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莎 邸勍 馮濤



摘 要:中國科技創新困境突出表現為創新投入快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TFP)下降之間的矛盾,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在于識別市場機制對不同類型研發活動的差異化影響。采用工業行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①中國科技創新困境具體表現為:基礎研究有助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這種促進作用存在較長時滯性,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②市場化程度提高對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無顯著影響,但有助于緩解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效應;③基于前沿技術差距視角的回歸結果表明,上述研究結論在低技術差距行業和高技術差距行業存在明顯差異。研究結論不僅可為理解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困境提供一種新的解釋,還可為正確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提供理論支撐和政策指引。
關鍵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市場化;全要素生產率;行業差異
DOIDOI:10.6049/kjjbydc.2022120634
中圖分類號:F11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4)09-0057-10
0 引言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然而,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投入增加并沒有同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TFP)提升,反而導致TFP增長率自2013年開始出現小幅下降。這意味著現階段中國科技創新活動不僅沒有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反而產生反向抑制作用,本文將這一現象定義為中國科技創新困境。“高創新投入與低生產率”困境并不意味著全要素生產率停止增長,而是強調創新投入快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之間的不匹配。如何破解這一困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助推作用,實現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從異質性科技創新投入視角理解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差距是近年來經濟增長理論的前沿課題[1],這一研究視角為探究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困境成因提供了理論基礎。科技創新由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組成,其中科學創新主要由研發活動中的基礎研究引致,技術創新主要由應用研究引致。科學與技術的不同特性決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存在差異,若將所有R&D活動視為同質,則很有可能形成具有誤導性的結論[2]。然而,現有文獻在分析科技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時多將科技創新視作整體研究對象,只有少數文獻從異質性研發活動視角出發,分別探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理。例如,孫早等[3]采用中國制造業數據檢驗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基礎研究對制造業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應用研究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王娟等[4]基于中國1998—2017年省級面板數據檢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發現,短期內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果優于基礎研究,長期內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果優于應用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文獻僅關注不同類型科技創新活動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沒有結合異質性研發活動特性分析市場化機制在二者關系中的調節作用。
實際上,市場化作為中國4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中最重要的制度變遷,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5]。大量研究表明,市場化改革有助于提升企業研發投入數量和強度、研發效率和研發溢出效應[6-7]。盡管這一觀點與歐美等國科技創新處于世界前沿的事實相符,但仍有部分學者對此表示質疑[8-9],認為市場化程度對20世紀早期各國科技創新水平沒有顯著影響。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述文獻未結合異質性科技創新活動的不同特性,具體分析市場化程度對不同類型科技創新活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從科技創新活動性質和目的出發,探究市場機制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的不同作用,為破解當前科技創新困境、正確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提供理論支撐。基于此,本文以中國工業行業2000—2021年數據為研究樣本,采用多元回歸模型、系統矩估計、工具變量估計法等計量手段,從異質性研發視角出發,探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理,并實證檢驗市場化程度對異質性科技創新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上述結論在不同前沿技術差距行業的差異。
