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游戲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強調在生活化、游戲化的情境中引導幼兒主動探究、體驗和發現,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幼兒園玩色活動作為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重視兒童色彩感的培養,可以提高兒童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提升兒童的藝術創造力,增強兒童的審美情趣。但當前幼兒園玩色活動中仍存在教師照搬教材、活動采用傳統枯燥方式等問題,限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急切需要進一步改進。因此,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與玩色活動相互融合,以幼兒為中心,讓幼兒在游戲化的玩色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實現身心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課程游戲化是將課程發展目標與活動內容相融合的現代課程觀,它提倡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操作互動中建構自身經驗,獲得認知、情感、能力上的提高,從而達成教育目標,其宗旨是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生動有趣、更加豐富多樣。
在玩色活動中,幼兒通過各種繪畫作品的欣賞,感受我國的藝術文化魅力,了解色彩與生活的關系,提高審美感受力和判斷力。通過感知覺、想象等心理活動進行色彩創作,展現美感認識功能,從而取得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幼兒通過自由自在地揮灑顏料,在色彩創作中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而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將游戲化、生活化元素融入玩色活動中,使教學更具趣味性和互動性,提升玩色活動的開展質量。
1 幼兒園玩色活動的教育價值
幼兒園玩色活動作為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1 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色彩感知力
幼兒在玩色活動中,通過接觸各種顏色和材料,逐漸了解顏色的名稱、分類、混合、對比等基本概念,從而建立起色彩感知力。
首先,玩色活動可以讓幼兒認識顏色。在玩色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基本顏色,如紅色、黃色、藍色等,并讓他們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顏色的名稱、分類和基本屬性。其次,玩色活動可以讓幼兒了解顏色的混合和變化。通過讓幼兒嘗試混合不同的顏色,他們可以觀察到顏色混合后產生的新顏色,從而理解顏色的變化規律和原理。此外,玩色活動也可以讓幼兒感知顏色的對比和協調。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搭配不同的顏色,讓他們通過觀察和實踐,了解顏色搭配的原則和美感,培養他們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審美感。
1.2 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玩色活動是指通過使用各種顏色和材料,讓孩子們自由地探索和創造。這種活動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因為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觸摸和嘗試來發現不同的顏色和材料的特性,并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
在幼兒園的玩色活動中,通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挖掘兒童的藝術潛能,探索色彩的表現手法,引導兒童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其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體驗到色彩所帶來的強烈情感和美的享受。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和使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和材料,沒有任何限制或指導。他們可以使用水彩、蠟筆、顏料等工具,也可以使用棉花、黏土、沙子等自然材料。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可以更好地感受色彩的變化和材料的質地,從而培養出敏銳的審美感知力。
1.3 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首先,色彩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視覺刺激,通過使用不同的顏色和材料,激發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和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辨識能力。其次,在涂色、調色、混合等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使用不同的顏色和材料,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在美術創作中,幼兒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運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個過程需要他們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嘗試和創新。
