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在樓下閑逛,遇見樓下老徐騎著電瓶車帶上鐵鍬準備出去。我問他干嘛去,老徐說:城南有一片閑置的空地,誰開墾誰用。于是,我們一塊來到距離小區3公里外的濉河東面,開墾了一塊土地。
菜地挖好了,施肥可是首要問題。我們到洪橋頭那邊買了一袋復合肥撒在地里后,然后撒下小青菜和空心菜的種子。一個星期后種子膨脹發芽了,白色細小的根須頑強地插入土里,向上長出的小葉舒展著嫩綠身姿。漸漸地,小青菜和空心菜便發得一叢叢一簇簇,碧綠碧綠的,清晨微風中那沾著露珠的菜葉婀娜多姿地輕輕搖曳著,美得如夢似幻。
種菜,對于自小生長在農村的我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肥”都是自家產出的農家肥,不是現在的化肥,都是有機肥。種菜對泥土是有一定要求的,我老家菜地的土壤是沙土地,適合種植各種蔬菜。
菜種一旦種下,事就多了起來,首先是拔不完的草。春、夏兩季雨水較多,雜草生長得十分旺盛。那時沒有除草劑,除草工作只能在閑暇時分完成。母親往往是忙完了湖里田地里的活,再抽空到菜地里拔草,可還沒等你把菜地里的草全部拔完,一場大雨之后,最早拔的草又生機勃勃地長出來了,于是拔草工作周而復始。
那時菜地主要品種有大蒜、蔥、韭菜、辣椒、黃瓜、西紅柿等。有些蔬菜長到一定程度,就得給它們找“依靠”。黃瓜、絲瓜、南瓜、葫蘆、豆角等爬藤類的蔬菜,要給它們搭供爬藤的架子,否則長不開。矮壯類如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要給它們插上支撐的棍子,并用繩子固定好,長高后還要做相應的高度調整,以防將來長茂盛了會被風吹倒,而這些“依靠”是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弄的,這一弄,又得大半天。初夏時節,種植的黃瓜、絲瓜等瓜類開滿了小黃花,常常引來蝴蝶翩翩起舞,旁邊還有蜜蜂嗡嗡地叫。
菜園是農家最美的風景。菜園,不是花園卻勝似花園,多彩的葉,艷麗的菜花,讓人心情愉悅,目不暇接。它們繽紛的顏色、絢麗的花朵、多姿的果實,能為小菜園帶來不一樣的風景。種菜、澆水,捉蟲、施肥、除草……每一種蔬果,從種子一點點長大到成為不打農藥沒有污染的菜肴,為人們的舌尖增添了誘人的美味,也為人們的身體增添了健康因子。
自從種菜后,下班只要有空,我總要到菜地旁瞧一瞧,捉捉菜蟲,拔拔雜草。凝視著深深扎根于土壤中的菜長得越來越茂盛,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煥發出蓬勃生機,我驚訝于一粒小小的種子在泥土里竟能孕育出如此頑強的生命,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不到一個月時間,小青菜和空心菜都能食用了,我騎著電瓶車,女兒拿著蛇皮袋,我們一起來菜地采摘。正如:提籃摘菜樂,悠然見收獲!收獲著流過汗水的勞動成果,享受著田園般的生活。在餐桌上與家人一起品嘗自己種植的蔬菜,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青菜炒香菇、空心菜炒紅辣椒,尤其是炒得嫩綠的空心菜青翠欲滴,放點紅辣椒提味,真是色香味俱全,紅綠搭配讓人食欲大增,吃在嘴里脆爽可口,唇齒留香。
閑暇時間種點蔬菜,不僅經濟實惠,還能增添生活情趣,最重要的是充實業余生活。從事“田園”式種菜勞動,在我看來是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