本文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從異質性研發活動出發,分析“高創新投入與低生產率”的形成原因,為破解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困境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解釋;二是基于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現實背景,探究市場化程度在不同類型科技創新活動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中的調節作用,為正確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提供理論支撐;三是基于前沿技術差距視角,進一步探究上述結論在不同前沿技術行業的差距,為不同行業制定差異化創新策略提供現實啟示。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 異質性研發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1.1.1 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基礎研究以獲取新知識、新發現、新學說為目的,其產生的重大理論突破能夠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前提[10]。長期來看,基礎研究通過知識溢出和人力資本積累作用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從知識溢出渠道看,基礎研究具有公共物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屬性,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中,基礎研究產生的新知識和新發現可以被所有個體或組織機構使用,不受區域和空間限制,滿足知識溢出渠道通暢無損耗的條件,通過知識溢出效應提高創新產出,進而提升生產率。從人力資本提升渠道看,基礎研究產生的新知識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勞動力在前人已知的基礎上對未知王國的探索,這種探索實踐包含新發現、新思想、新理念、新學說或新技術,要求勞動力具有思維創新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由人力投資數量決定,還取決于人力勞動使用性質,如果不專門從事創新實踐工作,人的思維創新能力很難得到有效提升。隨著基礎研究投入增多,專門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人力數量不斷增加,在推動知識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依附于人力所產生的知識也會提高人力資本自身素質,形成人力資本推動知識增長、知識積累反過來提升人力資本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礎研究產出成果多具有“胚胎”屬性,本質上是一種無法物化的“創意”,只有少數“創意”能夠實現從知識形態到物化形態的轉化,往往需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反復試驗、測試、開發和改進才能逐步應用到市場中,且這一過程受到科技體制、需求者認同、市場風險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從基礎研究投入到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存在較長的時滯性。換言之,基礎研究成果在短期內難以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即短期內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較小。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a:基礎研究雖然有助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這一作用存在一定時滯性。
1.1.2 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應用研究是指在現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開發新產品、新材料和新工藝,其目的在于實現技術應用和商業化。應用研究表現為從基礎理論知識形態到物化知識形態或從一種已知物化知識形態到另一種新物化形態的變化,無論哪種形態變化都涉及科技水平,即體現為全要素生產率[11]。因為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諸多不確定性,應用研究投入面臨過高的機會成本或沉沒成本,可能并不會促進技術進步,甚至抑制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在第一種情形下,應用研究將基礎研究創造的新知識消化、吸收,并將其從知識形態轉化為具有實用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發明專利或新產品等實物形態,這種物質形態變化具有突破性和前沿性特征,屬于自主創新范疇,不僅受技術成功率的影響,也受消費者認同、市場需求的影響。在第二種情形下,應用研究是在已有實物形態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工藝流程等方式將其轉化為另一種新的實物形態,實質上是在已有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屬于模仿創新范疇,此時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積累的限制。對于經濟欠發達和技術積累水平較低的國家而言,模仿創新能夠發揮“后發優勢”,降低創新失敗風險和創新成本,逐步提高一國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向發達國家收斂。然而,隨著技術積累水平的不斷提升,僅依靠模仿創新模式不僅無法實現創新轉型和升級,甚至還有可能陷入“模仿陷阱”,形成路徑依賴,對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抑制作用。
從中國科技創新實踐歷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應用研究活動主要以第二種為主,即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模仿創新方式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但隨著模仿創新模式干中學效應的不斷遞減,應用研究成果呈現“數量長足、質量跛腳”的創新困境(陳強遠等,2020)。研究發現,近年來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加大并未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反而導致TFP增長率出現小幅下降[12]。基于理論和現實的分析均表明,現階段中國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總體呈負向影響。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b:現階段應用研究會抑制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1.1.3 異質性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前沿技術差距
眾多研究表明,在不同前沿技術差距下,可學習、可模仿和可吸收的知識存量存在顯著差距[13-14]。當本國工業技術水平與前沿技術差距較大時,本國企業通過模仿創新充分吸收利用外部知識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創新水平,此時應用研究通過干中學效應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科技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模仿創新為主的應用研究上,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較小;反之,隨著本國技術水平不斷接近世界前沿,企業通過模仿和改進先進技術的空間持續縮小,干中學效應不斷遞減,技術引進成本大于研發成本,技術進步更多依賴自主研發。此時,以模仿創新為主的應用研究不僅不會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攀升,還會因為擠占自主創新資源而產生抑制作用。同時,自主創新技術開發以共性技術、基礎技術研究為基礎,隨著前沿技術差距的縮小,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逐漸加大。世界現代產業發展史表明,當一個國家技術接近世界前沿水平時,若沒有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應用研究將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c:不同前沿技術差距下異質性科技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在低技術差距行業更明顯;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促進作用,對低技術差距行業具有抑制作用。