因此,幼兒園玩色活動對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玩色活動材料,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4 有助于幼兒的積極情感態度及個性的養成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情感和性格。通過觀察孩子們對顏色的使用,我們可以探索他們的性格,并給予及時的解釋和指導。例如,喜歡使用大色塊和五顏六色的幼兒,可能是外向、活潑、快樂、頑皮的;而喜歡畫漂亮公主并使用藍色和綠色等溫柔顏色的幼兒,可能是內向、安靜的。
除此之外,通過玩色活動可以提升幼兒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當幼兒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時,他們會感到自豪變得自信。這種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能夠激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他領域的活動。玩色活動通常需要幼兒與他人合作或交流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機會與其他人分享觀點和經驗,建立社交聯系,并學習如何有效地溝通和解決問題,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2 當前幼兒園玩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教師在開展玩色活動時傾向于以幼兒園所提供的書面教材為主,定期選取書本中素材來組織玩色活動,以教材為中心,缺乏對幼兒日常生活色彩的關注,忽視了調動幼兒的主觀感受,未以幼兒為中心,不利于幼兒對色彩進行靈動的創造以及靈活的運用。
第二,在當前幼兒玩色活動中,教師常采用比較傳統枯燥的方式,通過展示實物讓幼兒模仿或者繪制示范畫讓幼兒參照其色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對色彩運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三,部分教師對幼兒的色彩指導過于成人化,在玩色游戲中,幼兒出現無序、無規律色彩時會直接介入,采用制止方式,以成人的審美標準和繪畫方式來規范幼兒,但這種以成人視角開展的幼兒色彩運用與創作,與幼兒隨心所欲的創作特征相悖,并不利于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與把握。
3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教師教學
虞永平教授曾說,抓課程游戲化最核心的是能讓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因此,不是說幼兒園課程貼一個游戲化的標簽,或者游戲活動多一點兒就是游戲化了。所以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要以幼兒為中心,發揮游戲精神,活動內容生活化和給予適度指導。
以幼兒為中心。課程游戲化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旨在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種教學方式基于游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旨在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發揮游戲精神。游戲精神是一種自由、自愿、平等、合作、創新和快樂的體驗,是人們在游戲中展現出的一種精神狀態。在玩色活動中,注重游戲精神的培養,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多種游戲環境和游戲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游戲需求,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和創造力。
活動內容生活化。生活、游戲、活動及經驗是相互關聯的。課程游戲化要求貼近幼兒的生活,通過將課程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與幼兒生活相關的主題和內容,如生活中的色彩、季節變化等,以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探索色彩的變化和魅力。
給予適度指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要求教師扮演重要的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教師適度參與幼兒的玩色活動,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同時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干預他們的創作過程。
4 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玩色活動的改進策略
4.1 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讓玩色活動貼近生活
