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濤 倪紅霞 郭振華/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在對新保險會計準則(IFRS 17 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5 號——保險合同》,簡稱新準則)深入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新準則在虧損合同的會計處理上不夠完善,關于虧損合同處理的相關規定適合履約現金流量分子變動導致虧損(對應死差損、費差損、退差損等)的處理,但并不適合履約現金流量分母變動導致虧損(對應利差損)的處理。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指的利差損與精算定價中的利差損有所不同,是指未到期責任負債計量中核算履約現金流量(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和非金融風險調整)時,由折現率下降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增加無法被合同服務邊際吸收,只能被計入保險財務費用,這一方面會降低投資業績進而降低公司利潤或增加虧損,另一方面相當于通過計入保險財務費用的方式由股東出資形成了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
本文討論折現率下降引發的利差損應該如何處理。研究保險合同會計處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案例研究,因此,本文設計了一個儲蓄性保險合同因利率下降而導致虧損的案例,通過對該案例的分析,研究并展示保險公司在新準則下如何處理利差損。
A 公司簽發了10000 張普通型兩全保險保單,保險期限均為3 年,組成一個合同組,保單簽發后保險責任立即生效。
保險期限開始時,每張保單的客戶均向A 公司躉交保費1 萬元(保險公司共計收到保費10000萬元),保單責任為:第一,身故保險金。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限內身故,A 公司按下列兩者的較大值向身故保險金受益人給付身故保險金,該合同終止:被保險人身故時該合同的現金價值;投保人已累計交納的該合同的保險費乘以表1 所對應的比例。第二,生存保險金。被保險人在該合同保險期限屆滿時仍然生存,A 公司將向生存保險金受益人給付生存保險金,該合同終止。生存保險金的數額為該合同的現金價值。

表1 比例表
為突出分析利差損的影響,本案例假定3年保險期限內無被保險人身故,且不考慮保單獲取成本、其他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在不考慮賠付之外任何費用的假設條件下,第1年末,該合同組保單現金價值為1.04(=1×1.04)億元;第2年末,該合同組保單現金價值為1.0816(=1×1.042)億元;第3年末,該合同組保單現金價值為1.124864(=1×1.043)億元。
第一,合同組初始確認后即可收到10000 萬元保費(每張保單的保費為1 萬元)。第二,3 年保險期限內,各年均沒有被保險人身故,預計第3 年末給付滿期生存金共計11248.64(=10000×1.043)萬元。使用每年5%的折現率(該折現率反映了保險給付現金流的特征和初始確認時的市場利率水平),可以得到3 年流出額的現值之和為9717萬元。第三,初始確認時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為6 萬元,假定非金融風險在未來3 年保險期限內隨保險風險的釋放而均勻釋放。
第1 年,所有事件的發生均與初始確認時A公司的預期一致;第1年末,由于市場利率大幅下降,A 公司將保險合同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從原來的5%調整為2%,但是對第2 年和第3 年現金流相關的非金融風險調整,A 公司保持原來的預期不變;第2 年末,出現了非預期的集中退保情形,5000位投保人要求保險公司進行退保,A 公司在第2 年末共計給付退保金5408(=5000×1×1.042)萬元;第3年末,A公司向剩余5000位生存保險金受益人給付滿期生存金共計5624.32(=5000×1×1.043)萬元。
為簡化計量工作,本文忽略任何其他因素(包括保單獲取費用、保單維持及管理費用等)和其他變化。同時,不考慮資產投資收益的計量,即假定資產投資收益為零。下文對該保險合同組進行初始計量以及合同期3 年的計量,計量各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并確認各年損益。
初始確認時,A公司尚未收到10000萬元保費。A 公司對合同組進行初始計量,并估計了每年末的履約現金流量,如表2 所示??梢钥闯?,初始計量時,該合同組是有潛在利潤的,產生了277萬元的合同服務邊際。

