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潔 惠小靜
摘?要:一節優質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反復打磨,不斷從實踐中發現缺點。在新課改要求下,作為一名教師,評課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通過課后評課,才能正確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便于查缺補漏、優化改進。據調查,我國中小學的許多教師的評課議課現狀為只聽課不評課,不講實際效果的無效評課。那么課后有效評課應該如何進行?從哪幾方面進行?如何有效利用課后評課的反饋?這便是本文需要展開的內容。
關鍵詞:新課改;查缺補漏;有效評課
一、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的“學”大于教師的“教”,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課程是以計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對,造成學習效率大大下降,數學課堂的有效利用變得非常重要,作為教師也應該加強課堂效率的整改。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研活動中的評課議課變得非常關鍵。
(二)“雙減”政策下,精準化教學的需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因此,落實“雙減”需要高效率的學習行為、教學行為。
二、數學課堂有效評課的目的及意義
關于數學課堂評課就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及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過程進行價值判斷。評課是教學教研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幫助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
三、數學課堂有效評課的作用
(一)從學生層面分析
通過評課議課,對于教師的問題反饋能有效觀察到課堂學習氛圍,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例如課堂中容易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氛圍不濃厚等問題。
實現評課議課的時效性,準確把握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數學定義不理解、證明過程存在問題等,課后及時解決,避免重復出現。
(二)從教師層面分析
通過評課議課,教師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能夠準確掌握本節課中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處理、教學環節、教學指導、師生對話、教學效果、教師個人魅力等方面尋找存在的問題,查缺補漏,更好地優化課堂。
四、初中數學課堂課后評課的調研與案例分析
以兩個教學實例為例,從現實生活課程情景入手,探究初中數學教師評課方法的現狀。
(一)數學課堂教學簡要實錄
課題一: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教學目標:了解十字相乘法的概念,會用十字相乘法進行因式分解。在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創新、交流、驗證、歸納總結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輕松、和諧、有序的教學氛圍中,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
教學重點:會用十字相乘法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難點:探索十字相乘法的過程。
教學方法: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
(2)講授新課:
提問x2-8x+12怎樣因式分解?
運用整式乘法計算:
(x+3)(x+4)?(x+3)(x-4)?(x-3)(x+4)?(x-3)(x-4)
說說你的發現,并用字母表示?
(x+p)(x+q)=x2+(p+q)x+pq
x2-8x+12
xx-2-6
(x-2)(x-6)
總結步驟:拆兩頭、湊中間、橫寫因式。
(3)課堂練習:
a2-7a+12???y2+5y-14???x2-8x-9
x2+x-2?x2-3x+2?x2-5x+6
(4)課堂小結。
課題二:圓周角的概念和圓周角定理。
教學目標:理解圓周角的概念,會識別圓周角;掌握圓周角定理及其推論,并會用此定理推論進行簡單的論證和計算。
教學重點:圓周角的概念和圓周角定理。
教學難點:用分類討論的思想證明圓周角定理,尤其是分類標準的確定。
教學方法: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如下。
(1)復習回顧:
什么是圓心角?它具有哪些性質?
(2)新課教學:
知識點1——圓周角的定義。
圖中∠ACB的頂點和邊有哪些特點?
頂點在圓上,并且兩邊都和圓相交的角叫圓周角,如∠ACB。
知識點2——圓周角與圓心角的關系。
如圖,連接BO、AO,得圓心角∠BOC,試猜想∠ACB與∠AOB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
∠ACB=12∠AOB
即同弧所對的圓周角是圓心角的一半。
為了證明上面的結論,在圓O任取一個圓周角∠BAC,沿AO所在直線將圓對折,由于點A的位置不同,折痕會如下圖所示。
(a)在∠BAC的??一邊上??(b)在∠BAC?的內部??(c)在∠BAC的??外部
分析以上三種情況中圓周角與圓心角的關系:圓周角定理——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于該弧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知識點3——圓周角定理的推論。
想一想: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之間有什么關系?
