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閱讀主要有三個階段:學齡前和小學階段是基于興趣或是為了培養興趣的閱讀,中學和大學階段是為了求知的閱讀,畢業后多是為了專業或職業的閱讀。只有在第一階段播下愛讀書這顆飽滿的種子,才能看到后兩個階段的發芽、開花和結果。
嗜書如命、舞文弄墨的我是一名鄉村小學語文老師。課堂上、活動時,乃至周末和假期,孩子們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圍在我的身邊讀書、游戲,我們陶醉在濃濃書香里,無憂無慮。后來我結婚了,有了兒子,教學生讀好書的同時,也陪兒子讀書。
每逢休息在家,在兒子面前做榜樣,我和丈夫會與手機“斷舍離”,丈夫備課或批改作業,我看看報刊、讀讀名著,努力營造家庭書香氛圍,引導兒子每天讀一點書。兒子不識字時,我讀給他聽;3歲了,我們一起共讀繪本;認字后,我引領他自己讀。
鼓勵孩子自由閱讀。我時常和兒子一起去書店買書,他喜歡什么就買什么;帶他去圖書館,想讀什么就讀什么;領他去朋友家做客,也可以從朋友家借書。總之,書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只要他喜歡,沒有內容限制,不分長短類型,沒有條件拘束,只要自由閱讀就好。漸漸地,他的閱讀意識增強了,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指導孩子有計劃地讀書。最寶貴的時間是晚飯后,不開電視、電腦,我們夫妻不玩手機,靜靜的燈光下,一家三口各自讀書。有時我們先念一段或一頁,接著讓孩子讀一段或一頁,兒子讀到精彩處,我們會及時送上掌聲和贊美。讀著讀著,我發現兒子越來越喜歡外國童話故事,就買來不少,滿足他的閱讀需求。拿到一本新書,閱讀前,我會引導兒子猜一猜內容是什么;閱讀中,我這位“領跑員”會適時停下來,問兒子對哪部分感興趣;合上書后,我們一起聊聊書中有趣的人物和情節。
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和孩子一起讀《三字經》《論語》,讀唐詩宋詞、四大名著,讀《伊索寓言》《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在讀經典中,養德行,學做人,養習慣,不斷前行。
引領孩子讀寫結合。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可以讓一個人的智商更高,邏輯判斷能力更強。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好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后,我給他準備了一個精致的筆記本,鼓勵他摘抄喜歡的字詞句,有什么奇思妙想也可以記在筆記本上,為將來寫作文做準備。好書要親子共讀,讀罷就聊書,聊開、聊透、聊嗨,多問幾個“為什么”,靜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愿意把自己的見解寫成讀書筆記就更棒了。慢慢地,兒子在閱讀中學會了關聯和構建,有時還會冒出驚人之語。親子共讀讓兒子學會了深度閱讀、創造性閱讀、有效閱讀、多寫多思考。好文章是寫出來的,兒子在閱讀中,學會認字、學會造句、學會寫作,以寫促讀,讀寫結合,不僅養成了閱讀習慣,還提高了學習成績。
親子共讀,文字飄香,讀著讀著,兒子的“聽說讀寫”能力漸漸提高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養成了。讓孩子愛上讀書,是家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