1.2 市場化對異質性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
1.2.1 基礎研究、市場化程度與全要素生產率
市場化對基礎研究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支持作用有限,這主要是由基礎研究性質決定的。基礎研究風險性、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特點使得基礎創新面臨“市場失靈”困境。由市場機制內在功能性缺陷所導致的基礎創新市場失靈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創新主體缺位引致基礎創新供給總量不足。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轉化率低的特性導致短期內過多基礎研究投入不僅無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反而還會造成經濟損失,這與企業利益最大化目標相悖,導致企業對于前瞻性基礎研究缺乏積極性,很難成為基礎研究主體。第二,創新組織失效引致供給效率低下。基礎研究非排他性決定基礎創新需要市場和政府共同參與,但由于中國官產學研聯盟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和模式,難以在基礎性、關鍵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a:市場化程度提高對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無顯著影響。
1.2.2 應用研究、市場化程度與全要素生產率
應用研究投入產生的收益可預期,決定應用研究投入產生的收益可以內部化,應用研究投資主體為企業,應用研究資源配置主要由市場支配[15]。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受制于其所面臨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市場化程度提高能夠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有效發揮篩選器功能,切實降低這一風險,使得應用研究活動在為企業謀取技術壟斷利潤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生產技術進步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16]。周其仁(2017)的研究表明,市場化改革通過為經濟運行提供完備的公共產品、契約履行和產權保護3項基礎性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業應用研究活動中的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從而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升。結合上述分析可知,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效應會得到有效緩解。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b:市場化程度提高能夠削弱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作用。
1.2.3 異質性研發、市場化與全要素生產率:前沿技術差距
從中國科技創新市場化改革經驗看,市場化程度提高對不同行業科技創新的提升效果具有不確定性[17],說明市場化程度在異質性科技創新活動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中的調節效果可能存在行業差異。就基礎研究而言,其創新主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且具有嚴格的公共物品屬性,這就導致無論對于哪類行業而言,市場機制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市場失靈”現象,難以在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中發揮調節作用。就應用研究而言,當行業前沿技術差距較大時,模仿式創新路徑可有效縮短技術追趕國與技術前沿國的技術差距,市場機制在這一路徑中發揮資源配置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反之,當行業前沿技術差距較小時,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技術前沿國為鞏固自身地位,會持續通過技術壟斷方式獲取高額創新租金,對于技術追趕國而言,開展前沿技術研發所需成本遠大于創新收益,強調短期利潤與市場占有率的市場競爭機制會固化技術追趕國在全球科技研發分工體系中的低端鎖定,在這一條件下市場化程度提高難以有效促進技術進步和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c:在不同前沿技術差距下,市場化程度對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無明顯差異,對應用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市場化程度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但對低技術差距行業無顯著影響。
2 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2.1 模型設定
本文重點關注市場化程度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影響全要素生產率中的作用機制和效果,為破解當下科技創新投入與全要素生產率不匹配的科技創新困境提供思路,將未引入市場化變量的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lnTFPkt=α0+α1lnBRkt+α2lnARkt+α4lnTFPk,t-1+control+νj+ηt+εkt(1)
其中,lnBRkt代表基礎研究,lnARkt代表應用研究,control為影響總產出的一系列因素;νj代表行業固定效應,η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εkt為隨機擾動項。
為進一步研究市場化對異質性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的調節機制,引入市場化程度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交互項,構建如下模型:
lnTFPkt=α0+α1lnBRkt+α2lnARkt+α3lnBRkt×lnMarkkt+α4lnTFPk,t-1+control+νj+ηt+εkt(2)
lnTFPkt=α0+α1lnBRkt+α2lnARkt+α3lnARkt×lnMarkkt+α4lnTFPk,t-1+control+νj+ηt+εkt(3)
