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超
(山東省質量技術審查評價中心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事件仍時有發生,社會關注的熱度也居高不下。由此可見,實現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的創新,更深入地貫徹落實認證認可制度的積極作用,對于我國的農業建設而言非常重要,這不僅是保障人們生命健康、促進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還能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糧食總產量較高、種類繁多、基本能實現自給。目前,隨著我國農業標準化不斷推進,質量安全管理與認證認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蔬菜產品、禽類產品與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基本符合國家規定的食品安全標準。②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與質量管理開始雙管齊下,綜合安全水平的提升空間較大。③我國農產品的總體質量基本達到國際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要求,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盡管如此,我國的農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農業結構有待于完善、勞動生產率與科技轉化率偏低、質量監督與安全管理有待于加強以及質量認證認可的規模效益無法充分彰顯等[1]。
20 世紀90 年代,在我國農業部門的牽頭下,全國范圍內開始廣泛推廣實施綠色食品認證制度。到了20 世紀90 年代后期,我國農產品質量的認證認可工作開始積極學習國外成熟的理念與管理框架,從而順利建立起有機食品的質量認證制度。2001 年,出于全面優化我國農產品綜合質量的客觀需求,農業部門積極引進了無公害農產品這一質量概念,并率先從宏觀層面做出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食品安全規劃,致力于從生產到消費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全過程認證與管理。截至目前,我國的認證食品類型已經涵蓋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保健食品以及有機食品等多元化的種類。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的質量認證認可共同組成了現行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的基本框架[2]。
不少農產品雖然通過了認證認可,得以在市場中流通,但認證認可的總量依然偏少,種類單一,導致規模化認證效益沒有達到預期。此外,通過認證認可的農產品市場價格與其他的農產品價格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參與認證認可的生產主體也不重視標識的使用與品牌的打造。
由于我國現行的質量認證認可制度仍然以生產者自愿為主,因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生產者對認證認可工作的參與度與配合度仍然是一個嚴峻且長期的博弈過程。目前,我國已經陸續頒布實施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和《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等關于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的法律法規,嚴格規定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標準、生產過程標準以及生產技術要求。但對于生產者而言,若按照國家規定的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生產農產品,則會在無形中增加生產成本,進而打破生產與收益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嚴重打擊了生產者自愿加入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工作的積極性。
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的發展層次較低,沒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認證認可工作,且已在崗的執業人員在專業水平上也無法達到國際認證行業統一提出的從業標準。與此同時,我國現有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業務機構本身的綜合資質差別較大,農產品質量的認證認可制度總體上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從業人員沒有接受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因此使得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建設缺乏必要的人才保障[3]。
雖然我國的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勢頭較好,但由于農產品生產的污染隱患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所以導致質量認證認可工作舉步維艱。具體來說,主要是肥料的低效使用和過度使用現象依然較為普遍,不但嚴重破壞了農產品生長的自然環境,還造成了土壤富營養化與水質污染等嚴重后果,此外農藥的大量濫用帶來了嚴重的農藥殘留,不利于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就目前而言,我國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在信息的公布與披露環節僅重視各類農產品的檢測合格率,信息的共享程度過低,也沒有基于這些基礎信息進行對應的詳細說明,所以生產者與經營者也無法通過這些信息確立統一的生產經營標準,既沒有讓檢測信息發揮作用,又不利于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工作的發展進步[4]。
①許多地區的政府和監管部門沒有在工作會議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做出系統科學的解釋說明,導致許多執法不嚴的問題頻頻發生。②一部分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在明令禁止使用化學添加劑的制度條件下仍然抱有僥幸心理,違法使用化學物質的行為屢禁不止。③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的標準與流程的認知程度不夠,對于有毒有害的農產品無法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
①實現各部門上下聯動,確立集檢測、預警、普查與監督為一體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動態監督框架,做到合理分工、協同合作、理順職能、強化執法,最終形成科學有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監督流程。②繼續將原有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優勢深入落實到農產品的種類與生產過程中去,尤其是各個省級政府部門更應當因地制宜,從制度建設層面進一步細化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工作的質量標準、操作流程與檢測規范等原則性內容;同時要大力促進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監控體系在基層的深入貫徹落實。③立足于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檢測機構的工作流程,打造農產品質量應急體系,用于強化質量風險評估與考核認定工作。特別是要及時建立起反應迅速、信息通暢的農產品質量跨區域聯防聯動專項管理機制。
要想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程度更高的農產品生產模式,應率先建立起示范性農產品規模生產基地,同時精準地建立起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以此增強農業科技與環保技術在實驗層面的綜合投入。同時應積極聯動各地農業行業協會的綜合職能,主動集合更多的分散生產農戶,按照統一的農產品質量生產與管理規范開展生產組織工作[5]。
原農業部于2007 年在市場信息質量工作重點中提出了強化強制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可工作的試點規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國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機制依然過分強調自愿性,缺乏必要的權威性與強制性,所以務必要在農產品的市場準入環節繼續推廣實施強制性農產品認證認可工作,這樣無論是試點工作還是規模化推廣,都需要對單一順向的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工作做出根本性變革響應,使其逐漸轉變為行政推動與逆向執法監管雙管齊下的全新市場準入模式。
對于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專業從業人員的科學培養,應當積極引進勝任素質人才管理模型,并全面分析與評估待選人才的專業認知程度、技能操作水平以及職業道德素質。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繼續貫徹落實對待選人才的認證標準、質檢準則與專業評價等專業基礎工作。②將專業知識背景與綜合技能的全方位考察工作放在課程教學與實踐訓練的突出位置。③積極統籌認證認可工作對邏輯思維能力與計劃能力的崗位需求,綜合考量待選人才的溝通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臨時應急能力。
綜上所述,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的發展進步,以及農產品質量的穩步提升,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需求,也是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外匯、廣泛形成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繼續重視農產品認證認可制度建設,關注農產品質量問題,打造現代化農業大國強國形象,對于我國的發展而言仍然任重道遠,需要開展更多更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