表2 初始計量結果及對未來每年末的履約現金流估計(單位:萬元)
表3為該合同組第1年的保險合同負債(等于未到期責任負債)及其分項(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非金融風險調整、合同服務邊際)余額調節表,該表可以滿足新準則第八十七條規定的披露要求。本文對表3解釋如下。

表3 第1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及其分項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預期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產生利息485.85[=(10000-283)×5%]萬元;非金融風險調整不計利息;合同服務邊際產生利息13.85(=277×5%)萬元。
第二,與未來服務相關的變化。第1 年末,由于市場利率下降,A公司將保險合同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從原來的5%調整為2%,導致與未來服務相關的現金流出現值增加608.99{=[10000×(1+4%)3]/[(1+2%)2-[10000×(1+4%)3/(1+5%)2}萬元。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就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而言,與未來服務相關的變化有兩種,一是未來賠付、費用、退保等變動引起的變化,可稱為未來現金流量變動導致的變化,應被合同服務邊際吸收,屬于調整合同服務邊際的變更;二是折現率變動導致的變化,不應被合同服務邊際吸收,屬于不調整合同服務邊際的變更。這里的608.99 萬元屬于后者,計入“與未來服務相關的變化:折現率變動”。如案例所述,與第2 年現金流出相關的非金融風險調整保持不變。此外,如果608.99萬元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或履約現金流量)增加額不被合同服務邊際吸收,將會給A 公司帶來等額虧損,未到期責任負債由此增加608.99萬元的虧損部分。
第三,與當期服務相關的變化。第1年,所有事件的發生均與預期一致,當期現金流沒有發生變化;非金融風險調整按照預期釋放2 萬元;由于此時預期合同組各年的責任單元數量完全相同,第1年年末時,A公司將期末合同服務邊際等分為三份,當年攤銷96.95[=(277+13.85)/3]萬元,期末余額為193.9萬元。
第1年末,A公司編制了第1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如表4所示。本文對表4解釋如下。

表4 第1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保費流入10000萬元后,保險合同負債增加10000 萬元,計入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該部分當期計息增值形成499.70萬元的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
第二,除499.7 萬元的未到期責任負債計息增值外,期末折現率變動導致的履約現金流增加額608.99 萬元也是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的一部分。如前所述,該608.99萬元不被合同服務邊際吸收,自然就會給A 公司帶來等額虧損,由此,在第1 年末時,未到期責任負債有了608.99萬元的虧損部分。
第三,由于虧損是在年末形成的,所以在第1 年并不涉及按新準則第四十八條將“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在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進行分攤。
第四,保險服務收入。根據新準則,保險服務收入=未到期責任負債的當期釋放(不含投資成分)+保險獲取現金流量攤銷額=期初預計的當期會發生的保險服務費用+當期非金融調整釋放額+當期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保險獲取現金流量攤銷額。本案例忽略了賠付之外的所有費用,參考表3,第1年的保險服務收入等于預計當期賠付0 元、當期非金融調整釋放2萬元與當期合同服務邊際攤銷96.95萬元之和,即98.95萬元。
第五,保險服務費用。根據新準則,保險服務費用=當期發生賠款(扣除投資成分)及其他相關費用+保險獲取現金流量的攤銷+已發生賠款負債相關履約現金流量變動+(虧損確認-虧損轉回)。本案例中,前三項均為零,盡管第1年末產生了608.99萬元虧損,但該虧損是折現率下降引起的利差損,應該被確認在保險財務費用中,而非保險服務費用中,因此,第1年的保險服務費用為0元。
根據上述相關數據,該合同組第1 年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如表5所示。本文對表5解釋如下。

