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以“閱讀改變未來”為主題。我不禁聯想到幾年前,作為唐山市電視臺的特邀嘉賓,我參加了“4·23世界讀書日”的專題訪談——“閱讀讓世界更豐富,學習讓生活更美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現代人終其一生的最佳狀態。《家長》雜志作為專門針對中小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科普讀物,有著30多年的辦刊歷史。不僅引導家長學習最新的教子方法,而且也能夠和孩子一起創造“親子互動,和諧共讀”的美好家庭環境,有利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與進步。可以說,閱讀是家庭教育的潤滑劑,親子關系的奠基石。作為本刊的資深讀者和專欄作者,我對此深有同感。在電子化閱讀極為普遍的今天,如何克服由此帶來的碎片化閱讀的弊端,值得我們一起探討和交流。
閱讀使人明心智" 博覽群書強頭腦
眾所周知,閱讀對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讀書使人明智。我一孔之見,將世界觀視為“三維模型”:宇宙萬物、地球人類(他人)和自我的身心。無論是兢兢業業的職場人,還是從事自由職業的經營者,要想在知識爆炸、科技創新的時代走在前列,唯有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古代圣賢和今日楷模中,汲取精神力量。如何讓普通的頭腦變得智慧而豐富,唯有多讀書。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我雖為凡夫俗子,愿與兩千年前的莊周先哲學點兒幽默,反其道而行之:“以人生的有涯,追求知識的無涯,必矣!”終身學習,這是文化人的當代風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十多年前就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其首即為“學會認知”,這不僅強調了學習,而且強調了要學會學習。
我當年指導初中孩子寫作,一個孩子寫了一篇散文詩《書海斷想》。文章對為何要讀書以及閱讀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有益的認知,作了絕妙而有力的詮釋:
“書海是開朗的。讀書是和許多人在交朋友。當我快樂時,她像一個小姑娘,嘰嘰喳喳地一邊和我說著知心話兒,一邊彈奏著舒緩的琴曲;當我凝思時,她像一位莊重的學者,將知識的種子一粒粒地安放到我求知的手心;當我愁思百結時,她又化作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指著臉上溝壑縱橫的皺紋,提示我明早前行的方向。
書海是廣闊的。讀書恰似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說起大自然滄海桑田的變遷,她歷歷在目;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她如數家珍;論證我們神秘大腦的思維規律,她縝密又深刻。
書海是生活的。讀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涵。生活經驗的沉淀,生產技術的積累,她一五一十地記載著;世上最高雅的休閑,莫過于安坐于沙發,捧讀一本雋永而又妙趣橫生的好書;知識經濟的今天,永葆青春活力的秘籍乃是終生以書為伍。
書海呀,你是一位有著多重性格的奇人。無論淡妝還是精飾,你的魅力無人可比。有人賞識的是你外表的華美,有人樂道于你朋友般的忠誠,更有人得益于你無私的教誨。”
讀書增智學為本" 師者崇業育新人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進步要讀書。我回想三十多年前初為中學物理教師的情形,以及后來逐步成長的全過程,感觸頗深。其中,不僅有老領導的誠懇指教和嚴格要求,有老教師的熱情幫助與耐心指導,還有幫助我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破浪前行的“舟楫之利”——書籍。彼時,我嘗試運用在師范大學學到的《教育教學通論》《普通心理學》等經典知識組織教學,同時仔細閱讀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河北教育》《物理教學研究》等教育教學雜志,以期掌握新時代領先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我的勤勉努力大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精心打造的公開課《杠桿原理及其應用》獲得了市級教學技能大賽的優勝獎,我也被評為省、市級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
提升專業素質靠精讀,學海無涯苦作舟。我不滿足已有的學業層次,于是經過打拼,多次參加學歷提升的深造,直至拿到研究生文憑。我還自修了英語專業,為考取專業技術職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十多年后,由于教學成績突出,我也由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成長為河北省唐山市中學高級物理教師。
做好家校溝通靠博學,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是支柱。我在教育過程中體會到掌握家庭教育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有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為了能夠與“80后”的新一代家長有效交流和溝通,我閱讀了大量心理學著作,考取了“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高級講師”等資格證書。這些艱辛付出收獲了與學生融洽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了教學相長,我被學校和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師”,還評上了唐山市優秀班主任。
電子閱讀受追捧" 信息化讀書有利弊
說起電子閱讀,常見的有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等。如何揚長避短克服弊端,是當下關心教育和孩子健康成長的有識之士的共同話題。人們詬病電子閱讀,主要是長時間使用易傷害人的眼睛。從內容上說,電子閱讀(主要是手機)有碎片化、娛樂化的缺陷,現在更是流行將著名作家的名作制作成“三分鐘速讀”的文字、音頻和視頻,但是“速食閱讀”無法涵蓋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讓“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感蕩然無存。“速食閱讀”充其量是作品簡介,如果習慣了這種短平快的閱讀方式,不利于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然而也有人表示,“速食閱讀”對于希望盡快瀏覽文化作品,有廣泛涉獵需求的讀者來說,也有可取之處。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目前流行的閱讀方式呢?
有這樣一個案例。初中生貝貝雖然喜歡閱讀,但是語文考試成績始終不高,閱讀理解題更是“老大難”。作為孩子的班主任,我也很愛看閑書,于是與孩子交流閱讀心得。通過交流了解到孩子平時使用平板電腦閱讀,看起書來如“蜻蜓點水”,導致孩子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沒有明顯提升。于是我啟發她和家長,不妨暫時丟開電子屏幕,重新拾起紙質書刊進行精讀,并推薦孩子閱讀《讀者》等知名雜志。于是家長為孩子購買了一些經典雜志,孩子很快就喜歡上了這些制作精美、雅俗共賞的優秀讀物。通過深度閱讀,貝貝的閱讀和寫作水平節節提升,最后成功考上了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