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偉偉,劉希鳳,張艾青,徐欣欣,王丹青,周育才,劉洪英
(1.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2.濰坊紫鳶乳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6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也越來越清楚膳食營養對機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增強自身免疫力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1]。人體免疫力受到年齡、飲食營養、睡眠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對維持機體正常免疫功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處于生長發育和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習、就業、社交、身體等多方面壓力較大,對各種營養的需求較高,但當前大學生的營養狀況不容樂觀,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現象并存。許多大學生存在挑食偏食、節食減肥、吃宵夜以及愛吃油炸、熏烤垃圾食品等不良飲食行為,加之熬夜、缺乏鍛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機體免疫力普遍較低。因此,加強膳食營養知識教育,培養膳食營養意識刻不容緩。
2023 年3 月23 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 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結果顯示,2022 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 655 萬人。相關學者對高校在校生的營養狀況做過部分調查。劉義成等[2]對漢中某高校女醫學生的營養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在校女醫學生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其中以體脂含量低、肌肉水平低、蛋白質貯備低為主;劉靜等[3]對內蒙古某高校在校生的營養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對果蔬類及奶制品攝入不足,魚蝦類攝入嚴重偏低,營養知識缺乏;田霞等[4]對新疆某高校醫學生的營養膳食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該校學生的膳食結構基本合理,食物構成以糧谷類、蔬菜水果類為主,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基本符合推薦攝入量比例,鈣攝入不足,優質蛋白質、鐵、鋅、維生素B1以及維生素B2攝入不足。在校大學生膳食營養問題主要表現為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素攝入不均衡以及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
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人們可以通過均衡調節各類食物所占的比重,充分利用食品中的各種營養,達到膳食平衡,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營養學會構建了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一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膳食結構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1.1.1 谷物類攝入量偏高
谷薯類是膳食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多種微量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張赫宇等[5]發現男生谷類的每日平均攝取量為420 g,高于推薦攝入量。這與王振麗等[6]的調查結果一致,其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谷薯類的平均攝入量為573.2 g,且以面粉和大米等精糧為主,全谷類食物攝入量少。說明當代學生的飲食習慣仍受到我國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
1.1.2 蔬菜水果攝入不足
蔬果類是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是膳食指南中鼓勵多攝入的兩種食物。李莉[7]在對濱州市大學生的膳食調查中發現,大學生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均偏低;王璐璐[8]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吃蔬菜”和“每天吃水果”的學生比例僅有7.63%和9.10%;蘇陽等[9]調查發現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的男女比例均高于50%,學生蔬菜水果的攝入量遠不能滿足人體營養的需求。
1.1.3 水產品攝入不足
水產品指各種魚蝦蟹以及貝類等,其富含優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有效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10]。蘇陽等[9]對在校生進行膳食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8.71%的學生存在水產品攝入不足的情況,說明水產品攝入不足這一問題在大學生的膳食中存在普遍性。
1.1.4 奶制品攝入不足
奶及奶制品可提供優質蛋白質,其必需氨基酸組成和人體相近,是鈣的最佳來源,被稱為“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孫優雅等[11]對某省在校大學生的膳食調查結果顯示,每日膳食中奶類占比僅為10.83%,攝入量偏低;賈娟等[12]調查發現,男生、女生對奶類的平均日攝入量分別為15.6 g 和25.6 g,遠遠達不到推薦攝入量的標準;張志剛[13]對在校體育生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僅有5%的體育生堅持每天攝入一定量的奶制品,奶制品攝入量嚴重不足。
1.1.5 食鹽攝入量偏高
食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料,但食鹽攝入過多容易引起高血壓,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普遍較高,限制食鹽攝入量是我國長期的行動目標。姚遠溪[14]在對西北地區某高校學生進行的膳食調查中發現,該校學生鹽的攝入量達到推薦攝入量的241.67%;吳敏等[15]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每日食鹽的攝入量達到24.4 g,遠高于每日推薦攝入量。高鹽飲食仍是大部分學生的膳食習慣。
營養素是指為維持機體健康、生長發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動和過程,需要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物質。部分營養素是人體自身無法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滿足需求的,如維生素和礦物質,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由于大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非常容易造成此類營養素的缺乏。李莉[7]的調查顯示,濱州市大學生維生素A、鈣、核黃素嚴重缺乏;亢永良等[16]也發現大學生普遍對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鋅等礦物質的攝入量不足;王振麗等[6]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維生素A、維生素C、脂肪、鈣及鐵等均存在攝入不足的情況。