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想一想:由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于該弧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你可以得出∠ACB的度數嗎?進而又能得出什么結論?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都相等,都等于90°。
(3)課堂練習:
如圖,AB是⊙O的直徑,∠A=80°,求∠ABC的大小。
(4)課堂小結。
(二)評課記錄
課題一: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教師一:優點——從特殊到一般的計算,觀察總結得到方法,可以從直觀的算法直接得出,一題多解,發散思維。
教師二:亮點——口訣方法總結到位,沉浸式課堂,有基礎,有拓展;不足——未說明數是如何來的;改進——標題,什么樣的式子適合十字相乘法?
教師三:優點——很好地總結十字相乘法的計算口訣,便于學生理解;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信心;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構建。缺點——沒有分類進行總結、歸納;沒有講清命名以及適用范圍。
課題二:圓周角的概念和圓周角定理。
教師一:優點——概念定理分析到位,數形結合,體現類比思想。
教師二:亮點——沉浸式課堂,有基礎,有拓展;不足——教師教態不大方,上課不自如;改進——多聽有經驗教師的課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師三:缺點——沒有分類進行總結、歸納;沒有講清概念、定理。
通過調查顯示,某市中學數學教師評課現狀大多為只聽課不評課,不講實際效果的無效評課。出現的誤區總結為“哄”“套”“苛”,“哄”體現在教師之間礙于面子問題,大多只說優點,回避缺點;“套”體現在套用評課模板,所有評課內容千篇一律;“苛”指放大小問題,忽略大問題,評價中肯。評價內容單一,大多是定量性評價,以計算學生所得分數。這種評價方式的缺點在于教師僅關注學生的成績,而未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而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不重視評價、不知道評課的目的及其作用、不懂得評價方法及方向。
五、數學課堂有效評課的方法探究及舉例說明
(一)教師層面
1.教學理念
(1)是否以生為本,教師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
(2)是否注重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3)是否在教學中時刻滲透課程思政,并以“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目標。
2.教學目標
(1)預設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2)教學目標是根據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
(3)教學目標是否清晰、適切、可操作?
(4)教學目標是否關注高級認知技能?
3.教材處理
(1)對教材如何進行解讀?
(2)對教材如何進行處理和加工(增/刪/合/換),是否合理?
(3)對教學重點如何處理?難點如何突破?
(4)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能否張弛有度、合理把控時間?
(5)是否凸顯了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4.教學環節
(1)課堂教學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2)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么分配的?能否張弛有度、合理把控時間?
(3)教學是否由問題驅動?問題鏈與學生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的關系如何?
(4)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
5.教學指導
(1)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否有效?
(2)怎樣對待或處理學生思考中的錯誤?
(3)是否能根據創設的情景或學生的反映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
(4)能否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資源、策略或者方法?
6.師生對話
(1)提問的對象、次數、類型、結構、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是否有效?
(2)教師的評價方式和內容如何?有哪些輔助方式?是否有效?
7.教學效果
(1)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么?
(2)是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
(3)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
(4)學習目標達成是否良好?是否檢測到所有同學?
(5)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氛圍好?
8.教師個人魅力
(1)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是否有效?
(2)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
(3)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效果怎么樣?
(4)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
(5)該課體現了教師哪些優勢?
(二)學生層面
一是,教學效率是否高?學生思維是否活躍?氣氛是否熱烈?
二是,學生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是否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是否達成?
三是,時間利用率是否高效?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快?積極性是否高?當堂出現的問題是否當堂解決?學生的作業布置是否合理?
舉例說明:《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因式分解最后一節《十字相乘法》,關于本節課重點內容,該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總結出來一個口訣,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學環節完整,且圍繞教學目標順利展開,不僅設置了小組討論,還有學生發言的形式,教師進行問題引導,且所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相結合。
六、結論與展望
有效評課的方式是多樣的、復雜的,不同的思想會有不同的評課方式,而評價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課題,我們應該以一個變化的眼光去看待評課議課的方式。因此,對于評課的方式方法,我們也要不斷發展創新。最好的課堂教學是理想化的教學過程,我們不斷診斷教學過程,其目的是追求一個更優質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杜玉和.初中數學教學中聽評課分析探究[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5(05):1516.
[2]孫仕鋒.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試卷講評課策略[J].福建中學數學,2017(03):1821.
[3]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八年級上冊數學課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九年級上冊數學課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雨潔(1999—?),女,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數學);惠小靜(1973—?),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不確定性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