心理學家、藝術理論家阿恩海姆曾說:“在發育的初級階段上,心靈的主要特征就是對感性經驗的全部依賴。對于那些幼小的心靈來說,事物就是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或聞到的那個樣子。”只有直接被兒童了解過的事物,才能夠逐漸同化到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去。而且在兒童生活中熟悉和感興趣的物品或活動,才能激發兒童的活動興趣和參與游戲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感知過的、有過積極情感體驗的事物或事件,策略地抓住教育契機,選擇幼兒樂于接受的玩色活動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教師要想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不放過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從平常事件中抓住一切可以對幼兒進行玩色教育的契機。教育契機可以源于幼兒穿了一件特別的扎染衣服而引發的討論;可以源于在班級的陽臺上,孩子們發現五顏六色的花開了而引發對顏色的關注和尋找;可以源于今天吃的餃子是五彩的而引發對顏色變化的探索……總而言之,小朋友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雙眼,他們對新奇事物富有好奇心,教師應及時抓住有價值的信息。鼓勵幼兒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抓住孩子的興趣點,用夸張的語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偶發的好奇延伸出新的探究。
4.2 創設趣味性玩色情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究
趣味性玩色活動情境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玩色活動的要求,圍繞幼兒玩色主題創造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情景,讓孩子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激發孩子相應的情感和態度。情境式教育是調動孩子獨立探索興趣的重要方式。在玩色活動中,老師可以按照需求創設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游戲情境。
生活情境。在幼兒玩色活動中創造生活情景,即把兒童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生動的事件加工為特定的生活情景,把色彩的表現手法融于生活情景中,把抽象的、無意義的空間轉化為具體的、有意味的空間,使幼兒玩色活動變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
例如,在“小小設計師”活動中,教師創設服裝店的情境,小朋友們利用扎染技術來設計服裝,并進行展示,激發幼兒對中國的傳統制作工藝的興趣,掌握扎染方法,在親身操作與體驗中培養幼兒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草地帳篷節”活動中,教師創設草地露營的情境,小朋友利用多種工具和材料在帳篷上進行色彩搭配與構圖等,增加了幼兒辨別色彩的認知,運用明快的色彩畫畫,提升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游戲情境。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老師可以將抽象的知識點和好玩的游戲緊密結合一起,讓孩子在各種自由、無拘無束的游戲中學習。
色彩游戲的玩法很多,比如利用瓶子、水槍在戶外或室內的地面上進行噴畫游戲;利用吸管從不同方向吹顏料進行吹畫游戲;利用毛線在畫紙上拉出五彩繽紛的線條的拉畫游戲;將常見的植物(花瓣、樹葉等)和生活物品(積木、鍋碗瓢盆廚房玩具等)涂上顏色進行拓印游戲等等,這樣的玩法都可以讓顏色產生不同的肌理感,幼兒在肆意地揮灑和奇妙的暈染中感受顏色帶來的輕松和愉悅,提升藝術創造力。
故事情境。教師可以利用童話故事來表現情境,通過繪聲繪色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情感和學習效果,而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更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幼兒用色彩描繪的方式表達故事情節的進展,引導孩子自由發揮,賦予孩子廣闊的思想創造空間。
例如,幼兒繪本故事《變色鳥》,主要講述白鳥吃下了鮮紅的果實后,長出了鮮紅的羽毛;吃下了黃色的果實,長出了黃色的羽毛;又吃下了藍色的果實,長出了藍色的羽毛。當它又吃下了各種顏色的果實之后,就變成了一種彩色的鳥。但是,當它不斷吃到更多的不同色彩的果實以后,它卻成為一種黑色的小鳥。繪本作家用豐富的想象力,形象生動地講述了顏色變化的原理,讓小朋友體會色彩的神奇變幻。教師可以以繪本故事為線索,現在我們小朋友請小白紙吃果子,先請它吃黃果子(在紙上舀一勺黃顏料),再請它吃顆紅果子(在紙上舀一勺紅顏料),吃飽了,拿紙幫它擦擦嘴(拿紙揉擦到兩種顏料混合),來發現顏色的變化,引發幼兒對色彩變化的探索。
除此之外,情境創設也能夠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運用動畫、聲音、視頻等手段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把一些無法表現的情境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出來,從而解決幼兒園傳統教學的單調與乏味。教師也可以利用區域設置情境,來再現兒童的生活場景,同時給兒童提供想象的空間,使兒童身臨其境,激發兒童的創作興趣。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盡情體驗玩色的樂趣,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
4.3 大膽鼓勵幼兒變色,提升幼兒敏銳色彩感知力和創作力
固有色概念,是一種程式化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培養幼兒敏銳的色彩感知能力和繪畫創作能力。在當今幼兒園美術教育中,教師對幼兒喜歡的顏色缺乏關注,過分重視幼兒對形體的掌握和線條的把握,對顏色的要求也只是物體固有顏色,讓孩子通過固有顏色來畫畫,認為幼兒不把樹葉涂成綠色是亂涂。
