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些人對碎片化閱讀抱有很深的成見,認為碎片化閱讀方式顛覆了閱讀的初心,擊毀了閱讀功能,影響了閱讀效果。其表現就是“沒人再看書了”,或“書店蕭條了”。的確,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書店可謂門可羅雀。曾經大城市里的各種特色書店,也已銷聲匿跡,僅剩下的一兩家大型書店也是勉強維持。于是,對紙質書情有獨鐘的人們不禁發出哀嘆:書將不書。
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失去了閱讀之美,甚至把碎片化閱讀定性為“快餐式”閱讀,是一種類似于精神垃圾的閱讀方式,必須摒棄。
“深”和“淺”本是一家人,“淺”是“深”的前提,“深”是“淺”的必然方向,沒有“淺”哪來的“深”?因此,“淺閱讀”也很有必要,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強調學習者首先要做好“淺閱讀”,這是功底,是日后奔跑起來最基本的體力。同時,現實中的“淺閱讀”也是所有小學生必經的學習階段。所以,小孩子無論是讀書、看報,還是聽書、看視頻,只要對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就可以了,不要超越年齡和閱歷拔苗助“深”,“小孩兒說大人話”未必是好事,也完全沒有必要。
在由“淺”入“深”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中閱讀”。“中閱讀”是指對文本、聽力、視覺所攝入信息的表層意思背后的邏輯、關聯、暗示、潛臺詞等內涵的捕捉和正確理解。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然過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學習者自然會過渡到對事物更深層次信息的探尋中。這時的學習者無論讀書還是看視頻,都會多想一步,都可能把攝入的信息和原有經驗進行簡單的對比和關聯,從而得出一個非表面化的思維建構,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們常常發現:今天的想法和幾年前不一樣了,這就是“中閱讀”的效果,邏輯推理和經驗關聯讓學習者有了不同的閱讀體驗。
真正的“深讀”在于閱讀后你干了什么。比如,做讀書筆記,把所學所看的知識體系進行整理或所思所想梳理一番記錄下來;還可以對信息進行“背調”,追根溯源其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出處考證;也可以對信息進行情感比較、真偽辨識;甚至還可以就此組織討論、實地調研、激辯成思。“深讀”的價值在于通過信息獲取調動興趣,讓學習者不斷學習,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深入挖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創新創造的靈感。
時代和技術都在變遷,閱讀形式不應該局限于紙質書。閱讀的目的是信息的捕捉和攝取,所以一切信息的攝取途徑都可以被視為閱讀。任何時代,信息的獲取本質上都是支離破碎的,一個人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那么,信息的碎片化就不可避免。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系統的方式對某一領域的碎片化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歸納,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專業學習。沒有“深讀”的挖掘精神,單靠零零散散地看幾本書很可能會陷入信息的碎片化中。從大眾角度看,碎片化是獲取信息最經濟的手段,“深讀”與獲取形式是無關的。
(作者系蘭州市七里河區龔家灣第一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