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模塊明確指出:教師應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發掘其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同時,新課程標準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和文化觀,尊重文化多樣性。新課標理念的實現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因而小學音樂教師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教育有著必要性與必然性,充分凸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在創新并完善教學內容的同時,推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使學生能深層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全方面深化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文章基于此點,首先闡述了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性,其次分析了融合教育的價值,最后探索了融合教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一、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闡述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指出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具有綜合性、人文性及實踐性,《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藝術課程具有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及人文性?;谙嚓P標準分析基礎可以明晰:小學音樂教育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著高度契合性。具體關系如下。
(一)兩者兼具綜合性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綜合教育體系,具有豐富的內容、嚴謹的內在邏輯、多樣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歷史演進過程中道德傳承、思想文化、精神觀念的總和,有著極強的綜合特性。而音樂學科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它與文學、歷史、美術、戲劇、影視等藝術領域息息相關,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兩者兼具綜合性的特征使得融合教育相得益彰,學生不僅獲得了豐富的音樂體驗,還能提升了文化、創造、實踐、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利條件。
(二)兩者兼具實踐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實踐屬性。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認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知行合一。音樂學科也強調學生的感知與實踐探索,凸顯學生“做中學”的過程。學生在多元實踐中的藝術表現與創意實操,使其感受、認知、理解并認同傳統文化,自覺地將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與行為,使得融合教育逐漸深入,改變以往浮于表面的形式,學生在具身感知中獲取文化知識,提升藝術審美情趣,發展文化內核。
(三)兩者兼具人文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及民族精神,體現了中國人對價值準則、道德覺悟、行為規范以及生活方式的系統思考,充分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性。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學生在多維實踐中積淀人文內涵、夯實人文底蘊、涵養人文情懷、提升人文素養。2001、2011、2022年版的《藝術課程標準》明確定位了音樂學科的人文屬性,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音樂審美與藝術創造上,同時體現在人們的社會交往及文化傳承上。音樂的產生本身就與各種人文文化信息息息相關,有著極其濃厚的人文屬性。所以兩者兼具人文性的特色,使整個融合教育更具風情,學生的思想、情感與價值體驗,使得其在豐富的文化世界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精神、思想及價值觀的心領神會,提升文化品格。
二、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涵養審美情趣
音樂課程教學的目的便是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持續發展審美觀念。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包含了豐富的藝術資源及藝術文化,還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各方面的審美及藝術思想精神特質。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如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等,這些都與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相融合。所以音樂教師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感悟各種形式的美,感受中華文化中獨特的審美情懷。
(二)有利于陶冶身心德行
“禮”“樂”自古便相輔相成。西周時期,人們便發現了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是以“立德樹人”作為了根本任務,明確了藝術課程的育人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傳統思想由來已久,西周的“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排在了六藝之首,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教育重“德”的思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道德是文化的內核,一個民族的道德建設無不依賴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與道德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明人倫、重道德、尚禮儀,充分體現了倫理與德性的內核。小學音樂教師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教育,深化德育路徑,使學生在音樂學習活動中領悟深厚的德育內涵,發展道德修養及人格品質。
(三)有利于推進文化傳承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文化理解”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強調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小學音樂教師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教育,全方面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使學生的文化學習呈現出動態的遞進過程。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首先,將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認知與感性印象,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其次,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辯證評判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文化行為及文化精神,能夠對經典且優秀的文化內容進行鑒賞,發展文化理解能力。最后,學生將基于豐富的文化感知與積累基礎,加強文化認同,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感與歸屬感,全方面推進文化的傳承。
三、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研究
(一)重資源拓展,構建系統性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完整的課程內容是學生獲得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先決條件,系統性的文化框架是學生構建完整文化認知儲備的關鍵。小學音樂教師應依據新課標的指示及課程教學內容,合理編排、組織、羅列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凸顯系統性、科學性、完備性,驅使學生以豐富且完整的文化知識儲備為支撐,經歷富有特色的音樂課程學習活動,拓展傳統文化認知視野,激活文化感知能力,提升融合教育的效度。對此,教師可以構建以下內容體系。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有著極強的地域文化色彩。教師應根據所教學內容,構建民族文化教育體系,引入民歌、民族舞蹈、地方戲曲等內容,使學生依托音樂課程活動,涉獵更多的民族文化,感受其風格與魅力,增強文化體驗。例如,湘藝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吹起羌笛跳鍋莊》《瑤族舞曲》便展現了羌族及瑤族的舞曲文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入羌族、瑤族的民風民俗、地理風情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古老的民族文化,感知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拓展文化視野。