其中,lnBRkt×lnMarkkt代表基礎研究與市場化程度的交互項,lnARkt×lnMarkkt代表應用研究與市場化程度的交互項,市場化程度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影響是否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取決于交互項系數。以模型(2)為例,若交互項系數α3>0,說明市場化程度提高會強化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反之,若交互項系數α3<0,則說明市場化程度提高會削弱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
2.2 變量測量與數據選取
本文以2001—2021年工業行業數據為研究樣本,重點探討市場化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持是否有利于促進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數據處理過程如下:由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分別于2002年、2011年和2017年進行修訂,導致樣本期內工業行業名稱和分類存在口徑不一致問題,為保證數據一致性和統一性,本文對3次行業分類進行合并和拆分,最終得到37個大類工業行業。其中,主要解釋變量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應用研究為廣義上的概念,包含統計口徑中的應用研究及試驗發展兩部分;被解釋變量全要素生產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控制變量中人力資本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源于CEIC數據庫,貿易自由度、規模總量及人均產值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變量定義和數據處理如下:
(1)被解釋變量:全要素生產率。本文采用SFA方法測算各工業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投入和產出指標選取如下:①產出指標,參考郭威等[18]的研究,選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銷售產值衡量;②投入指標,參照多數文獻的做法,分別采用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衡量。其中,勞動投入采用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用工人數衡量,資本投入采用各工業行業的資本存量衡量。
(2)核心解釋變量: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借鑒Toole[19]的研究方法,分別采用基礎研究知識存量、應用研究知識存量表征基礎研究水平和應用研究水平。由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未直接披露工業細分行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具體投入值,故參照孫早等[3]的研究,結合不同研發活動對應的創新主體情況,以高校和機構創新投入表征基礎研究投入水平,以工業企業創新投入表征應用研究投入水平。基礎研究知識存量和應用研究知識存量均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以應用研究為例,計算公式如下:
ARit=(1-δ)×ARit-1+Iit(4)
其中,ARit、ARit-1分別表示行業i在t年和t-1年的應用研究資本存量;Iit表示行業i在第t年的基礎研究投入;δ表示研發折舊率,參照吳延兵(2006)的研究,設定δ=15%(基礎研究研發折舊率δ=0)。在估算各行業應用研究存量時,首先需要估算各行業基年應用研究存量,假設應用研究存量增長率與R&D支出增長率一致,則第i個行業基期(2000年)應用研究存量ARi0為:
ARi0=Ii0/(ρi+δ)(5)
(3)調節變量:市場化程度。本文在中國市場化指數課題組編制的市場化指數的基礎上,參照戴魁早和劉友金[17]的行業指標選取方法,從政府與市場關系、非國有經濟發展、產品市場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和法治環境5個維度構建工業行業市場化指數,以反映我國工業細分行業市場化進程。
(4)控制變量。參照現有研究,選取人力資本(HR)、對外直接投資(FDI)、貿易自由度(Trad)、規模總量(Size)和人均產值(PV)作為控制變量。變量定義與測度如表1所示。
2.3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為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從數據統計結果看,基礎研究平均值為0.124,應用研究平均值為2.592,表明當前中國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以應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占比較小。基礎研究最大值與最小值極差為2.101,應用研究最大值與最小值極差為19.303,說明不同工業企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具有顯著差異,這為分行業樣本檢驗提供了現實依據。全要素生產率最大值為0.973,最小值為0.235,最大值與最小值極差為0.738,表明不同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行業市場化指數最大值為9.738,最小值為2.330,表明不同行業市場化指數存在明顯差異。此外,控制變量中人力資本、外商直接投資、貿易自由度、規模總量、人均產值均存在顯著行業差異。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異質性研發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3.1.1 基準結果分析
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本文首先對數據進行DW檢驗和Breusch-Godfrey序列相關檢驗,結果顯示模型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參照傅元海等(2016)的研究,采用系統GMM法分別估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將被解釋變量工業TFP以及主要解釋變量視為內生變量,其余控制變量視為外生變量,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回歸結果看,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滯后5期顯著為正,在無滯后和滯后1~4期影響不顯著,表明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這一作用存在滯后性,假設H1a得到驗證。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生產率的影響無論是在基礎研究無滯后還是滯后1~6期均顯著為負,表明現階段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抑制效應,假設H1b得到驗證。
3.1.2 前沿技術差距分組回歸結果
