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亞,張 印,竇嫦芝,陳 洋,耿 君,孫 鈺△
1.淮北市中醫醫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淮北市人民醫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免疫相關的炎性疾病,炎癥的發生伴隨整個疾病過程,常累及脊柱關節、脊旁軟組織和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AS嚴重者可發生脊柱強直甚至畸形,造成患者脊柱關節功能障礙,也可能合并臟器或組織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強直性脊柱炎在我國的發病率為0.24%~0.33%,以男性發病為主,男女比例為3∶1,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
AS的起病隱匿,病程較長,難以治愈,誤診、致殘率高[1-2],且目前為止無治愈的辦法,主要以緩解癥狀和控制病情發展為重點;藥物治療主要以非甾體類抗炎藥、抗風濕類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為主,但由于非甾體抗炎藥和抗風濕類藥物長期服藥不良反應大,多數患者不能耐受,而免疫制劑大多價格昂貴且副作用較大,常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針刺療法作為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在治療AS上療效顯著,可以很好地緩解疼痛癥狀,改善軀體活動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延緩病情進展[3]。傳統針灸治療AS有豐富的經驗,傍刺是中醫十二節刺常用刺法之一,《靈樞·官針》中記載:“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卑樉褪怯谘ㄎ惶幹贝桃会樅?再在其近旁斜刺一針,傍其左右,直刺以祛邪,傍刺疏通經絡,兩針呼應,增強針感,能夠更好地激發經絡氣機,使患者針感的傳導更為強烈,在治療痛處固定、痹證日久的疾病頗有成效[4]。本研究通過觀察傍針刺法治療AS療效,探討傍針刺法在治療AS中的價值。
以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淮北市中醫院收治的90例AS患者為研究對象。用盲選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針刺組和傍刺組。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3.7±1.9)歲,平均病程(3.20±1.26)年;骶髂關節炎Ⅱ級19例,Ⅲ級11例。針刺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4.2±2.2)歲,平均病程(3.11±1.05)年;骶髂關節炎Ⅱ級17例,Ⅲ級13例。傍刺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5.2±2.2)歲,平均病程(3.06±1.13)年;骶髂關節炎Ⅱ級20例,Ⅲ級10例。統計學比較各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淮中醫2021倫審2號)。
①符合西醫《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5]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半年內未行使過針灸治療者;④骶髂關節炎放射學標準符合單側Ⅲ~Ⅳ級或雙側Ⅱ~Ⅲ級的早、中期者;⑤入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則。
①精神疾病者;②排除AS因素,各種原因導致的脊柱關節損傷、炎癥和畸形;③因服用某些特殊藥物,導致可能影響結果的,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的長期使用、正在接受或結束不久的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④暈針者;⑤針刺部位感染或皮膚破潰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⑦合并嚴重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腎功能異常和呼吸系統疾患患者;⑧關節已經融合或完全強直患者。
1.4.1 對照組 依據臨床指南予以正規藥物治療,對于疼痛患者加用艾瑞昔布(江蘇恒瑞醫藥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41,規格:100 mg/片)治療,每日早晚各口服1片,持續給藥4周。
1.4.2 針刺組 對照組給藥方案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①取穴:參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針灸學》,取華佗夾脊穴;②操作:患者俯臥位,取直徑0.35 mm、長50 mm毫針,穴位常規消毒后直刺,行提插捻轉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中間行針2~3次。每周治療5次,休息2 d,持續4周。
1.4.3 傍刺組 在對照組給藥方案基礎上加用傍刺治療。①取穴:直刺穴位同針刺選穴(如上所述),傍刺的穴位主要選對應直刺穴位的外側1.5 cm處;②操作:患者俯臥位,取0.35 mm×50 mm毫針,常規穴位消毒。直刺操作方法同針刺組針刺方法。傍刺,即在所選直刺穴的外側1.5 cm處進針,針尖對準各穴的第1針刺入另外1針,深度約50~75 mm,行提插捻轉瀉法2 min,使局部有酸麻脹重感,留針30 min,中間行針2次。每周治療5次,持續治療4周。
1.5.1 體征指標 比較各組患者治療前后晨僵時間、胸廓擴展度(在第4肋間隙水平,測量深吸氣和深呼氣時的胸廓擴展范圍,兩者之間的差值≥2.5,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使胸廓擴張度減少)、枕墻距(以立正的姿勢用雙足跟緊貼墻根,測量枕部與墻壁之間的距離)。
1.5.2 功能指標 脊柱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6]:總共10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Bath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BASFI)評分[7]:總共10小問題,每題計分最高10分,總計分=總積分/10,分數越高表示活動功能障礙越嚴重;骶髂關節骨髓水腫程度評分[8]:參照加拿大脊柱骨關節炎研究協會(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canada,SPARCC)評分標準,MRI對骶髂關節進行斜冠狀位掃描,收集滑膜部的6個連續斜冠狀層面,對骨髓水腫范圍、深度和強度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分,每個層面總分12分,總分最高72分,評分越高表明骶髂關節骨髓水腫程度越重[8]。
1.5.3 實驗室指標觀察 采用羅氏cobas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治療前后血清CRP因子水平,應用北京賽科希德動態血沉壓積測試儀檢測治療前后血清CRP因子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治療前后IgA、IgG及IgM水平。