表5 該合同組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第1年)(單位:萬元)
第一,保險服務業績。保險服務業績=保險服務收入-保險服務費用=98.95-0=98.95萬元。
第二,保險財務損益。根據新準則第三十四條,保險財務損益是指計入當期及以后期間損益的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這里假定將每年的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全部計入當期保險財務損益,形成等額的保險財務損益。如前所述,第1年的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未到期責任負債計息增值+期末折現率變動導致的履約現金流增加額=499.7+608.99=1108.69萬元,全部形成保險財務費用。
需要強調的是,將折現率下降(履約現金流量的分母變動)導致的虧損608.99萬元計入保險財務費用,與將未來賠付、費用等變動(履約現金流量的分子變動)導致的虧損計入保險服務費用一樣,同樣是由股東出資彌補負債不足,只不過從虧損原因看,前者顯示著利差損,后者則顯示著死差損、費差損和退差損。
第三,投資業績=投資收益-保險財務損益=0-1108.69=-1108.69萬元。
第四,利潤=保險服務業績+投資業績=98.95+(-1108.69)=-1009.74萬元。
表6為該合同組第2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及其分項的余額調節表。本文對表6 解釋如下。

表6 第2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及其分項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產生利息216.24(=10811.84×2%)萬元;非金融風險調整不計利息;合同服務邊際期初為193.90萬元,按照初始計量時的利率產生利息9.70(=193.90×5%)萬元。
第二,與未來服務相關的變化。第2年末客戶集中退保導致公司支出5408萬元,這會使公司在第3 年末少支出5624.32[=5408×(1+4%)]萬元,由此,第2年末集中退保為公司節約的給付現值為106.04{=[5408×(1+4%)]/(1+2%)-5408}萬元,導致與未來服務相關的現金流出現值減少106.04萬元;與第3年現金流出相關的非金融風險調整保持不變;合同服務邊際吸收了集中退保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減少額,增加106.04萬元。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新準則第四十九條規定:“企業在確認合同組的虧損后,應當將因與未來服務相關的未來現金流量或非金融風險調整的估計變更所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減少額,減少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沖減當期保險服務費用(進而形成虧損轉回);超出虧損部分的金額,確認為合同服務邊際。”但是,本案例中的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是將利差損計入保險財務費用形成的,不應該被“退差益”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減少抵消并沖減保險服務費用。因此,上述“退差益”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減少額106.04 萬元未抵消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而是計入了合同服務邊際。
第三,與當期服務相關的變化。由于集中退保的出現,5000 份退保的保單于第2 年末失效,第2年和第3年的保障數量或有效保單數量分別為10000 和5000,于是計算第2年非金融風險調整釋放額=4×10000/(10000+5000)=2.67 萬元;第2 年末累計的合同服務邊際為309.64(=193.90+9.70+106.04)萬元,當年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309.64×10000/(10000+5000)=206.42 萬元,此時,合同服務邊際攤銷所依據的保障數量或責任單元數按每期有效保單數量確定。
第四,現金流出。第2年末,出現了非預期的集中退保情形——5000 位投保人要求保險公司進行退保,保險公司共計給付5408[=5000×1×(1+4%)2]萬元。
第2年末,A公司編制了第2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如表7所示。本文對表7解釋如下。

表7 第2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由于退保給付給投保人的是保單現金價值,于是該合同組第2 年的現金流出5408萬元均為投資成分。
第二,新準則第四十八條規定,企業應將三項待攤項“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采用系統合理的方法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中的虧損部分和其他部分,而且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的金額不得計入“當期保險服務收入”。但是,本案例中的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是第1年末折現率下降后通過計入保險財務費用由股東出資形成的利差損,與合同服務邊際無關,第2年,該虧損部分將與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一起計息增值,并釋放出保險服務費用、非金融風險調整和投資成分。因此,本案例中,公司應將四項待攤額“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而釋放出的投資成分”采用系統合理的方法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中的虧損部分和其他部分,而且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的金額不得計入“當期保險服務收入”。如表8所示。本文對表8進而對表7中的相關數據解釋如下。