2.古詩詞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知識的結晶。教師可以依據所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古詩詞文化,讓學生從中感受古詩詞的音律美、節奏美,體會音樂藝術與古詩詞文化的一脈相承,增強審美體驗。例如,湘藝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游子吟》便是依據唐代詩人孟郊所著古詩《游子吟》編曲而來,學生在歌曲演唱中也將切身體會深厚的母子情。這一樂曲也充分體現了古詩詞文化與音樂領域的融合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引入更多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如《在水一方》《但愿人長久》《滿江紅》《知否知否》《琵琶行》等,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古詩詞的多種表現形式,以樂曲反向調動學生探索古詩詞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3.傳統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容,很多音樂作品均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普及傳統節日文化,也可以循著現實生活中特定的節日實施主題教學,讓學生自行搜集與節日相關的音樂分享、演唱、表演等,使課程教學內容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例如,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尋與該節日相關的歌曲或者舞蹈,如《龍船調》《漁家傲·憶端午》《夢里水鄉》等。教師可以將整個課堂變成分享課,鼓勵各小組激情演繹所搜集歌曲,拓展音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
4.傳統樂器文化。
傳統樂器歷史悠久,是傳統文化的良好媒介。音樂課程中必不可少地涉及了各類傳統樂器,教師可以從古代樂器的功能著手,向學生講解“禮器”的來源,使學生直觀感知樂器文化的演變歷史,在直觀體驗中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演奏歌曲,使文化感知與音樂實踐有機統一,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內核。例如,湘藝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認識葫蘆絲”便是讓學生認識葫蘆絲的音域、構造及名曲。教師可以用微課的形式為學生介紹葫蘆絲的制作過程、吹奏形式,并結合《月光下的鳳尾竹》帶領學生演奏,讓學生在多感官體驗中認識民族樂器葫蘆絲,獲得豐富的文化認知。
(二)重音樂實踐,實現從文化認知到文化精神逐層進階
新課標背景下,音樂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不僅體現在認知層面,還體現在實踐層面,以達到“知行合一”境地。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開設多元活動,使學生在切實的音樂實踐中實現從文化認知到文化精神的進階。以此,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擺脫了以往被動式的狀態,通過豐富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認同。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采茶歌》時,要依據教學內容,創新活動布局形式,開展多元實踐?!恫刹韪琛肥歉=ǖ貐^的民間歌舞曲,由此可以延伸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任務式教學引導學生完成多元實踐。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不同的項目組,分別完成不同的音樂文化研究活動,通過匯總融合,使學生在互動中深化文化感悟。具體活動如下。
項目一:地域戲曲文化研究組。
教師指導項目組研究“萍鄉采茶戲”,從四大行當、四功、五法等方面出發,搜索相關資料,模仿演繹,完成傳統采茶戲《吳燕花》選段《老茶樹生新芽》的表演。
項目二:《采茶歌》聽賞、學唱、表現組。
教師指導三到四個項目組系統學習《采茶歌》,首先從聽賞入手,感受歌曲的節奏、旋律與情緒,結合地域文化色彩賞析歌曲。其次從學唱入手,劃拍唱譜,使用擅長的樂器打節奏,完成歌曲演唱,最后從表現入手,模仿采茶舞,載歌載舞地完成一場歌曲表演,將該首歌曲以完整、連貫的方式呈現。項目組之間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環節進行研究,按順序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項目三:茶文化研究組。
教師指導項目組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研究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茶文化”。從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開始到研究與茶相關的禮節、藝術、文學等內容,形成系統的研究報告,并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例如,有的項目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依次演示了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項目組成員穿著不同朝代的服飾,呈現該朝代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晉代從好酒轉為好茶,隋唐將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形成中國茶道精神,宋代鄰里“獻茶”、客來敬“元寶茶”、訂婚“下茶”、結婚“定茶”及民間“斗茶”風濃烈,元朝“喝禮兒”“喝氣派”“玩茶”,明清茶葉出口形成正式行業等。項目組抓住關鍵內容完成角色演繹,呈現中國獨特的茶文化演變歷史,使整個課堂實現藝與文的融合,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
(三)重精準反饋,形成針對性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小學音樂教師融合傳統文化實施教育時,應重視對融合教育情況的精準反饋,以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分析融合教育的效果與質量,評估學生在音樂課程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生成豐富、科學的評價結果,以適時調整教學計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效果。
例如,教師教學完《采茶歌》之后,要以科學的評價機制反饋教學活動。一方面,教師要豐富評價形式,綜合使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多主體評價、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等方式,做到對學生音樂學習全過程的評估與考量。不同項目組完成了不同的任務實操,教師要依據不同項目組研究的過程、生成的成果及項目組之間的多維互動情況進行評估,關注其藝術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與創造性,實現多維評價。另一方面,教師要拓展評價內容,在關注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對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進行評價。如項目組在完成“茶文化研究”時,探究領域、專題不同,所形成的項目成果自然不同。教師要依據不同項目組在該研究中呈現出來的茶文化表述、創意表現及認同評判等進行評價,綜合判斷該項目組對文化的內化與吸收情況。同時教師要依據其他項目組的該項目成果分析、評價及交流情況對全班學生的茶文化認知情況進行評價,以此做到對整個課堂的通盤考量,科學的評價反饋課堂融合教育情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任務。小學音樂教師應從意識理念層面清晰地認知小學音樂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厘清兩者的關系,明晰融合教育的價值,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融合教育效果。教師要重視資源拓展,構建系統性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重視音樂實踐,實現文化認知到文化精神逐層進階、重視精準反饋,形成針對性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以優質的教學路徑提升融合教育的效率,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提升其文化認知屬性,豐富文化內核,以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注: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PTJYKT23100)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