而在面部的刻畫上,家父更是精益求精,以精細的刀法展現出鐵拐李那深沉而睿智的眼神。在形體的塑造上,他則采用精練簡潔的線條來勾勒輪廓結構線,形式與風格略帶夸張和變形,使得整件作品充滿了水墨人物畫的寫意筆趣。這種自然率性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現了家父在苞雕雕刻上的深厚功力。
苞雕技法的誕生,是在“因材施藝”的雕刻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從銀裹金旗降石的顯著特征,再到與傳統人物圓雕的巧妙融合,它無疑成為“循石造型”的絕妙典范。它充分展示了雕刻家們對原石材質與形態的深刻理解與巧妙運用,同時也體現了雕刻師在藝術創新上的不懈追求與探索精神。
在未來的雕刻道路上,筆者將始終致力于探尋人物圓雕在創新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而苞雕技法正是筆者最為重要的藝術實踐之一。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在人物苞雕技法的傳承與發揚中,感受到它那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不僅來自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藝術內涵,更來自于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精神與人文情懷。
三、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
苞雕技法作為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以其簡約的外形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而當代藝術則以其前衛、創新的特點,不斷推動著藝術領域的進步。將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相融合,不僅能夠打破傳統與當代的界限,還能夠為藝術創作注入新的活力和靈感。
首先,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可以從材料選擇上進行嘗試。傳統的苞雕技法多采用玉石、木頭等自然材料,這些材料本身就蘊含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歲月的痕跡。而當代藝術則更加注重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比如金屬、塑料、數字技術等。將苞雕技法應用于這些新材料上,不僅能夠拓展苞雕的表現范圍,還能夠使作品更具現代感和科技感。
其次,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能夠在創作理念上進行創新。傳統的苞雕技法注重形態和神韻的刻畫,追求形象的韻味和生動。而當代藝術則更加注重對現實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對個體情感的表達。將苞雕技法的精湛技藝與當代藝術的創新理念相結合,可以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的作品,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也能夠思考藝術的深層含義。
此外,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還可以通過跨界合作來實現。傳統苞雕藝術家可以與當代藝術家進行合作,共同創作作品,互相借鑒和啟發。這種跨界合作不僅可以促進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還能夠產生更多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的藝術作品。
最后,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還要注重市場的推廣和普及。通過舉辦展覽、研討會等活動,將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融合的成果展示給更多人看,讓他們了解和欣賞這種融合的藝術形式。同時,也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網絡平臺等途徑,擴大這種藝術形式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四、總結
筆者通過對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融合進行深入探討,揭示兩者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的緊密關系。苞雕技法作為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素材。而當代藝術則以其開放、多元的特點,為苞雕技法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動苞雕技法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共生,為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郭芳.中國水墨人物畫用線方法探索[J].美與時代(中),2024(02):71-73.
[2]楊曉彬.“以形寫神”在當代寫意人物畫中的傳承與發展——以《煙火人間》創作文案為例[J].藝術家,2023(11):42-44.
作者簡介:
林其臻,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一級名藝人,中國工藝美術會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玉·石雕刻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副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