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菜共生養殖基地
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是世界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之一。該養殖模式是在一定面積的池塘系統中,修建與池塘面積成一定比例的流水槽,將池塘系統分成兩個區,流水槽為魚類養殖區,大池塘為水質凈化區。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長壽綜合試驗站積極引進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在長壽區浩湖漁業有限公司東海村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基地,開展在池塘水面上鋪設生物浮床種植水生植物對水質進行凈化的試驗,探究池塘種植水生植物對內循環微流水水質的影響,供廣大養殖戶參考。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基于共生原理,在同一水體中把水產養殖與植物種植有機結合,實現養魚不換水或少換水、種菜不施肥的資源循環利用的綜合種養模式。該模式關鍵點是將池塘分為魚類養殖區和水體凈化區(生態修復區)兩部分。養殖區一般占池塘面積的1.5%~3%,凈水區占池塘面積的98.5%~97%。養殖區內全部建成流水槽,用于集中“圈養”吃食性魚類,同時集中收集其排泄廢物。凈水區專門用來“養水”,不投喂飼料,僅通過套養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蝦、貝類或種植水生植物,對未在流水槽收集干凈的魚類排泄物及水中溶解有機質進一步徹底吸收、分解、利用。凈水區通常采取放養鰱、鳙濾食性魚類、定期施用EM 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增加推流曝氣設備等綜合措施進行凈水、養水。而種植水生植物多采取生物浮床種植水生蔬菜,達到凈化水質和增加收益的雙重效果,對于資源環境的健康綠色發展有著很積極的作用。
1.試驗場地及以及主要設備。本試驗所用的池塘位于長壽區長壽湖鎮浩湖漁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池塘養殖基地兩口池塘自行建造池塘微流水循環養殖槽15 個,池塘面積100 畝。一號池塘50 畝,共有8個流水槽;二號池塘共50 畝,共有7 個流水槽。本試驗選取一號池塘為實驗組,在其水面種植水生植物,二號池塘為對照組。
種植水生植物使用EVA 材質的生物浮床,該生物浮床由高分子材料聚合而成,質量好,可連續用10 余年不變形。該浮床每張長3 米,寬1.5 米,厚度3 厘米,每張浮床有60 個孔,主要用于栽植各種水生植物,如鳶尾、菖蒲、美人蕉、銅錢草、水稻、空心菜等。本次試驗栽植水稻3000 平方米,栽植空心菜2500 平方米,栽植鳶尾、美人蕉等500 平方米,總計6000 平方米。
2.試驗進度安排。2023 年4 月,試驗人員進行了試驗材料的挑選,其中試驗材料包括生態浮床、繩子、蔬菜種子、水稻種子、鳶尾種子、美人蕉種子以及消毒藥品等。5 月完成水稻、空心菜、鳶尾和美人蕉種植及移栽;6-10 月起開始進行池塘周邊的日常管理,開展中期水質監測、水稻和空心菜測產;9 月左右完成水稻的收割及測產,10 月底完成空心菜的總產量統計。
3.日常管理。
①夏季高溫天氣較熱,為了防止魚類出現浮頭和泛池的現象,應及時開動增氧機,維持池塘的溶氧在5 毫克/升以上。
②由于夏季高溫,應該做到及時采摘空心菜,避免因氣溫過高空心菜出現腐爛敗壞,影響水質。每天巡塘檢查3 次,早上中午晚上各1 次,觀察魚類活動情況、水稻及空心菜生長情況和水質變化等,做好三項記錄。
③水質檢測。5 月到10 月,分別在一、二號池塘中選定一點每月中旬進行水質指標測定,檢測指標有:溫度、透明度、pH、氨氮、亞硝酸鹽等。
④水質調控。固定時間采用生物制劑進行調水,一般每15 到20 天使用生物制劑1 次,高溫季節7 ~10天使用生物制劑1 次,同時加強對水質的巡察,保持水體的活、爽、嫩、肥。
⑤病害防治。池塘內循環魚菜共生浮床試驗期間,種菜不施肥,養殖不用藥,時刻做好魚病預防工作,養殖過程中,應注意水質變化,適當地調整水質,以防魚類發病。
4.水質檢測結果(見表1、表2)。

表2 二號池塘水質指標檢測記錄表
根據表1、2 的檢測記錄結果分析得出:
①對透明度的影響。5-6 月份一號池塘開展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后,透明度有顯著的升高,水質變得更加透徹,9 月份達到最高;但9 月中旬過后隨著種植蔬菜收割結束后,透明度逐漸下降。而二號池塘變透明度無明顯變化趨勢。
