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獨自完成一件事情,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就越高。因此,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積極思考,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四因素,多影響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他認為人必須要擁有自我效能感,才能應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礙和不公,從而走向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屢戰屢敗,無法體驗成功,會漸漸形成習得性無助。影響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內外因素主要有四個:個體成功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鼓勵和情緒喚醒。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巨大潛能的個體,關注這些潛能容易發現隱藏在孩子內心的動力,對于這些現象給予關注和培養,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多注意孩子做得好的一面,看到孩子的優點,增加成功經驗,從替代性經驗中得到自信,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兒子期中考試數學得了74分。剛聽到這個刺耳的數字時,我暴跳如雷,真想揍他一頓。然而,我忍了又忍,勸自己別著急,先問問情況再說。果然,孩子的班主任說本次數學試卷難度較大,全班平均分僅為63分,這樣看來,兒子的成績還不錯。于是,我懸著的心總算落地了,嚴肅、凝重的表情終于舒展了。
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我先肯定了兒子的成績,再和他一起分析試卷,查找數學考試失分的原因,原因分析得越具體越好,接著和他一起想辦法查缺補漏,多給他一點鼓勵、一點關愛。同時我鼓勵兒子“見賢思齊”,以考了90分的同桌為榜樣,學習同桌的學習方法。
成功經驗、積極反饋、“重要他人”的榜樣激勵、喚醒孩子的學習激情等,都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經驗、冷嘲嚴苛則會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甚至讓其喪失斗志。
小措施,大提升
如何讓孩子自信滿滿、茁壯成長呢?家庭和學校都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可、欣賞和鼓勵,不斷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護。很多時候,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雪中送炭,加油打氣,給予徐徐南風,幫助孩子改善不良情緒,樂觀勇敢地面對各種挑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家長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細化孩子的成長目標,給予孩子合理的期待。“今天有什么開心的事嗎?我們一起分享!”“今天有什么需要幫助的事嗎?”“這件事我想聽聽你的意見。”“讓我們全家一起制定行為準則,共同遵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把孩子的特點當特長,優秀的教育是善于發現孩子的潛能,并把它發揚光大。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尊重,順應他們個性的發展,尊重他們的愛好和想法,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在愛和尊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自信。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家長應及時給予指引和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熱愛生活、陽光向上,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提高抗挫力。發現孩子的優點,家長要毫不吝嗇地及時鼓勵。
幫助孩子通過努力不斷獲得成功,幫助孩子學會理性應對挫折,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幫助孩子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并提升心理韌性、獲得積極力量,幫助孩子制訂具體可行的學習計劃……然后用一個個小目標、小成功,不斷墊高和提升自我效能感,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教學研究中心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