表8 未到期責任負債五項變動額的分攤和相關損益確認(第2年)(單位:萬元)
第三,如上所述,本合同組第2年末需分攤的四項分別為: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釋放的投資成分。
按照前述分攤邏輯,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的分攤模式依舊不變,當年利潤表中確認的合同服務邊際攤銷只在“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進行釋放,而對上述第2年末需分攤的后三項的分攤則要在未到期責任負債計息增值且從“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扣除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后方可進行。
第四,分攤基準和分攤結果。第2 年的期初未到期責任負債總額為11009.74 萬元,其中,其他部分10400.75 萬元,虧損部分608.99 萬元。因此,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225.93 萬元按照(10400.75/11009.74)∶(608.99/11009.74),即按94.47∶5.53 的比例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分別攤到213.43 萬元和12.50 萬元。當年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206.42 萬元僅在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進行釋放。對上述第2 年末需分攤的后三項的分攤按照[(10400.75 + 213.43-206.42)/(11009.74 +225.93-206.42)]∶[(608.99+12.50)/(11009.74+225.93-206.42)],即按94.365∶5.635 的比例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分攤結果為:由于第2年未產生因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的金額均為0 元;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的金額分別為2.52(=2.67×94.365%)萬元和0.15(=2.67×5.635%)萬元;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釋放的投資成分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分別為5103.26(= 5408×94.365%)萬元和304.74(=5408×5.635%)萬元。
第五,保險服務收入。保險服務收入是因提供保險服務而從未到期責任負債中釋放出來的,但是由股東出資形成的“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的釋放無法形成保險服務收入,因此,第2年的保險服務收入等于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其他部分的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以及當年的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之和208.94(=0+2.52+206.42)萬元。
第六,保險服務費用。根據新準則,保險服務費用=當期發生賠款(扣除投資成分)及其他相關費用+保險獲取現金流量的攤銷+已發生賠款負債相關履約現金流量變動+(虧損確認-虧損轉回)。在這里,當期發生賠款(扣除投資成分)及其他相關費用=保險獲取現金流量的攤銷=已發生賠款負債相關履約現金流量變動=虧損確認=0元,僅需要考慮虧損轉回。本例的特殊之處在于,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是由折現率下降導致履約現金流量增加進而通過提升保險財務費用添加進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利差損,不過,盡管屬于利差損,該虧損部分一定會與其他部分一起向客戶提供保險服務并釋放保險服務費用、非金融風險調整和投資成分(但不會釋放合同服務邊際,因為是由不調整合同服務邊際的變更形成的),由此,該虧損部分釋放出來的“保險服務費用+非金融風險調整”應形成“虧損轉回”。因此,保險服務費用=-該虧損部分釋放的虧損轉回=-0.15 萬元。與非折現率原因(或非利差損原因)形成的虧損部分的釋放不同的是,這0.15萬元并非是沖抵原來計入保險服務費用的虧損,而是沖抵計入原來計入保險財務費用的虧損。
根據上述相關數據,該合同組第2 年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如表9所示。本文對表9解釋如下。

表9 該合同組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第2年)(單位:萬元)
保險服務業績=保險服務收入-保險服務費用=208.94-(-0.15)=209.09 萬元;保險財務損益=保險財務費用=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225.93 萬元;投資業績=資產投資收益-保險財務損益=0-225.93=-225.93萬元;利潤=保險服務業績+投資業績=209.09+(-225.93)=-16.84萬元。
表10 為該合同組第3 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及其分項的余額調節表。本文對表10 解釋如下。

表10 第3年的保險合同負債及其分項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產生利息110.28(=5514.04×2%)萬元;非金融風險調整不計利息;合同服務邊際期初為103.21萬元,按照初始計量時的利率產生利息5.16(=103.21×5%)萬元。
第二,與當期服務相關的變化。當年釋放剩余非金融風險調整1.33萬元,攤銷期末所有合同服務邊際108.37(=103.21+5.16)萬元。
第三,現金流出量。期末給付5624.32萬元。
第3年末,A公司編制了第3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如表11所示。本文對表11解釋如下。