此外,從合理營養的角度而言,三大產熱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最佳供熱比分別應為55% ~65%、20% ~30%、10% ~15%。李景輝等[17]調查發現,80 名超重學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350 ~400 g·d-1;王正虹[18]的研究顯示,由于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大學生肥胖現象普遍。
合理營養要求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攝入比為3 ∶4 ∶3,說明早餐對合理膳食有重要作用,但很多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少吃甚至不吃早餐的情況。徐蕊等[19]調查發現,按時吃早餐的學生僅占56.3%。王振麗等[6]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吃早餐的學生占68.5%,說明近1/3 的學生有不吃早餐的習慣,主要原因是不重視早餐、起床晚來不及吃,部分學生存在減肥節食的情況。此外,調查發現食用早餐的學生普遍存在攝取食物單一等情況,不能滿足早餐的能量需求。夜宵的攝入量反而較高,形成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有密切關系,營養知識的儲備決定營養態度,進而影響膳食行為。辛碧芬等[20]在對某校大學生關于營養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對營養知識比較了解的學生僅占49%,而20%的學生對營養知識完全不了解;唐亞麗等[21]在對大學生膳食知識、態度、飲食行為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知識認知不足,對平衡膳食寶塔中各類食物的推薦攝入量掌握嚴重不足,說明在校大學生營養知識普遍缺乏,非營養相關專業學生更為嚴重。
食堂是大學生日常飲食的重要場所,幾乎承載了在校生的一日三餐,但是食堂在膳食供應中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谷物類以精米和精面為主,粗糧占比偏低;高油、高鹽、高糖類食物過多,蔬菜以根莖類、瓜茄類及菌菇類為主,而綠葉菜及優質蛋白質類食品占比較少。原因主要是食堂為迎合大部分學生的口味,油炸、燒烤類食物偏多,炒菜用油、鹽量大;為降低成本,不易儲存的綠葉菜類及水產品供應較少。但深色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魚蝦等水產品更是鈣、鐵、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高校食堂膳食供應的不合理,間接影響學生的膳食營養狀況。
伴隨著互聯網移動支付的興起,外賣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張海霞[22]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4.3%的學生每周至少訂購一次外賣,每周訂購4 ~8 次的人數最多。梁智睿等[23]的調查結果顯示,62%的學生有點外賣的習慣。外賣行業讓大學生的飲食變得豐富、便利,但外賣食品的安全、營養問題卻不容忽視。為迎合消費者的口味以及加工的快捷性,外賣食品具有高油、高鹽、高糖、低膳食纖維以及大量使用調味料和添加劑的特點,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膳食營養健康。
大學生作為青春期后期人群,年齡大都在18 ~23 歲,心智并沒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且大學不同于初中、高中時期,課程少,自由時間多,導致很多學生癡迷于游戲、影視劇等,晚睡、不運動等情況十分普遍。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和缺乏運動都嚴重影響機體的免疫力[24],也阻礙了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此外,大學生吸煙、飲酒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在食物的選擇上往往重滋味而輕營養,形成了許多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進一步影響其合理膳食。
缺乏相關營養知識是導致不合理膳食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62.84%的學生會考慮飲食健康,僅有6.11%的學生完全不考慮飲食健康,說明大學生的飲食健康意識較強,但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做到合理膳食,究其原因,是營養知識匱乏,導致其不能進行正確的膳食選擇。目前,大部分院校僅對食品、醫學等涉及營養學知識的專業開設營養課程,其他專業的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學習膳食營養知識。因此,學校可以把營養課程納入各個專業的選修課程,讓更多學生通過課堂汲取營養知識。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中提到,鼓勵食堂和餐廳配備專、兼職營養師,定期對管理和從業人員開展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營養及平衡膳食相關的技能培訓、考核。高校食堂應在顯著位置公布食譜,標注份量和營養素含量,并簡要描述營養成分[25]。高校食堂作為學生攝入營養的主要場所,應積極引入營養配餐。專設營養配餐窗口,通過引進營養配餐員,指導設置每餐、每天、每周的食譜。對廚師和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儲備營養知識,學習科學搭配,吸引更多的學生選擇食堂就餐。
形式多樣的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膳食營養知識的興趣,活動形式有:在餐廳門口等醒目位置拉橫幅,提倡健康飲食;在學校宣傳欄張貼包含膳食營養知識以及不合理膳食危害的海報;通過學校公眾號或系部公眾號,定期推送營養小知識;成立大學生膳食營養社團和膳食營養咨詢室,定期組織宣傳活動,如膳食營養知識競賽、膳食營養知識講座等;食堂是膳食營養宣傳的主戰場,尤其是營養配餐窗口,可在窗口展示營養配餐的食譜,并積極開發點餐軟件,讓學生自主搭配食材,并給出指導性建議。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平衡膳食的第二大準則是“吃動平衡、健康體重”,提倡各年齡段人群進行體育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做到食不過量,保持能量平衡。研究發現,體育運動與營養配餐相結合能產生協同效應[26]。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體育運動后,學生會主動選擇健康膳食,避免對運動效果產生負面影響;食用營養配餐也會調節不想運動的心理。此外,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膳食中營養成分的攝入和吸收,兩者結合能有效促進人體健康。因此,體育運動必不可少。大學生應結合自身身體狀況(如BMI值),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運動的內容和水平,協同改善膳食營養情況。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而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合理膳食、均衡營養越來越重視。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更應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證膳食營養合理,助力健康中國行動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