②對亞硝酸鹽的影響。5-6 月份一號池塘中浮床植物經過最初的生長適應期后,生長量顯著加快,植物根系活力增強,可能導致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加強,增大了微生物對水體氮磷的攝取,有利于促進其對水體中有機物的耗氧降解。9 月份后隨著水稻和空心菜的收割,到10 月份對水體亞硝酸鹽吸收減弱,水體中亞硝酸鹽含量有所提高。而二號池塘中亞硝酸鹽的含量由于之前堆積,沒有水生植物的吸收降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
③對氨氮的影響。由于5-6 月份是空心菜和水稻幼苗期,在一號池塘中對氨氮吸收能力差,水體中氨氮含量高。7-9 月份隨著生長加快,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凈水能力漸增,水中氨氮下降,在空心菜和水稻生長高峰期,氨氮去除能力最強,水中氨氮濃度降至最低點。隨著9 月中旬后空心菜和水稻收割后,吸收氨氮能力明顯下降,水中氨氮含量升高。二號池塘中由于沒有水生植物的吸收,水體中氨氮的含量也越來越高。

魚菜共生養殖基地
5.效益分析。
①經濟效益。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魚菜共生養殖模式實施后,池塘外循環水質明顯改善,在原來基礎上增產10%,以黃辣丁單槽產量10000 千克計為例,單槽增產1000 千克,新增產值2.6 萬元,每千克魚盈利均在8 元左右,新增利潤約8000 元/槽,8 個養殖槽可新增利潤6.4 萬元。生物凈化浮床種植空心菜,共產空心菜7500 千克,銷售價4 元/千克計,產值3萬元,利潤約2.6 萬元。生物凈化浮床種植水稻,共產3000 千克,銷售價5 元/千克,產值1.5 萬元,利潤約1.3 萬元。該項目實施后可新增總利潤10.3 萬元。
②生態效益。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魚菜共生養殖模式能夠更好地凈化水體,綠化環境,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增加水體溶氧,魚病發生率降低,漁藥使用量明顯下降或不用。實現養殖尾水零排放,養殖用水可循環持續利用,真正實現節能、減排、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目的。
③社會效益。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魚菜共生養殖模式可較大程度上實現智能化管理水平,降低勞動強度,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到水產養殖行業。可操作性強,易推廣,可帶動周邊更多養殖戶參與到生態養殖行列中來。
試驗可知,采取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魚菜共生養殖模式可以增加水體的透明度,減少水體中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含量。在水面上種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根生長在水中,能將水體中殘留的有害物質轉化成養分吸收,因此不用施肥,種植后也不用特意去管理,減少人力財力的投入。水生植物通過根莖吸收水體中的氨氮等營養物質,自然凈化水質,使水產養殖中產生的多余有害物、廢物轉化成水生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養分,變廢為寶,同時還抑制了有害藻類的過度繁殖,解決了常常出現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減少了人工水質調節制劑的使用,有利于池塘水質保持長久穩定,降低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同時減少魚病發生,利于魚類安全生長。同時,水生植物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水面上種菜,不僅不占耕地,也不會受到普通蔬菜土傳病害的浸染,不容易受到病害侵擾,也不用施藥,所以完全無公害、無污染,因而售價也可以適當提高,增加收益。本次試驗水稻和空心菜的收益達到3.9 萬元,經濟增收效益明顯。由此可見,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魚菜共生養殖模式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低碳生態養殖新技術,能夠進一步達到凈水效果同時增加經濟收益,因此應該加大這種模式的推廣力度,使水產養殖向健康綠色方向大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