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階段。而幼兒具有獨特的心理發展特點,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知和親社會行為還需要成人進行引導。繪本教學以“圖+文”的形式開展,具有鮮明的視覺形象性,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特點,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幼兒親社會行為和社會性的培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學前兒童對社會領域的相關內容進行循序漸進地學習,使其社會性發展不斷完善,從而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礎。而親社會行為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能起到積極的正面作用,親社會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幫助他人、與他人分享、愿意友好與人交往等積極品質,能增強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降低入園焦慮等。除此之外,幼兒時期正是一個人人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也是塑造各種良好品行的關鍵階段,幼兒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可塑性,正是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好契機。為此,本文將以繪本教學作為載體來探討,繪本教學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1 概念闡釋
1.1 親社會行為的概念
親社會行為是泛指所有有利于他人與社會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合作、幫助他人、關懷他人以及利他行為等,它對社會與個人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親社會行為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親社會行為研究逐步走向實證研究。“親社會行為”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紀初期,美國學者威斯伯在他的《社會積極形式考察》中提及親社會行為與侵犯、犯罪和其他否定性行為相反的行為,如同情、奉獻以及協作等。之后,對于親社會行為概念的理解出現了不同的說法,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做出不同的解釋,在《心理學百科全書(美國)》中有述,親社會行為指的是那些雖然不會對行為者帶來好處,但卻能夠為他人或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它指個體出于某種目的而主動采取某些有利于他人的方式和行動,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積極的行為表現。我國直到20世紀中后期才對親社會行為進行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開始相對較晚。對于親社會行為的概念,學者們的理解存在著差異。目前關于親社會行為的定義有許多種。周宗奎認為,親社會行為可以與援助行為、積極性社會行為等同義理解,他們在本質上具有相同的含義,指的是個體或群體在幫助,或打算幫助其他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或傾向。總體而言,親社會行為是一種有益于他人和整個社會的積極行為。
1.2 親社會行為的認知過程
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方式和認知活動較為復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與個體因素的影響,親社會行為的認知過程包括關注他人、社會信息加工、預測獎賞結果、社會榜樣標準、自我調控以及各種信息的整合等。首先,親社會行為的產生離不開對外界刺激的關注,個體通過視覺、大腦加工、信息輸出等環節,對外界的刺激形成自動反應和關注,這一關注過程會引起個體的各種情感反應,如關心、同情、厭惡等,從而推動親社會行為表現。其次,親社會行為還包括個體對外界信息的加工過程,如預測他人的想法和信念,并對他人的想法進行評價和歸因,這一過程稱為心智化。有研究表明,心智化程度越高的個體其親社會行為表現也會越頻繁。再次,親社會行為的產生還需要社會規范表征和自我控制過程的相互協調。社會規范是指大家都認同的行為準則,如幼兒遵循的“好學生”行為規范。當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通過控制自我的自私等消極行為,達到對集體產生利益目的,從而產生了親社會行為。最后,親社會行為的產生還需要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個體對外界的信息進行整合時,需要對他人的行為、情緒情感以及社會關系進行加工整合。一方面,當個體在社交活動中遇到風險時,他們會綜合考慮其他人的心理活動,從而決定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忽視或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從社會交換理論中可以發現,個體在社會活動中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取決于個體的在社會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個體的情感體驗越高,內心越愉悅,產生的親社會行為就越高。由此可見,親社會行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需要進行多方面信息加工的過程。
1.3 繪本教學的概念
繪本教學是一種文學形式,最早產生于歐洲。20世紀30年代逐步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繪本教學傳入日本,成為亞洲最早發展繪本的國家,隨后經過中國臺灣發展到中國大陸。繪本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它是以圖文相結合的形式表達相應的內容和感情。由于繪本的種類較多,區分困難等,對繪本的概念無法精準地下定義。為此,研究者對繪本的概念進行了廣泛的探究,我國學者郝廣才在其研究中指出,繪本可以被視為一種以一組圖畫為載體,表達故事或主題的藝術形式。在《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一書中,探討了繪本的本質,認為繪本是一種將圖畫和文字完美融合的藝術形式,共同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總的來說,繪本是既有圖畫又有文字的圖書,文、圖、插畫成為繪本的主要結構,用圖畫來表達主題或者故事,文字起到輔助圖畫講故事的作用。
繪本教學則是教師運用繪本,通過各種活動和講授與兒童一起完成某一主題的活動。我國學者對繪本教學的理解主要分為早期的閱讀活動和教師以繪本為載體進行的各項活動。早期的閱讀活動是幼兒直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集體閱讀活動,其目的是發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運用繪本作為媒介,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旨在全面促進幼兒在社會、語言、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發展,以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積極行為表現。繪本教學作為一種集體教學活動,是以繪本為媒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進行的教學,旨在推動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2 繪本教學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價值
繪本教學是幼兒園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與我們平常使用的書籍不同,繪本教學的最主要特點是通過圖文相加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學的活動。繪本教學并不是對知識的簡單累加,而是將各個領域的知識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教師系統地圍繞主題對幼兒開展一系列活動。繪本教學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還會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2.1 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
