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耘者振興計劃·重慶市潼南區鄉村治理骨干專題培訓班
高素質農民過去又稱為新型職業農民,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高素質農民培育相關內容,其目的在于培育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農民,以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進而確保端牢中國飯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重慶市潼南區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和市級決策部署,近年來在農民培訓模式創新、跟蹤服務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成效較為明顯,但與四川、浙江等周邊省份的一些地區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分析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舉措,旨在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農民培訓、持續壯大農業農村產業人才隊伍提供參考。
1.穩步推進,高素質農民隊伍持續壯大。近年來,潼南區根據《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重慶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 年)》等文件精神,以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訓等為契機,以發展蔬菜、檸檬、油菜等特色產業為重點,圍繞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內容需求,積極組織全區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能手、創業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開展學習培訓,自2013 年以來,累計開辦各類培訓班800 余期,培訓4.5 萬余人,培育高素質農民1.06 萬名,申報發明專利100 余項,連續多年被評為重慶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先進集體。

2021 年5 月19 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胡永萬一行調研潼南高素質農民學員基地
2.積極搭建,高素質農民培訓平臺增多。截至2023 年,潼南區先后評選認定農民教育培訓公益機構1 家,先后創辦了包括蔬菜種植、糧油種植、檸檬種植、水產養殖等7 類田間學校21 所、實訓基地16個,擁有共享師資80 余名、農民核心學員300 余名,為搭建潼南區農民教育培訓平臺、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積極對接各類農科院、 研究院、農業高校等科研院所,爭取科研技能人才智力,為農民解決問題、傳授經驗、指導生產。比如,潼南率先從農科院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高校教授中聘任32 名“產業村支書(主任)”進村入戶開展精準指導,有力帶動“一鎮一園”、集體經濟等快速發展。
3.成效明顯,高素質農民培訓得到肯定。提升素質、壯大隊伍、創先爭優、對標趕超是潼南區農廣校的服務宗旨,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和區農廣校的共同努力下,潼南區高素質農民培訓在質量提升、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打造了一批先進典型學員和培訓基地。潼南區中藥材產業農民田間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共享農民田間學校之一;劉霞老師在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宣介活動中被授予“全國優秀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稱號;學員中,朱席武、歐敏獲評“全國勞動模范”,楊華榮獲“全國20 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黃銳、陳偉榮膺“全國農業技術能手”,滕文強等3 人入選“重慶英才”。
4.示范引領,高素質農民成為發展主力。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潼南區高素質農民已成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活躍在田間地頭、加工車間等農業農村生產一線。如“重慶市三八紅旗手”“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重慶市潼南區春蘭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陳春蘭,發展種植山地蔬菜3200 余畝,探索出了一年兩季蔬菜種植模式:夏季種植南瓜、西瓜,冬季種植豌豆尖、榨菜,產品主要銷往重慶、浙江、四川等地,產值約1025 萬元,常年可提供180 人務工,輻射帶動周邊200 余戶農民發展種植山地蔬菜1500 余畝,幫助農戶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 元。再如潼南區新勝青竹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龔羿嘉,于2022 年參加潼南區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專題培訓班,返鄉創業發展羅盤山貢米種植150 畝,年產值135 萬元;種植羅盤山生姜135 畝,年產值425 萬;養殖羅盤山黑豬456 頭,年產值278 萬元;帶動周邊農民150 戶參與產業發展,每戶增加年收入2.5 萬元。他們緊跟時代步伐、牢記為民使命,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成為了高素質農民培訓成功的先進典型。

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學員到共享農場參觀交流學習
1.體系不夠健全,投入有待增加。高素質農民培訓是一項巨大工程,受政策、資金、農民知識結構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據了解,政策方面,目前潼南區內乃至周邊區縣暫未制定關于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相關政策,在高素質農民培訓支持、鼓勵、保障方面支撐不夠;加之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雙重影響,各級財政收支緊張,全年度投入到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經費不足,培訓任務又有限,不能覆蓋到所有有意愿培訓的農民,有的還要排隊等候,進而制約高素質農民培訓各項工作開展。
2.專職機構有限,師資力量有待加強。潼南區轄3 個街道20 個鎮,鄉村常住人口約20 萬人,目前只有潼南區農廣校一個高素質農民培訓專業機構。潼南區農廣校現有專職教師9 人。從年齡上看,老齡化問題凸顯,46 歲以上人員占67%。從學歷情況看,高層次人才少,碩士研究生僅1 人,占11%,大學本科(含函授本科)3 人,占33%,大專及以下5 人,占56%。從職稱結構上看,有高級職稱的占比低,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僅3 人,占33%,有中級職稱的5 人,占56%,初級職稱及以下的1 人,占11%,師資力量整體較弱。

