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有相同的基本內容, 關涉工業化、城市化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國民觀念、科學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的現代化,亦即“人”的現代化。其中,“人”的現代化是其它方面現代化的基礎。制度的現代化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制度現代化的社會基礎,甚至還會出現非良性的制度變異。“人”的現代化內容比較豐富,包括觀念、 思維素質和方法、 科學知識素養、 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等方面, 最根本的內容是“觀念現代化”。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必須依靠“啟蒙”和持續的現代化教育,沒有教育理念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教育革命和教育現代化,從而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也就沒有良好的基礎。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辦好教育、開啟民智、解放思想,用制度保護和激勵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并且穩定各主體創造財富和創造知識的預期,這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5-0005-05
一、引言
一個國家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其標識概括起來無非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經濟現代化,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三是國民的觀念、科學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一般是指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為什么資源配置市場化是經濟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因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和規模擴大,人類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市場規模大幅度擴展、資源使用規模大幅度擴張,原來傳統的小規模農業時代在很小空間內(一般是家庭)的、固定模式和固定資源種類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落后于時代。基于自利人性和良好法治的市場機制能夠自動地、比較高效地配置絕大多數資源,哪個國家實現了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就可以認定它實現了資源配置的現代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類永遠都必須依賴市場機制配置多數資源,也許人類在未來的某個時期有望實現完全或主要靠計劃配置資源,那個時候應該不叫現代化,而是智能化或智能計劃化。經濟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經濟基礎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是現代化,其它方面的現代化都實現不了。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指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權力配置和行使的現代化,是上層建筑的現代化,它既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又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和經濟現代化,落后的國家治理體系肯定是阻礙經濟現代化和其它方面現代化的。前面兩個方面的現代化都很重要,但是其重要性程度都不及國民觀念、科學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的現代化,因為經濟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是依靠“人”去實現、維持和提高的,沒有“人”的現代化,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可以肯定: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現代化根基在于“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其它方面現代化的“核心”和“基礎”。
二、“人”的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現代化,是一個總體概念,是絕大多數人,包括不同階層和不同行業的人的現代化,如果只有少數精英階層現代化,而廣大民眾仍然處于愚昧和封閉之中,就不能說這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現代化了。人的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或一般內容包括觀念現代化、思維方法現代化、科學知識素養現代化、認知能力現代化和行動能力現代化等方面。