合作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形式,是成人或幼兒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在相關研究和政策中,明確將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當下的多元文化社會中,全社會倡導合作共贏,具有良好的合作素養才能夠共同發展。而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學會合作也是幼兒未來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基本技能,對幼兒人生發展能產生重要影響。教師運用繪本教學,將涉及幼兒發展的各個領域相結合,圍繞繪本主題開展活動,如繪本當中的具有社會性的故事,教師通過圖片以及講解的方式告訴幼兒合作行為的有利之處,加之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親身感受到合作行為帶來的歡樂。首先,繪本教學以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通過生動有趣的圖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能夠促進幼兒專心地進行閱讀和思考。其次,繪本教學教學內容的擬人性程度較高,契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閱讀體驗。幼兒具有優于成人的發散思維,讓兒童與繪本中故事的主人翁產生較高的互動、共情,列舉故事人物良好的言行舉止,鼓勵幼兒進行模仿,學習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后,社會性主題繪本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其目的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規范,幫助幼兒從小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
2.2 有利于幼兒助人行為的發展
幫助、關心他人都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表現之一,經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產生行為,是因為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行為主義學派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證實了這一點,當幼兒出現正向行為或者表現時,得到大人的積極強化,教師、家長以及同伴對他們的正向行為進行表揚和肯定時,幼兒對于正向行為會信心倍增,那么這種正向行為就會得到加強,出現的頻次就更多。繪本教學以助人行為的主題活動,開展游戲、講故事、觀看視頻等活動,并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在教學時緊扣繪本的主題,把主題的核心部分讓幼兒能夠體驗和認知到。例如,在繪本中,與幼兒分享小紅扶爺爺過馬路的故事。小紅去上學的路上,在等斑馬線的過程中,發現有位年邁的老爺爺,拄著拐杖也準備過馬路,但是由于老爺爺年紀大,身體不適,過馬路比較艱難,因此小紅主動幫助老爺爺過馬路,老爺爺很開心地說小紅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小紅也非常開心,因為她幫助了爺爺并得到爺爺的肯定。生動且真實的故事情節以及善良的人物形象,讓幼兒了解到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通過繪本讓幼兒理解到助人行為是什么,助人行為能夠讓我們感覺到什么,我們怎么才能擁有助人行為等問題。幼兒產生的助人行為也是與同伴、家人、教師等建立良好關系的過程,幼兒在做出助人行為時,得到鼓勵和表揚,不僅讓別人感受快樂,自己也非常開心,促進了幼兒助人行為的繼續發展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2.3 有利于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社會性情感就是幼兒對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的、愉快的情感,也包括令人不愉快的情緒經歷。繪本教學對于兒童的社會性情感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促進兒童社會性情感。在繪本教學中,幼兒為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群體規范而努力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情感。二是推動幼兒健全社會性情感。在繪本教學中,幼兒之間通過對他人行為的評價,對自己行為進行反思,并根據自己和他人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進行調整,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社會性情感。
繪本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根據繪本的主題開展活動或者講故事,幼兒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情境以及對集體游戲的體驗,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親社會性,還能夠讓幼兒形成集體性認識,在活動或者游戲中創造出新的游戲規則,并獲得新的游戲體驗,這有助于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社會行為也能得到改變和優化。首先,通過對故事或者游戲的體驗,幼兒可以將故事或者游戲的內容與自己的行為進行對比,學會新的游戲知識,并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其次,在與同伴交往時,幼兒可以學會遵守同伴間共同達成的規則,從而實現自我管理。除此之外,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幼兒可以學會如何進行有效溝通與協商,以及如何協商解決問題。并且在交往過程中,幼兒可以學會如何分享資源和共同完成各種任務。幼兒在繪本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改變和優化,使他們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4 有利于幼兒創造力思維的發展
繪本教學中具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幼兒在繪本教學的活動中能夠感受到情境的變化,對幼兒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繪本這一視覺藝術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更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首先,繪本教學可以啟發幼兒想象力。繪本里的圖畫絢麗多彩,想象豐富。通過觀看這些圖畫,幼兒可以自由地想象故事中的情節、人物和場景。他們可以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豐富的故事世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故事。這一想象力的培養,對于幼兒創造力思維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繪本教學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繪本中的圖畫一般都很精細,其中包含了很多細節。通過對這些畫面的觀察,幼兒能學會細心觀察事物,并找出其中的微妙之處。他們能通過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以及環境等細節來更深刻地了解故事的情節和主題。這種觀察力的培養對幼兒的創造力思維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觀察到事物的細節,才能夠從中發現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三是繪本教學能夠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繪本中的故事情節一般都很復雜,這就需要幼兒去思考、去剖析。他們要了解故事中的邏輯關系,要推理出人物動機,還要了解解題思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幼兒能夠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增強自己的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創造力思維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在解決問題時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四是繪本教學還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圖畫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愿意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繪本還可以激發幼兒的繪畫和寫作興趣,使他們能夠通過繪畫和寫作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這種表達能力的提高對幼兒的創造力思維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夠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由此可見,繪本教學對幼兒創造力思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培養觀察力、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繪本教學能夠幫助幼兒發展出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繪本教學的優勢,為幼兒提供更多的繪本資源和機會,以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全面發展。
