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苦惱”隱喻的是一種強迫癥的表現,這是一種慢性焦慮性障礙。其特征是不安的想法、沖動或影像在人的腦海中不斷地出現,讓人覺得很痛苦。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西西弗斯的悲劇人物,他原本是科林斯的國王,因詭計多端欺騙死神桑納托斯而被宙斯詛咒,在地獄中不斷地將巨石推上山,推至山頂,又滾落至山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無止盡地推上又滾下。其實,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里,存在著無數個“西西弗斯”,他們因“推石詛咒”飽受困苦。他們終日重復清洗、檢查、計算、膜拜,明知毫無意義卻無法控制或停止,像西西弗斯推著巨石,反反復復,永無寧日,更可怕的是這些行為并不因重復執行而消失。
鄒同學,高二,他忍受著這樣的痛苦前來咨詢。鄒同學個子高大健碩,架著一副圓框眼鏡,皮膚白皙,坐在椅子上身體筆直,雙手自然地搭在雙腿上,整體感覺是一個英氣逼人的帥氣男生。即使如此,我還是能細致地覺察到他的喉結一直在微微震顫,自主地控制著略顯僵硬的身體。
他說:“老師,我真的太痛苦了,每天我都在痛苦中,我感覺我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深淵,怎么掙扎都沒有用。”
“可以說說遇到了什么困難嗎?”我順勢引導。
“我現在花在檢查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學習與生活。”
“哦,具體說說。”
“只要我拿起手機,就會情不自禁地把手機上所有的紅點一一點開,不然無法轉移注意力,這花費我很多時間。晚上睡覺時,我一定要檢查水龍頭、防盜門鎖,我還會多次檢查窗簾才能入睡。”
“聽起來,這確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與學習。”
“是的,老師,我感覺我是一個相信秩序的信徒,我反對無序和混亂。”帶著點迷惑的他似乎想要求證。
“嗯,你在用這條信念解釋自己的行為。我知道,你面對無休止的強迫行為,甚至有憤怒。可為了更多地支持、幫助你,我需要了解你更多的信息。”于是,我開始了一般性資料的搜集。
“西西弗斯苦惱”的隱喻是什么
“西西弗斯苦惱”隱喻的是一種強迫癥的表現,這是一種慢性焦慮性障礙。其特征是不安的想法、沖動或影像在人的腦海中不斷地出現,讓人覺得很痛苦。通常有兩大表現:其一,強迫思考。心中常有自己不想要的重復想法、影像或沖動,持續擔心環境臟亂,害怕自己或親人受到傷害,認為自己得了可怕的疾病等不合理的想法。其二,強迫行為。它可以暫時減少強迫思考所帶來的焦慮,但是也因不斷地強化,形成個體執行強迫行為的附屬動機。典型的強迫行為是清洗與檢查。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樣的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不合理,甚至是荒謬的,但是由于強迫思考會引發高度焦慮,會想要努力地嘗試忽視或抑制這些念頭,但是通常無法轉移,最后只好通過別的念頭或強迫行為來抵消它。因此,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經常配對發生,例如,怕臟,就會重復洗手、洗澡、出門戴手套、經常換衣服、家中擦得一塵不染等;怕危險,就重復檢查門窗、水龍頭、門鎖等;害怕遺失重要東西,于是就囤積一些無意義無價值的物品,或不斷地檢查垃圾;擔心忘記別人講過的重要內容就不斷詢問重復的話題等。這些癥狀倘若不加以治療,則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連結就會越來越牢固。鄒同學的強迫行為初中時便開始了,隨著強迫思考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執行強迫行為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因此,鄒同學感到非常苦惱與沮喪,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便開始踏入咨詢的大門。
解開“西西弗斯的苦惱”
解開“西西弗斯的苦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一是生物學模式:依據近代醫學研究,大腦結構異常、腦中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失衡、基因遺傳等因素是強迫癥的致病關鍵。二是心理學解釋:主要從行為認知理論結合精神分析的視角探討。下面結合案例,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可能的成因與應對策略。
行為理論學者莫羅以“二因子模式”來解釋焦慮障礙形成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體經由古典制約,學會對某種刺激心生恐懼;第二階段,個體則是通過操作制約來降低“刺激”所帶來的焦慮,于是增強了這些“特定行為”。第一階段的古典制約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去看,兒童發育過程中由于俄狄浦斯期受到抑制,出現退行、退回到神奇的想象階段,而強迫行為具有神奇的力量,可防御所有的威脅與焦慮,這些威脅與焦慮產生于沒有表白的、被壓抑的性沖動或攻擊行為。強迫現象是本能和對抗本能的力量在同一時間里的一個凝縮。當然,這種沖突有時無法被意識所接受,必須壓抑到潛意識里。
在與鄒同學的交流中獲悉,鄒同學小時候受到來自外婆的過度管控,父親因健康的喪失導致理想化的失敗,以及在小學與初中經歷過同伴的疏離與攻擊,這些成長的恐懼體驗被壓抑到潛意識里,最終以強迫行為的方式調和內在沖突引起了他的焦慮。
當然,精神分析的解釋是希望一些潛在沖突能被意識化,事實上,鄒同學意識上形成的信念同樣影響著他的強迫行為。他說自己有兩條信念一直占據著內心:一是必須能確定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二是必須不斷去檢查門窗,才能確定環境是安全的。
我用理性情緒療法和他一起討論了情緒的ABC理論,A是外在刺激,B是內在信念,C是導致的結果。具有強迫行為的人內在信念B通常具有共性的特點,如過度要求控制、過度責任和無法容忍不確定性。這些信念包含了必須能夠絕對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就如完全控制生活中的每件事一樣,否則是不道德的,將導致心理和行為的嚴重后果。但如果可以完全控制即意味著成功,代表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必須保持警覺,以避免自己因為一點錯誤而傷害到其他無辜的人;如果未能及時避免事情發生,那就代表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必須百分之百確定每件事,而且百分之百確定每件事都是正確無誤的;如果對于任何事有一點點不確定,那將是無法忍受的。
鄒同學坦誠自己確實有上述想法。于是,我們一起找出一些非理性思考背后的矛盾證據,推翻或修正原先錯誤的自動化思考,以降低強迫思考的嚴重程度,間接改善焦慮不安的情緒。我們還使用了焦慮暴露法以對抗強迫行為,首先“觀察自己的強迫行為與引發情境”,接著“評量每個引發情境的焦慮分數”,并“依次排出焦慮情境階層表”,最后“選擇焦慮最低階層情景暴露”,通過后續的訓練,使其強迫行為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們知道,強迫癥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是一種頑固的慢性病,癥狀起起伏伏,時好時壞。好在鄒同學有自我改變的強烈動機,以及有家長的支持配合,在半年咨詢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雖然部分強迫行為還在持續,但他已經能夠與其和平共處了。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