首先,人的“觀念現代化”是最根本的。這類似于人們常說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要是“世界觀”,這個“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人與人的世界或“社會”。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觀念現代化”,根本上就是該國或民族的多數人對兩種關系認識的現代化: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最基本的科學的關系是: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進化的和不斷進步的,人體和自然是可以認識的,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都是有原因和可以分析解釋的。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不需要閱讀大量科學文獻、掌握大量科學知識、探索大量因果關系,就可以擁有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觀念,就可以擺脫盲目的“自然崇拜”或“自然拜物教”。人類在蒙昧時期,由于對自身和自然的認識不夠,許多自然現象對于人而言都是強大的、可怕的,因而有莫名的崇敬和恐懼,于是衍生出關于自然現象的“拜物教”以及自然之神,例如,太陽神、月神、風神、雨神、雷神、河神、樹神等。人們在自己的觀念中塑造出許多對人類友好、可以保護人類的“神”。由此人的具體行動常常表現為:不僅有常規的、有規模有組織的祭祀神鬼的活動,而且當自然現象給人們造成困難時,隨時求神保佑,例如生病求神、求神生子、求神下雨等。這些觀念及其指導下的行為在人類蒙昧時期是常見的和可以理解的。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科學關系是平等、獨立、民主,既可能有沖突也需要合作共處,因此需要尋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式。但是,人類在早期即蒙昧期,在面臨強大自然力量時,不僅總體顯得力量弱小,不同個體也存在能力差異,往往強者成為人群或部落首領,這些人自然地演化成為后來的統治者,不僅管理部落公共事務,而且可能演變為能夠把公共的剩余產品據為己有的私有者,與我們現在所見的許多動物群體中最強大的個體往往成為“王”或“頭”在本質上一樣。這些掌握權力的首領開始被其他成員尊敬,后來可能演化為崇拜,于是人與人的關系開始出現等級差異和對“權力”的崇拜,于是“權力拜物教”產生了。后來的統治者也很樂意接受和維持民眾對其崇拜,如果能有理論依據或合法性來源更好,于是“君權神授”、“天子”、“上帝之子”等闡釋統治者權力有理、必須服從的理論學說都有可能被統治者接受、弘揚和灌輸給民眾。因此,廣大民眾難以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科學的關系,沒有平等意識、獨立意識和民主意識,也很難樹立起現代的人與人之間平等獨立民主的“世界觀”。可見,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觀念現代化,可能有諸多方面,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絕大多數人從“自然崇拜”和“權力崇拜”中擺脫出來,否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經濟方面的現代化和建立在民主、科學基礎上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無從談起。
其次是思維素質和思維方法的現代化。蒙昧時期人類思維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思維、單向思維、經驗思維和模糊思維。擺脫蒙昧狀態以后,人類的思維素質和思維方法發生了質變:一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辯證思維能力大幅度提高;三是反向或逆向思維和反思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強化。這些思維素質和能力的強化既是人類擺脫幼稚和蒙昧、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人類其它方面現代化的基礎或動力。優秀的、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一定是善于進行因果思維、辯證思維和反思的,國民總體上具有比較好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素質,社會精英中一定會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思想家、理論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等頂尖人才。
再次是科學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的現代化。度量國民科學知識素養是否現代化有數量和結構兩個基本維度,而且必須把兩個維度聯系起來分析。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其素養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受教育的年限來度量,一般情況下受教育年限越長習得的知識越多。但是,有兩個主要方面必須得到重視:第一,許多知識可以不在正規學校獲得;第二,許多領域都有影響思維方法的知識,在一所學校里不必專門在某個專業或院系學習就可以習得科學知識,因為在一所多學科的學校里,形成了綜合性知識“場”,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外部性或知識溢出效應。這就是讀綜合性大學比單科性大學更容易獲得綜合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原因。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學歷高低或受教育年限來度量一個個體和一個國家國民的科學知識素養高低。還有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維度,就是考察國家及其國民受教育的內容即知識結構。所以,國民學習什么內容對國民是否現代化至關重要。學習有助于理性地、系統地認識人自身、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促進“人”的現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科學知識素養同個體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所謂“認知能力”是指人綜合所學的知識、運用相應的思維方法、基于經驗和對環境的觀察,對所面臨的事項、事件、現象、狀態在決策之前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顯而易見,這體現了一個個體和一國國民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無疑需要很好的科學知識素養,但是,“學科知識”不等于“科學認知”。雖然,知識數量與認識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一個人有科學知識或知道很多知識原理不等于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常見的現象是:有些人學歷很高、學習知識能力很強、知識很多,但是對人與事的認知能力卻不強,甚至常常出現認知偏差或認知顛倒。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普遍如此,可以肯定該國離“國民認知能力現代化”還有比較大的距離。