為進一步探討不同科技創新活動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行業影響差異,本文從行業前沿技術差距出發,將技術差距水平μ設定為:μ=LPFj/LPRj。其中,j代表行業,LP代表勞動生產率,F代表技術前沿國(美國),R代表技術追趕國(中國)。技術前沿國(美國)數據來源于OECD數據庫,技術差距水平μ處理過程如下:①技術前沿國與技術追趕國工業行業匹配:在OECD數據庫中,美國工業行業分類以國際標準工業分類法(ISIC)為準,而中國工業行業則參照國民經濟標準劃分,兩者之間劃分標準不一致,為保證數據可比性和連續性,本文按照ISIC的劃分標準,將中國工業行業進行刪除和合并;②計算技術前沿國和技術追趕國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采用各國各行業工業增加值與勞動力就業人數的比值衡量,需要指出的是,為保證數據一致性和可比性,在計算中國勞動生產率之前,需要先將中國工業行業增加值轉化為以美元為單位計量的數值;③通過上述兩個步驟得到兩國工業行業技術差距的水平值,再按照技術差距水平高低進行排序,并將其劃分為高技術差距行業和低技術差距行業,具體分組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回歸結果看,異質性研發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高技術差距行業和低技術差距行業存在顯著差異。以滯后5期的回歸結果為例,基礎研究在高技術差距行業、低技術差距行業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90和0.139,且均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呈現“高技術差距行業<低技術差距行業”態勢;應用研究在高技術差距行業、低技術差距行業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70和-0.381,且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促進作用,對低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抑制作用,假設H1c得到驗證。
3.2 市場化對異質性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的調節作用
3.2.1 基準結果分析
在檢驗市場化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影響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之前,首先對回歸數據進行中心化處理,這是解釋交互作用的主要步驟。表5為市場化對異質性研發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調節作用回歸結果。限于篇幅,本文僅披露基礎研究無滯后期、滯后3期、滯后5期的回歸結果。從市場化程度與基礎研究交互項回歸系數看,無論是在基礎研究無滯后模型還是在基礎研究變量滯后模型中,市場化程度與基礎研究交互項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市場化程度提升未促進基礎研究投入增加。從市場化程度與應用研究交互項回歸系數看,無論是在無滯后還是滯后模型中,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均顯著為負,市場化程度與應用研究交互項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市場化程度提升有助于緩解現階段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作用。
3.2.2 前沿技術差距分組回歸結果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前沿技術差距下市場化程度對異質性科技創新活動影響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將樣本劃分為高技術差距組和低技術差距組,回歸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限于篇幅,僅披露基礎研究無滯后、滯后3期和5期的結果。表6為不同前沿技術差距行業市場化程度與基礎研究交互項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結果。從中可見,無論是在高技術差距行業還是低技術差距行業,市場化程度與基礎研究交互項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即市場化程度對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在不同前沿技術差距行業無明顯差別。
表7為不同前沿技術差距下市場化程度與應用研究交互項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結果。從高技術差距行業檢驗結果看,第(1)~(3)列市場化程度與應用研究交互項系數為正,且均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市場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從低技術差距行業檢驗結果看,第(4)~(6)列市場化程度與應用研究交互項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市場化程度提高對應用研究與低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無顯著影響。
4 穩健性檢驗
4.1 內生性檢驗
為控制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IV)對研究假設再次進行檢驗。參照Nunn等[21]的研究,分別選取各地各行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期初資本存量與上一年度全國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的交互項作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工具變量。然后,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檢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以及市場化程度對異質性科技創活動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調節作用。
表8為異質性研發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內生性檢驗結果。從中可見,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促進作用,且這一作用存在較長滯后期;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抑制作用,表明研發結構不合理可能是引致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困境的原因之一。上述回歸結果與表3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僅存在系數大小和顯著性水平的微小差異,表明在考慮內生性的前提下,本文研究結論依然成立。此外,以前沿技術差距劃分的行業分組回歸結果與前文研究結論一致。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示。
表9為市場化程度對基礎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應用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結果。從中可見,市場化程度提高對基礎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無顯著影響,但有助于緩解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與表5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僅存在系數大小和顯著性水平的微小差異,表明在考慮內生性的前提下,本文研究結論依然成立。此外,以前沿技術差距劃分的行業分組回歸結果與前文研究結論一致,在此不再贅述。
4.2 替換變量
