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尤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閱讀,不但打造書香校園,還將閱讀列為學生的課業內容。家長們也認識到“得語文者得天下”“培養閱讀習慣為孩子一生發展奠基”的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傳統的以書本為載體,系統化、整本書的閱讀方式已被日益興起的碎片化閱讀取代。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有人則持反對意見,認為碎片化閱讀擠兌了人們進行深入閱讀的大量時間,更誘發了人們不求甚解的惰性依賴。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碎片化閱讀并非毫無價值,但它絕不應該成為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獲取信息與知識的主流方式。雖然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勢不可擋,但作為青少年的引導者,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在閱讀碎片化時代的背景下,為閱讀活動探索出新路。
碎片化閱讀勢不可擋
我們要談論碎片化閱讀,就要將關注點放在“碎片化”上。所謂碎片化,是指將完整的東西分割成諸多塊。在當前的語境下,碎片化閱讀是指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讀者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媒介,進行不完整、間斷性的閱讀。這種閱讀模式時間短、內容碎片化,如刷微博、瀏覽公眾號等就是碎片化閱讀的代表。作為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學子,他們對網絡媒介的使用更熟練,碎片化閱讀方式在青少年群體中更為普遍。
就閱讀行為本身而言,碎片化閱讀并沒有太多的可取之處,甚至可能給閱讀帶來負面影響。信息化、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好像能夠為讀者提供內容豐富、數量龐大的信息,似乎動動手指、刷刷手機、利用零碎的時間就能夠進行閱讀。不僅如此,碎片化閱讀依托于網絡媒介,還能為讀者提供一個交流、討論、輸出的平臺,這樣的閱讀方式看上去似乎比傳統的閱讀方式更輕松,也更具交互性。
在語文課堂上,我發現當談起很多經典的文學名著時,不少學生都知曉大致情節,有的學生甚至可以清晰地說出書中的經典片段,說出一兩句極具專業性的“點評”。但是,當我詢問“有哪些同學從頭至尾認認真真地讀過這些書”時,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由此可見,碎片化閱讀無處不在,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閱讀行為。
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都意識到了碎片化閱讀的弊端,但是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碎片化閱讀不僅代表著一種閱讀趨勢,更是時代特征的鮮明體現。
碎片化閱讀不應成為青少年閱讀的主要形式
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向家長表達碎片化閱讀的某些危害,希望家長能夠引起重視,盡可能避免讓孩子將碎片化閱讀作為主要的閱讀方式。誰知一位家長卻說:“碎片化閱讀能有什么危害?學校指定的必讀書目很多都是‘大部頭’,要想讀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是讓孩子讀個梗概,再讀一些書評,他們也能夠對這些書談論一二。現在學習任務這么緊張,在閱讀這件事情上為什么不能走‘捷徑’呢?”這位家長的質疑道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碎片化地接受必讀書目的相關知識點,遠比讓孩子通讀整本書更高效。實際上,閱讀不應該功利化,更不應該短視,如果孩子長期處于碎片化閱讀的狀態,將獲取知識點作為閱讀的目的,那么便很難培養真正的閱讀習慣,也無法從閱讀中收獲思想與眼界的提升。
一家報社舉辦國學知識競賽,出的國學題目中有這樣一道題:“胡蘿卜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針對這一問題,答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生成的過程。如果一個人通過完整的閱讀活動,將這一答案變成系統化的知識,那么答案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系統的構建。如果只是知道問題的答案,缺乏答案生成的過程,那么這樣的知識就只是純粹的記憶。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在《我為什么這么聰明》中,曾對瑣碎知識帶來的虛假獲得感進行論述,其最終的結論是:“我之所以這么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碎片化閱讀是無聊化與瑣碎化知識的重要生成來源,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成體系,還會對高效學習產生誤解。最主要的是生成虛假獲得感,給學生造成“知道就是學會了”的認識誤區,導致學生擁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這些知識看似“涉獵甚廣”,卻因為沒有形成系統所以缺乏應用價值。用考試舉例子就是,一個學生會做填空題和選擇題,但是面對應用題、論述題卻一籌莫展,這說明他掌握的知識只是一個個“知識點”,只是記住了,卻根本不會應用。
傳統的閱讀方式看似耗時長、效率低,卻能夠給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吸收與理解的過程。另外,學生能在閱讀過程中生成個性化的認識與獨特的體驗,從而鍛煉自己總結、提煉、分析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能夠反作用于閱讀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碎片化閱讀時代下如何“撥迷見智”
當前,我們無法避免碎片化閱讀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但是可以運用科學的手段減少這些影響帶給學生的干擾,通過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使學生不至于成為信息時代的“奴隸”。
首先,當學生讀完一本書后,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描述,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將書讀明白,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提煉、概括與整理,真正實現知識內化,再通過自己的思維與表達將書中的內容重新闡述,這是學生邁入深度閱讀的第一步。
其次,想要實現深度閱讀,多閱讀、常積累、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面對同一本書或同一段內容,不同人的理解與感悟也不盡相同,這不僅與思維角度有關,也與每個人深入閱讀的層次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常讀常新,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積累,人看問題的角度會變,思想的深度也會變。所以,想要實現深度閱讀,多積累、勤學習、常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將閱讀心得進行應用。例如,有的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我們可以引導他在日記中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惑,這些從書中汲取的能量就可以指引他前行。有的學生閱讀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可以根據書中指引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時間管理,將讀書所得運用到實踐中。還有的學生閱讀關于習慣養成的書,可以在生活中培養一個好習慣,為自己制訂一個習慣養成的計劃,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并堅持執行。
碎片化閱讀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已不可阻擋,作為教師或家長的我們,要做的是在正視其危害的同時尊重其存在的客觀性,并根據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引導他們開展深度閱讀,盡可能減少碎片化閱讀為其帶來的危害。
(作者系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京博希望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