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慶,劉仲,徐躍勝
泗洪中信醫院骨科,江蘇宿遷 223900
脊椎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與胸腰椎功能障礙有著密切關系。患者在局部疼痛和頸部、腰部功能受限等臨床表現影響下,可嚴重降低生活質量,若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則可增加癱瘓風險[1]。目前,手術為脊椎骨折的主流療法。內固定術適應于骨折早期患者,可幫助其盡早下床活動,開展康復訓練,具有復位效果好和手術安全性高等諸多優勢。傳統內固定術雖可促進脊椎功能恢復,但手術創傷較大,有較高的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椎弓根釘內固定為現階段常用胸腰椎段骨折治療方法[2]。有報道指出,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相比傳統開放術式,在手術效率、術后效果以及安全性方面均有顯著提高[3]。基于此,本次研究方便選取2021年1 月—2023 年12 月泗洪中信醫院收治的82 例脊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該治療方法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本院收治的84 例脊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研究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2~60 歲,平均(41.00±7.34)歲;致病因素:車禍29 例,墜傷9 例,其他4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23~59 歲,平均(41.01±7.44)歲;致病因素:車禍25 例,墜傷12例,其他5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醫院醫學倫理會的審核與批準(2023009)。兩組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結合專科和影像學檢查確診脊椎骨折[4];②胸腰段脊柱損傷分類和嚴重評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5 分,符合內固定術指征;③首次發病治療;④無藥物過敏史;⑤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認知障礙者;②心肝腎等組織功能嚴重障礙者;③既往脊柱手術史者;④嚴重貧血者;⑤合并全身重大感染者;⑥骨腫瘤或結核者;⑦合并其他部分骨折者。
對照組接受傳統開放手術,提供切開復位脊柱內固定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全身麻醉取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作10~12 cm 切口,剝離肌肉及軟組織,顯示傷椎上下椎體,開放釘道并放置定位標記物,同時調整釘道。在傷椎上下椎體沿著椎弓根放入4枚通用型脊柱內固定系統螺釘,依次切開復位,糾正椎體塌陷和脫位。
研究組接受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麻醉和體位與對照組相同。將克氏針分別標記在傷椎上下椎,然后作4 個縱形切口,長度為1.5 cm。在X 線透視指導下,將穿刺針置于椎弓根投影外緣,然后確定穿刺針進入骨質內2 cm。接著將空心絲擴大釘道并置入椎弓根釘,操作結束后,以C 型臂X 線機確定置棒器位置,并放入上下螺釘尾槽中,固定螺帽,拉伸復位。術后常規縫合切口,提供抗生素治療。術后1 周根據患者腰椎活動能力,指導康復訓練。持續隨訪4 個月。
①臨床指標。記錄手術和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
②影像學檢查結果。術前和隨訪4 個月(下同),開展X 線掃描,記錄傷椎前緣高度壓縮比和Cobb 角數值。
③臨床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疼痛情況,分值為0~10 分,評分越高,疼痛感受越強。采用日本骨科協會頸椎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 評分)評估預后,總分17 分,得分越高,預后脊髓功能越好。
④并發癥。記錄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和血腫。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臨床指標、影像學檢查指標、疼痛評分、JOA 評分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為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經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臨床指標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手術時長(min)45.33±1.32 53.12±2.13 20.147<0.001術中出血量(mL)96.55±2.12 177.65±5.42 90.309<0.001住院時間(d)9.65±1.44 12.55±2.01 7.601<0.001
治療后,兩組傷椎前緣高度壓縮比和Cobb 角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s)
注:同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傷椎前緣高度壓縮比(%)治療前61.34±2.44 61.32±2.41 0.038 0.967 Cobb 角(°)治療后(4.11±0.54)*(5.46±1.31)*6.175<0.001治療后(90.32±2.44)*(87.65±1.53)*6.008<0.001治療前14.32±1.44 14.31±1.42 0.032 0.975
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有明顯降低,JOA 評分明顯升高,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和預后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和預后評分對比[(±s),分]
注:JOA 評分:日本骨科協會頸椎評分;同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疼痛評分治療前7.22±0.51 7.21±0.55 0.086 0.931 JOA 評分治療前7.11±0.42 7.23±0.40 1.341 0.184治療后(11.41±1.44)*(10.23±1.46)*3.729<0.001治療后(3.01±0.12)*(3.62±0.14)*21.440<0.001
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因生物力學應力集中于胸腰段脊柱,故脊椎骨折好發于胸腰段。脊椎骨折一旦發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壞,輕則限制患者腰椎和頸部活動,重則引起引發癱瘓和脊柱畸形等問題。盡早為患者提供手術干預,利于重建脊柱解剖結構,恢復正常脊椎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疾病對生活及工作的干擾。內固定術為脊柱骨折主流術式。因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恢復進度慢,故現階段臨床多建議采用經皮微創手術治療。王瑋等[5]的研究證實,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相比開放操作,更利于減輕脊柱骨折患者手術創傷和提高脊柱功能。
本研究得出,研究組的臨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楊帆等[6]指出,后路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比傳統手術更利于提高手術效率,縮短脊柱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與本研究結論相符。傷椎前緣高度可評估手術復位效果,Cobb 角可評估頸椎曲度,其指數大小與患者脊柱側彎,以及椎體壓迫的嚴重程度與預后效果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Cobb 角和傷椎前緣高度壓縮比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有研究指出,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可降低Coob 角,維護脊柱骨折患者椎體穩定和脊髓神經功能[7]。林捷等[8]認為,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可降低傷椎Coob角,利于脊柱矯形,間接減輕神經壓,均與本研究結論相符。說明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可改善椎體彎曲角度,促進椎體功能早日康復價值。分析原因,早期開展內固定手術,利于盡快矯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解剖功能。在傷椎和鄰近椎置入椎弓根釘,同時結合矯形鈦棒技術,可盡早恢復椎體高度,利于矯正脊柱后凸Cobb 角,促進患者生理功能恢復。研究指出,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利于縮短椎間固定點間距離,利于預防術后椎間隙塌陷[9-10]。
確保脊椎骨折患者接受內固定術治療的安全性,減輕手術創傷負擔,是臨床關注的問題。本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說明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可減輕手術創傷,促進早日康復。李洪偉等[11]指出,后路經皮置釘行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可顯著減輕脊椎骨折患者疼痛負擔,提高腰椎功能。吳溢峰等[12]等研究認為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可提高胸腰椎骨折手術安全性,均與本研究結論相近。分析原因在于:①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切口較小,以C型臂X 線機透視下開展手術,可精準手術操作,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剝離,降低術后肌肉纖維化風險,利于促進術后順利康復。②本研究通過術前確定椎弓根釘進針區域,明確是否可影響血管神經,可降低術中出血量,精準手術操作,以免傷及血管神經,可顯著減輕術后疼痛[13]。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7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4%(P<0.05)。黃偉等[14]的研究得出,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放手術(5.40% vs 23.3%,P<0.05)。與本次研究結論相近。分析原因,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切口小,可減少肌肉組織過多暴露,利于降低感染等并發生發癥風險。有研究證實,開展經皮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干預脊柱骨折,可顯著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5],與本研究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相比較傳統的內固定手術治療,給予脊椎骨折患者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干預,可減輕疼痛,矯正脊柱畸形,提高椎體功能。該治療方法手術效率高,安全性佳,可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