1.5.4 臨床療效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關于AS療效判定標準,結合實際,進行擬定。臨床控制:疼痛、肢體活動障礙等不適癥狀基本消失,ESR、CRP檢測數值恢復正常;顯效:各關節疼痛較前好轉,軀體活動障礙好轉,可參加正常生活和工作,ESR、CRP檢測數值趨于正常;有效:關節疼痛情況有所改善,軀體功能活動仍受影響,ESR、CRP檢測數值較治療前稍有下降;無效:患者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進一步加重,ESR、CRP檢測數值無顯著變化甚至較前升高。

治療前各組間體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組間體征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各組晨僵時間、枕墻距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減小,胸廓擴張度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針刺組和傍刺組之間兩兩比較,傍刺組各體征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針刺組,針刺組各體征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體征指標比較
治療前各組間功能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組間功能指標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VAS評分、BASFI評分和SPARCC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針刺組和傍刺組之間兩兩比較,傍刺聯合藥物治療對降低VAS評分、BASFI評分和SPARCC評分程度優于針刺聯合藥物治療,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對降低VAS評分、BASFI評分和SPARCC評分程度優于單純藥物療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各組間ESR、CRP、IgA、IgG和IgM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ESR、CRP、IgA、IgG和IgM水平與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針刺組和傍刺組之間兩兩比較,傍刺聯合藥物治療對降低ESR、CRP、IgA、IgG和IgM水平程度優于針刺聯合藥物治療,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對降低ESR、CRP、IgA、IgG及IgM水平程度優于單純藥物療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治療4周后,傍刺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針刺組(90.00%)、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3組患者均完成治療,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3例胃痛、1例腹瀉和1例皮疹反應;針刺組和傍刺組中均出現1例胃痛反應,無皮膚過敏、紅疹等情況出現。3組患者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出現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不適癥狀均明顯緩解,未對研究產生影響。
AS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種因素共同參與。有研究認為,AS的發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如人類白細胞抗原-B27等遺傳標記物,可以在90%的AS患者中發現[10]。但也有觀點認為AS的發生與許多免疫炎癥因子的異常表達相關,如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高表達以及外周組織中的關節外CD細胞均可以促進AS的發生和進展,與AS的發病密切相關[11-13]。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學“尪痹”“骨痹”范疇?!端貑枴つ嬲{論》指出:“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 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蹦I主骨生髓,腎氣不固,則寒濕內盛,兼受寒濕之邪內侵,內外合邪,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筆者認為腎肝虧虛,督脈失榮,氣血不調,風寒濕邪乘虛侵入,深入骨骱、脊柱,骨質受損是本病的基本病機[14]。所以AS疾病的治療,重點在于早發現、早控制和降低致殘率,相關研究顯示,在AS發生的早、中期,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的改變和炎癥反應的發生,大多數患者會出現骶髂關節的炎性水腫,并且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因此骶髂關節水腫程度的變化可以作為判斷AS臨床治療效果的有效指標。ESR和CRP均是反應機體炎癥水平和組織損傷的重要指標,且已被證實在超過80%的AS患者會出現ESR和CRP的指標不同程度地升高[15-16]。Ig是由活化的B細胞產生,是機體免疫的重要組成,是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研究認為Ig與AS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其中IgA、IgG及IgM是Ig亞型中起主要作用的重要免疫抗體,因此臨床上常被用作評價AS的免疫指標[17-18]。
《靈樞·官針》述:“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卑潭鄳迷趬和疵黠@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證;“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輸有內外疏通的含義,深刺至骨,疏瀉深居骨節間的病邪。傍針刺治留痹久居,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輸刺治骨痹,應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19]。臨床采用傍針刺法, 可加強刺激量, 增強局部針感, 充分發揮針刺疏通氣血的作用, 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而達“通則不痛”的目的[20]。
本研究結果表明傍針刺法聯合藥物治療AS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能明顯降低晨僵時間、枕墻距,提高胸廓擴展度,改善肢體功能和減輕關節疼痛,并對骶髂關節水腫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于炎癥和免疫功能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可以很好地降低患者ESR、CRP、IgA、IgG和IgM水平,有效控制炎性反應的進一步發展和糾正AS患者體內的免疫紊亂,阻止AS病情的進一步加重。綜上所述,本研究驗證了傍針刺法聯合藥物治療優于針刺法聯合藥物治療,體現出傍針治療AS較普通針刺具有優勢,應當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