幼兒繪畫一般根據自己的喜好選用色彩,這也正是平面畫法所需要的一點,無須考慮物象的固有色。在幼兒的內心天空不只是藍色,云彩也不是簡單的白色。兒童的色彩的感受力和創作力與成人大不相同,而且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特點、不同情緒及不同情境下的兒童所喜愛或使用的顏色也不同,幼兒色彩運用是充滿獨特性的。幼兒會以自己喜歡的色彩來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在色彩選擇方面他們能夠大膽創新。在幼兒園玩色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拘泥于物體的固有色,比如幼兒繪出粉色的海洋,教師會指導幼兒描繪大海是藍色的,但并沒有探究幼兒這樣的原因,其根本未分析幼兒的心理及個性特征,這樣不利于幼兒對色彩的個性發揮。
教師要大膽地鼓勵幼兒變色,當看到幼兒把頭發涂成紅色或藍色、黃色,把臉畫成冷紅色,用藍灰色畫小兔的身體,都不要責怪,只要畫面和諧就合理。引導幼兒配置色彩的關系,除了主體物象之間的關系,還要注意安排好主體與背景的關系。指導幼兒在涂色的過程中,把握顏色的深淺和冷暖關系或用冷暖變化,或用鮮灰襯托,或用明暗反差等等。
4.4 結合本土文化創意開展玩色活動,體現文化與特色
本土資源更貼近兒童自身的生活經驗,更易引發兒童的情感共鳴,所以教師應充分審視、運用身邊的資源環境,使孩子的色彩創作更加豐富、生動有趣。不同的幼兒園有不同的教學資源,包括自然、社會、人文資源,教師應因地制宜地進行挖掘、利用,收集、篩選素材,開發本土文化。
就拿青島來說,幼兒教師可以利用青島當地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生成主題課程。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參觀青島本土的博物館、古建筑等,讓孩子們初步了解當地的人文景觀。接下來,讓孩子們利用網絡拓展了解青島的特產、名吃、地理特點。然后引導他們了解青島的地圖,并利用地圖進行借形想象。老師們也可以指導小朋友們試著創作博物館的物件,或外出寫生等,然后逐漸擴展到山東旅游名勝古跡、特產、歷史文化名人等,或指導孩子們以毛筆、水墨、線條等方式進行創作。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青島依山傍海的獨特優越的地理環境,開展特色海洋主題活動,激發幼兒對海底世界的探究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猶如小畫家,揮筆勾線,潑墨涂色,用自己多彩的畫筆和豐富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他們心里的海底世界。可以帶孩子們去趕海,撿漂亮的小貝殼,孩子們可以對自己的貝殼進行設計,無論是用彩筆還是顏料,都能很方便地在貝殼上涂涂畫畫,那些繽紛的色彩把原本稚樸的貝殼裝裱得格外漂亮,沒有什么固定的規則,也不需要任何技法,隨心所欲,盡情揮灑。
本土文化在孩子們的創作中綻放生命,孩子們的人文素養與美學素質在本土文化的滋潤孕育中得以提高。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對色彩的認知和運用,更多的是他們對本土文化和特色的體驗。
4.5 引導幼兒掌握用色方法,提高兒童審美表現能力
當前幼兒園教師雖然掌握一些美術基礎知識,但是在引導兒童學習色彩中,教師更多的是直接介入指導選色,缺乏啟發性的引導。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重點應該要使幼兒掌握一些用色規律與方法,使幼兒懂得選擇和使用顏色,提高審美表現能力。在幼兒園玩色活動中常用的配色方法如下。
第一,使用固有色。固有色,即物體本身所呈現的固有色彩。例如,大自然中所呈現的色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大自然中,觀察各種植物和動物等,通過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美激發幼兒對于自然色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第二,使用對稱用色。例如,京劇臉譜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瑰寶,具有絢麗的色彩、鮮明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圖案對稱。通過臉譜的繪制,使幼兒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京劇臉譜對稱的表現形式。
第三,使用交替用色。交替用色遵循一定的規律,擺脫單色的沉悶和多色的花亂感。
第四,使用漸變用色。因兒童生活中常見到的彩虹為漸變色,漸變色的使用僅局限在彩虹涂色上,教師要鼓勵幼兒使用漸變色。
第五,使用同一范疇用相同顏色。這樣會使得各部分分界線明確,畫面形象更突出。
第六,使用同類色或近似色。同類色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顏色變化。例如,常見的藍色有湖藍、靛藍、孔雀藍、天藍、深藍、淡藍,寶石藍等。使用同類色的色彩效果更加協調,比如天空的顏色不是單一的,而是近似色。
第七,使用對比度大的顏色。可以冷暖色、深淺色,鮮艷色與灰顏色搭配對比使用,對比的色彩使得主題更鮮明,能夠突出要強調的重點。鮮艷的色彩也更能夠吸引幼兒的興趣。
總之,幼兒的用色沒有固定標準,可以千變萬化,隨兒童興趣所至。在玩色活動指導中,教師要為兒童介紹各種配色方式,讓他們感受不同色彩搭配所產生的各種視覺效果,讓幼兒在玩色活動中有興趣不斷探索嘗試,提高幼兒審美表現力。
本文系青島黃海學院校級課題“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玩色活動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編號:2021RW15。
(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