潼南區2024 年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開班
3.農民外出較多,學員組織困難。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剩余勞動者多為老、弱、婦、孺。以潼南區米心鎮吉家村為例,全村總人口2600 余人,居家人口僅400 余人,年齡多在60 歲及以上,年齡普遍偏大,加上文化水平偏低(擁有初中及以上文化人口的占比約為30%)、學習意愿不強等問題,難以滿足參訓條件要求,導致培訓學員組織難。
4.創新創業較少,示范帶動不夠。盡管全區高素質農民隊伍在逐年壯大,但由于缺乏有力的配套政策扶持,以至于高素質農民普遍以家庭農場式的種養業經營為主,領辦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員極少,占比不到高素質農民隊伍的百分之一,導致其在示范帶動方面作用不夠凸顯;加上過去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缺乏深入分析,跟蹤問效、主動服務和引領打造方面做得不足,以至于高素質農民隊伍“頭雁”效應發揮不夠好。
1.建立保障體系,多措并舉培訓。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所以,要堅信高素質農民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貢獻,對高素質農民培訓要有信心和決心,以法律、政策等形式規范高素質農民培訓,鼓勵市、區縣、鄉鎮結合實際制定相關政策。培訓方面,優化培育設計。針對培訓任務及經費下達較晚情況,借鑒外省經驗,可制定“先訓后補”政策,充分利用上半年農閑時間,開展綜合素養及技術技能培訓,有效提升農民培訓積極性。同時,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辦學條件,配齊軟硬件等基礎設施,打造課堂與田間、線上與線下等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扶持方面,積極探索制定土地承包或流轉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強化農業保險補貼,簡化辦理程序等,吸引、支持高素質農民自主創業;管理和激勵方面,分級分類建立人才臺賬,構建體制外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將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帶動作用明顯、社會貢獻突出的高素質農民納入市管、區(縣)管專家等各類人才計劃申報和管理范圍。
2.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增強師資力量。應結合實際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凝聚培訓力量。一是提升機構規格,增加編制數量。對區縣現有農廣校進行提檔升級,定人定編定職能,進一步增加編制數量,用好用活編制資源,加強高端人才引進,不斷壯大師資隊伍。二是增設職能機構,補齊培訓短板。鄉鎮應對口上級農廣校業務指導部門設立機構,明確相應經費,配備師資人員,完善教學設施,保障辦學條件。三是優化整合資源,凝聚教學力量。高素質農民培訓涉及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方方面面,教育、醫療等不能各自為戰,應以地方農廣校牽頭,師院、職院、技校等配合舉辦,充分整合師資隊伍、教學場地、科研平臺等資源,進一步充實培訓力量。
3.完善教育方式,提升培訓效果。要扎實開展訓前需求調研,深入分析農民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方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增強培訓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吸引農民積極參與培訓;要加強培訓案例資源收集,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源數據庫,圍繞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員赴實地觀摩學習;要探索大數據、新媒體等平臺的運用,以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云上智農”App、抖音、微信、QQ 等為媒介,以短視頻制作、現場直播等方式多維度、多形式開展線上培訓學習。同時,用好當前各類農業期刊、報紙等電子或紙質媒體,定期向農民推送,注重農技推廣等知識的宣傳普及,擴大培訓覆蓋面。

2020 年潼南區高素質農民培訓經營型水產專業培訓班
4.加強宣傳引導,加大招生力度。高素質農民培訓與九年義務教育有所不同,培育對象的學習能力、職業特點等具有明顯特殊性,因此,應因人施策,準確引導。加快制定支持涉農專業大中專畢業生、外出農民工返鄉務農、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引導人員回流,為高素質農民隊伍培育儲備人才。其次,要靈活設置培訓時間,搶抓重要節假日契機或非農忙時節,以返鄉留鄉人員為重點,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訓招生宣傳力度,鼓勵、支持和吸引返鄉人員積極參與學習。要適當放寬參訓條件或取消招生類型限制,將從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工作且有參訓意愿的剩余從業勞動者納入培訓范圍,擴大高素質農民培訓招生覆蓋面,進而解決學員組織難問題。
5.強化跟蹤問效,注重發揮作用。要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跟蹤服務隊伍,進一步做好高素質農民的跟蹤服務工作,與高素質農民構建長期、相對固定的聯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跟蹤服務,通過實地走訪或電話、網絡指導,了解高素質農民的學習和生產情況,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資金、政策等問題,指導高素質農民結合本人實際情況和所學知識制訂適合自己的農業生產計劃,切實讓高素質農民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逐步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同時,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塑造模范標桿,提高高素質農民影響力,激發高素質農民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形成“頭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