最后是行動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現代化。現代化的行動能力是指基于觀念、知識和經驗、科學認知,考慮過各種后果以及代價的決策力和執行力。現代化的行為方式是指基于法制和社會規范的行為。一個沒有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及其國民會在行動能力和行為方式上、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具體體現出來。不經過大腦思考魯莽決策和行動,顯然不是現代化的行動能力。基于落后觀念、錯誤或落后知識和認知偏差的決策和行動也不是現代化的行動能力。不遵守法制和社會規范的行為,尤其是濫用權力或權力失去約束的行為方式不是現代行為方式。反過來,從行動能力和行動方式也能看出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現代化程度,包括觀念、法制意識、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
上述是“人”的現代化的一般內容或基本特征,但是,這不等于否定“人”的現代化的特殊性或國家和民族特色。人的現代化可以有、實際上也確實有民族特色或區域特色,包括在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形成的理性地適應和應對自然的能力、特定文化內涵以及以此為基礎現成的國家民族軟實力。例如,中華民族對土地的精耕細作和對水資源利用的獨到技術和能力,獨特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認知,以及獨特的自然哲學思維;美國對世界各國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法蘭西民族對法語語言文化的熱愛、自信和因此形成的文化軟實力;日本相對豐富的應對地震和海洋災害、獲取海洋資源的能力。這些具有特色的能力可能有傳統因素,但是更多的是用現代觀念、知識和認知能力塑造出來的,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是自然造就的更是人有意識習得的,而且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人的觀念的更新而越來越“現代”。這不僅構成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且成為其特殊的人力資本,往往有助于在國家競爭與合作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優勢或利益。
三、“人”的現代化靠什么:靠啟蒙、靠教育、靠制度創新
本文的一個基本判斷是:“人”的現代化是國家和民族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沒有“人”的現代化,其它方面的現代化就沒有可能性。“基礎”與“核心”高度相關,但是還是有細微的差異。打一個比喻:所謂“基礎”,類似于各種作物都能很好生長的肥沃土壤,有了這種土壤就可能生產出各種作物,不是長A種作物就是長B種作物,不長在A塊土地上就長在B塊土地上。我們常說的先進思想產生和優秀人才成長的“土壤”也是這個意思,有了“土壤”或環境就有了基礎,不必要押注式地培育某一種作物或某一個人才。所謂“核心”,可以比喻為土壤中保障作物生長的最關鍵元素,不是氮磷鉀,應該是水,水才是土壤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沒有水的土壤不可能有任何生命。所謂“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土壤”,其最關鍵的因素應該是“制度”,當然包括硬的或正式的制度、軟的或非正式制度,亦即文化氛圍。
良性的制度非常重要,不僅能夠激勵和約束人的行為良性化,而且能夠引領和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在經濟領域,有兩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大促進了眾多國家的現代化:一個是財產權保護制度,另一個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前者普遍性地激勵人們努力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積累物質資本、投資生產,給人們持續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積累物質資本進行再投資以穩定的預期;后者普遍性激勵人們努力學習和創造科技知識、創造發明各種技術,給人們持續生產和創新知識技術、持續積累人力資本以穩定的預期。這兩種制度在被法律明文確認后,就像給了物質資本積累者和人力資本積累者兩顆“定心丸”,而國強民富正是需要不斷積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需要不斷創新。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持續繁榮富強的國家都是最早建立完善和持續實施這兩種制度的國家。一些國家經濟先進而另一些國家落后或者總是追趕不上,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兩種制度上的有無或先進與落后的差異。