表11 第3年的未到期責任負債和已發生賠款負債余額調節表(單位:萬元)
第一,第3年末,A公司向剩余的保單生存金受益人按滿期現金價值給付滿期生存金共計5624.32萬元,均為投資成分。
第二,與第2 年類似,第3 年,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將與其他部分一起計息增值,并釋放出保險服務費用、非金融風險調整和投資成分,但不會釋放出合同服務邊際,因此,企業應將四項待攤額“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因發生保險服務而釋放出的投資成分”采用系統合理的方法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中的虧損部分和其他部分,而且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虧損部分”的金額不得計入“當期保險服務收入”。如表12所示。本文對表12進而對表11中的相關數據解釋如下。

表12 未到期責任負債三項變動額的分攤和相關損益確認(第3年)(單位:萬元)
第三,分攤比例和分攤結果。第3 年的期初未到期責任負債總額為5618.58 萬元,其中,其他部分5301.98 萬元,虧損部分316.60 萬元。因此,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按照(5301.98/5618.58)∶(316.60/5618.58),即按94.3651∶5.6349的比例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分攤金額分別為108.93(=115.44×94.3651%)萬元和6.51(=115.44×5.6349%)萬元。合同服務邊際攤銷額108.37 萬元僅從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釋放。其余三項釋放按照[(5301.98+108.93-108.37)/(5618.58+115.44-108.37)]∶[(316.60+6.51)/(5618.58+115.44-108.37)],即按94.2565∶5.7435的比例分攤至未到期責任負債的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分攤結果為:由于第3 年未產生因保險服務費用而減少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含投資成分),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的金額均為0元;因相關風險釋放而計入當期損益的非金融風險調整的變動金額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的金額分別為1.26(=1.33×94.2565%)萬元和0.08(=1.33×5.7435%)萬元;投資成分釋放分攤至其他部分和虧損部分的金額分別為5301.29(=5624.32×94.2565%)和323.03(=5624.32×5.7435%)萬元。
第四,保險服務收入。與第2 年計量方式相同,第3年的保險服務收入為109.63(=0+1.26+108.37)萬元。
第五,保險服務費用。保險服務費用=-0.08萬元,與第2年的相關解釋完全相同。
根據上述相關數據,該合同組第3 年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如表13所示。本文對表13解釋如下。

表13 該合同組對公司利潤表的影響(第3年)(單位:萬元)
保險服務業績=保險服務收入-保險服務費用=109.63-(-0.08)=109.71萬元;保險財務損益=保險財務費用=保險合同金融變動額=115.44 萬元;投資業績=資產投資收益-保險財務費用=0-115.44=-115.44 萬元;利潤=保險服務業績+投資業績=109.71+(-115.44)=-5.74萬元。
該合同組對A 公司損益表的歷年影響如表14所示。

表14 歷年的保險服務業績、保險財務損益和利潤(單位:萬元)
總體來看,該合同組在期初收到保費共計10000 萬元,在第二年末由于退保給付5408 萬元,在第三年末給付滿期生存金5624.32 萬元。在不考慮未到期責任負債計息增值和資產投資收益的情況下,該合同組為A 公司創造的三年累計利潤其實就是10000-5408-5624.32=-1032.32萬元,與表14中的后三年合計利潤一致,說明計算結果是正確的。
鑒于我國壽險業銷售的產品以長期儲蓄性保險為主,近些年又面臨市場利率不斷下行的趨勢,容易出現本文提及的折現率下降導致的“履約現金流量分母變動導致的虧損”或利差損。
但是,新準則中虧損合同處理的規定其實僅適用于對“履約現金流量分子變動導致的虧損”或“死差損、費差損和退差損等”的處理。尤其需要重視的是,按新準則中“虧損保險合同組計量的特殊規定”來計量“履約現金流量分母變動導致的虧損”或利差損,容易出現引發壽險業界質疑的“保險服務收入為負值”的情況。
為此,壽險業界在實施新準則時,可以借鑒本文案例中提出的“履約現金流量分母變動導致的虧損”或利差損的會計處理方法,該處理方法符合會計思維和保險業務運營邏輯,既可以避免出現“保險服務收入為負值”的情況,也可以確保各項保險負債期末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