2.5 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繪本教學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繪本不僅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還能促進他們語言表達、理解能力的提高。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思考、討論和互動等方式,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一方面,繪本教學有助于兒童詞匯量的增加,繪本中的圖畫豐富多樣、活潑有趣,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指著繪本中的物品或角色,告訴幼兒它們的名稱和含義,讓幼兒學會新的詞匯。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繪本中的情節和對話,幫助幼兒學會運用這些詞匯進行表達和交流。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時,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發表見解。比如,教師可以提問:“你覺得故事中的主角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通過這類問題,能使幼兒初步學會運用自己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述與說明,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另外,繪本教學也有助于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增強。繪本中故事和對話通常簡單易懂,適合幼兒。教師可以借助讀繪本、講故事等形式來幫助幼兒了解故事的內容以及情節發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積極回答,以此來測試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情況。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繪本教學時,幼師可以組織兒童開展小組討論,由兒童互相交流看法與思考。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幼兒可以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幼兒園繪本教學的現狀
通過對文獻梳理與調研發現,幼兒園繪本教學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教師在繪本教學的主題認知上有局限。幼師在采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對繪本主題的認知程度不高,只是淺顯地表達出繪本主題的內容,使幼兒的體驗性不好。二是繪本教學受到不同地區和政策的影響。繪本教學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發展并不樂觀,特別是在農村偏遠地區,幾乎沒有采用到繪本教學。三是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高。教師在選擇繪本時沒有自己的主觀理解,而是將繪本的知識簡單相加,機械地傳授給幼兒,并且在進行活動時,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幼兒的參與度不高,缺乏小組活動和討論等,使繪本教學的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4 繪本教學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
從前人的研究來看,繪本教學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幼兒在繪本教學中,能夠學會與人相處、分享、合作以及表達自己的情感。以下將闡述幾點策略,希望能夠對教師在繪本教學時,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4.1 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的繪本
繪本要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要有可愛的人物,這樣才能抓住幼兒的眼球。同時,繪本的主題應該與親社會行為有關,如友誼、合作、分享等。通過有趣的繪本故事,幼兒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4.2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幼兒活動,促進幼兒興趣與活動參與度的提升。如教師可以借助繪本的角色扮演來促進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在繪本教學結束之后,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使幼兒扮演好故事里的人物,并模仿人物之間的交互行為。通過角色扮演,幼兒可以親身體驗到友誼、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現出這些行為。另外,教師也可以指導幼兒分享與探討繪本。讀繪本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小組討論,由幼兒交流自己的認知和感悟。通過分享、討論等活動,幼兒能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看法,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感受。這一溝通與互動的過程,有利于幼兒的合作意識與社交技能的發展。
4.3 注重培養幼兒的情感表達能力
幼兒期作為兒童情感表達的一個重要階段,其情感培養對于幼兒今后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講述繪本故事時,應注重自己的語言表達,親切、溫柔的語言表達能夠讓幼兒的積極性更高。讀繪本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抒發對故事情感的認識和感悟。例如,教師可以問幼兒:“你覺得主人公是什么樣的感受?”“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通過這類問題,兒童能學會辨認、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能了解別人的情感。在閱讀繪本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故事情節相關的問題,讓幼兒思考和解決。例如,教師可以問幼兒:“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怎么做?”“你覺得主人公有什么其他的選擇?”通過這類問題,幼兒能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運用于實踐當中。
4.4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幼兒園教師是個體成長最初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做好教師的角色。除此之外,老師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幼兒的年齡小,有好奇心、模仿能力強,因此教師應該率先垂范,為幼兒做出好榜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提供各種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