(1)替換被解釋變量。全要素生產率是本文的主要被解釋變量,為進一步檢驗研究結果的穩健性,防止核心變量度量誤差造成的結果偏誤問題,本文采用DEA方法測算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重新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替換主要被解釋變量后,本文研究結論依然成立,表明本文研究結論穩健。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2)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進一步檢驗研究結果的穩健性,防止核心變量度量誤差造成的結果偏誤問題,本文分別采用基礎研究人員數量和應用研究人員數量兩個指標重新度量異質性研發活動。結果表明,在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后,本文研究結論依然成立,再次表明研究結論穩健。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5 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5.1 研究結論
本文以中國工業2001—2021年數據為研究樣本,從異質性研發視角出發,探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理,檢驗市場化程度對異質性科技創新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上述結論在不同前沿技術差距行業的差異,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基礎研究有助于促進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這種促進作用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市場化程度提高對基礎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無顯著影響,但有助于緩解應用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效應。第二,基礎研究對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在低技術差距行業比較明顯;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促進作用,對低技術差距行業具有抑制作用;市場化程度提高對基礎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無明顯行業差異,而市場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應用研究對高技術差距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助推作用,但對低技術差距行業無顯著影響。
5.2 政策啟示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啟示:
(1)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首先,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投入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力度,對基礎研究重點領域給予更多傾斜;其次,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從自身實際出發,研究如何以適當形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再次,拓寬社會投入渠道,引導社會各界關注基礎研究,鼓勵其以適當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對于不同科技創新活動,市場作用不同。基礎研究投入高、周期長、應用鏈條長,導致很多企業更愿意在那些滿足市場需求的“短平快”應用研究上進行投入。因此,應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機制在應用研究領域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善科技創新市場化體制機制,聚焦市場準入制度、市場監管體系、競爭政策,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創新熱情。
(3)結合不同科技創新活動特征及行業特性,制定差異化政府與市場協同機制。對于適宜由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科技領域,如行業專有技術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遵循價值規律,建立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機制。
5.3 不足與展望
本文為破解當前中國“高創新投入與低生產率”困境、促進工業全要生產率提升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證據。但囿于作者研究能力以及數據獲取的局限性,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拓展和補充:一是從多維視角出發,探究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困境形成原因及破解路徑;二是探究如何更好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對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HA J, KIM Y J, LEE J W. Optimal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creation: basic versus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rela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J]. 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09,23(3):373-395.
[2] 阿吉翁,霍依特.內生增長理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 孫早, 許薛璐. 前沿技術差距與科學研究的創新效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誰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J]. 中國工業經濟, 2017,35(3):5-23.
[4] 王娟, 任小靜. 基礎研究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任正非之問的實證檢驗[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2020,40(6):3-16.
[5] 成力為, 孫瑋. 市場化程度對自主創新配置效率的影響——基于Cost-Malmquist指數的高技術產業行業面板數據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12,37(5):128-137.
[6] 孫早, 劉李華, 孫亞政. 市場化程度、地方保護主義與R&D的溢出效應——來自中國工業的經驗證據[J]. 管理世界, 2014,30(8):78-89.
[7] 戴魁早, 劉友金. 市場化改革能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經驗證據[J]. 金融研究, 2020,63(2):71-90.
[8] MOSER P. Patents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economic history[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3,27(1):23-44.
[9] MOWERY D C.Federal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s, computer hardware, and computer software: a policy model for climate change R&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10] CASSIMAN B,VEUGELERS R,ARTS S.Mind the gap: capturing value from basic research through combining mobile inventors and partnerships[J]. Research Policy, 2018,47(9):1811-1824.
[11] 葉祥松, 劉敬. 異質性研發、政府支持與中國科技創新困境[J]. 經濟研究, 2018,53(9):116-132.
[12] 戴小勇. 中國高創新投入與低生產率之謎:資源錯配視角的解釋[J]. 世界經濟, 2021, 44(3): 86-109.
[13] 金曉雨,宋嘉穎. 環境規制、技術距離與異質性企業研發選擇[J]. 南方經濟, 2020,38(6):70-86.
[14] 曹霞,于娟.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下產學研聯盟穩定性研究[J]. 運籌與管理, 2016,25(2): 203-213.
[15] 吳延兵. 財政分權促進技術創新嗎[J]. 當代經濟科學, 2019,41(3):13-25.
[16] NORDHAUS W. Invent, growth and welfare: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 Boston: MIT Press,1969.
[17] 戴魁早, 劉友金. 市場化進程對創新效率的影響及行業差異——基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實證檢驗[J]. 財經研究, 2013,39(5):4-16.
[18] 郭威, 曾新欣. 綠色信貸提升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了嗎——基于空間Durbin模型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 2021,43(8):44-55.
[19] TOOLE A A. The impact of public bas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2012,41(1):1-12.
[20] DRIFFIELD N. FDI and the labor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0, 16(3):90-103.
[21] NUNN N, QIAN N. US food aid and civil conflic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6): 1630-1666.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王敬敏)
英文標題Heterogeneous R&D, Marketization Degree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英文作者Zhang Meisha1, Di Qing2, Feng Tao3
英文作者單位(1.College of Marxism,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China;2."Belt and Road" pilot Free Trade Zone Institut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of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has not promote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but has led to a slight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TFP.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boosting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FP is undoubtedly a major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Understanding the TFP gap betwee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ous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utting-edge topic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it sha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dilemma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sists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which scientific innov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basic research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mainly achieved by applied research activities. Give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may be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on TFP. If all R&D activities are considered homogeneous, misleading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may be draw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mechanism of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on TF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clarify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lemma. Meanwhile, market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reams of research, market-oriented reform can help improve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R&D investment, R&D efficiency, and R&D spillover effect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roles of marketiz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This study selects a sample of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21, and makes empirical tests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two-step system GMM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s. It first explor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F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terogeneous R&D activities; second, it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arketiz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gene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FP. On this basi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mong industries with different cutting-edge technology gaps are further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1) there is a dilemma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e. basic research can help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FP, but this promotion has a long time lag, and applied research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FP; (2)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ization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 TFP, but it helps to allevi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pplied research on TFP; (3) the group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bas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FP is more obvious in industries with low technology gap; applied research can promote TFP in industries with high technology gaps and inhibit industries with low technology gap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dustry difference in the role of improving marketiz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TFP, but improving marketization helps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applied research in boosting TFP in industries with high technology gaps, and i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dustries with low technology gaps.The above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guidance on how to correctly utilize the function of marke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high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low productivity" from heterogeneou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clarifying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dilemma i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cond, it examines the different economic effects of market mechanisms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R&D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D activ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offer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ow to correctly play the role of marke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olving the current dilemma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rd, it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conclusions in different cutting-edge technology gap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gap, and provides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how to formulat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industries.
英文關鍵詞Key Words:Basic Research; Applied Research; Marketiza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ustry Differences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JZD012);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3D021)
作者簡介:張美莎(1991-),女,山西運城人,博士,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邸勍(1990-),男,河北保定人,西安交通大學“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馮濤(1956-),男,陜西藍田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制度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