眾所周知,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也許人們更應該注意到:英國也是最早確立財產保護制度和最早建立系統的專利制度的國家,這導致了英國能夠率先開啟工業革命和實現現代化。1215年頒布的“英國大憲章”就明確了對財產權和其他人權的法律意義上的保護,當然,對“財產權”的保護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所有主體的合法財產都應該予以保護(1)。英國以1624年頒布《壟斷法規》和1709年頒布《安娜女王法》為標志,全面系統地保護知識產權。可是一些落后國家常常出現“怪異”的制度現象:“良性”的制度產生不了,即使個別精英設計出來或移植進來也實施不了、運轉不順。“劣性”的、加害于民眾和不利于國家民族進步的制度反而被人們長期接受、甚至堅守,改變它難度很大。例如,一些不發達國家的國民長期習慣于專制統治、等級森嚴、沒有公平正義,如果突然實施公平正義的體制,或者有人站出來要革新,多數民眾不適應、不知所措,還認為整個社會失去了秩序,從而懷念和希望恢復過去的體制和秩序。對倡導革新者不是積極支持而是麻木不仁,甚至認為是犯上作亂而被眾多人批評和批判,可能抵制或幫助參與鎮壓。這就是“長期跪著爬行的人短期內站不起來不能直立行走”的道理,因為他的觀念中沒有“站”和“直立行走”,周圍的人(參照系)也是如此;一些在別國長期實施、運轉有序的制度,引進到另一些國家后,就變得不倫不類,不能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即所謂的“制度排斥反應”,實際上是因為沒有實施這種制度的“土壤”或者被別的力量干擾,公共事務的處理和公共權力的行使必然是委托代理,因而必然有代理問題或代理成本。有“代理問題”就得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設計和優化民眾對“公權”的“委托或授權”以及授權以后的民眾對公權行使者(一般而言就是各級政府及其官員)的激勵約束機制,這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正確含義。可是,這種制度或機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都是基于利弊權衡后的相對最優或最不壞的選擇,而且即使這種選擇本身也需要制度來保證。任何國家治理體系都不可能徹底地解決公權的“委托代理問題”。
可見,良性或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很關鍵很重要。良性的制度何以建立和維持?必須以“人”的現代化為基礎,沒有“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建立不起來,即使建立起來也沒有存在、實施和良好運轉的基礎,甚至出現“南橘北枳”般的制度變異。人們會很自然地追問:怎樣才能推動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必須先“啟蒙”,即引導和力推民眾擺脫“蒙昧”狀態。原始人類的蒙昧狀態應該是自然造就的,“自然拜物教”和“權力拜物教”也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是,這種人類最初的自然而然的蒙昧狀態是否延續、如何延續或何時終止,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人為的和具有內生性的,國家和民族能否、何時、如何擺脫“蒙昧”狀態,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并非全部都是必然的,一直都是必然與偶然的交織和耦合。但是,人類必須擺脫“蒙昧”、必須被“啟蒙”,才可能走向現代化卻是必然的規律。
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曾經有過東西方的大分流,這是一個基本事實,至今世界多數國家都認可這一歷史事實。但是,學術界對分流開始的時間有不同判斷,有些學者認為大約從18世紀開始,例如彭慕蘭的研究(2),也有學者認為從15—16世紀開始,以中國為主要代表的東方世界與以西歐或大西洋東西岸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速度和質量方面差距明顯拉大,東方明顯落后了,出現了所謂的“東西大分流”。本人認為,時間判斷上的差異源于觀察問題的深度的差異,如果深層次考察和分析而不是局限于顯性的數據指標,東西方實質性的差距拉大或大分流應該更早,從11世紀就開始了。一般認為歐洲經歷了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或“啟蒙”運動,即分層次、有時間先后順序卻相互連貫和功能統一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使得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方世界擺脫了中世紀、擺脫了“蒙昧”狀態,走向了現代化。其實,本人認為不是三次而是“四次”大的思想解放或啟蒙運動,還應該加上意大利的教育改革運動。
學術界可能低估了意大利對“啟蒙”歐洲和推動其現代化的作用,包括對開啟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巨大貢獻。意大利不僅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而且是教育改革和現代大學教育的發源地和長期的中心。大家都知道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雖然以“文藝”為突破口、名義上是“復古”(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本質上卻是新興資產階級在表達以人為本、個性解放、科學理性等擺脫愚昧和封建束縛的訴求,不僅是“文藝”的復興,而且是“觀念”和“文化”的創新和革命,創新的也不僅是“文藝”和“文化”,而是各個領域。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意大利發生,與意大利在11世紀率先進行的教育革命顯然高度相關,其實質是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革命,開啟了民智、啟迪了人改變觀念、造就了各類人才尤其是大批思想家,為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世界上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就是意大利在11世紀就創辦的博洛尼亞大學,被幾乎所有歐洲大學視為自己的母校,早期不僅直接為歐洲培養了各類人才,而且引領歐洲大學的發展,為它們提供了學科設置、教學內容和大學體制等多方面的榜樣或參照。博洛尼亞大學最大的革命是教育觀念的革命,其最重要的改變在于:一是大學要注重科學研究,從理論上和實證上去分析和認識自然和社會,而不是培養工匠;二是大學必須具有獨立性,不受權力的影響。它最早最著名的專業是法學和醫學,對人類啟蒙非常具有意義,后來又增設其他自然科學(包括實驗科學)和社會科學,特別是邏輯學、語法學(其實是語言邏輯)對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的作用不可低估。法學和法律學習的是如何認識人與人之間責權利關系以及人對自然的一些行為規范,是基礎的社會科學之一,對人類走向法治社會至關重要。醫學是人類認識自己身體、認識生命的科學,促使人類不斷地拓展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什么文藝復興運動最初從文藝美學上尊重和崇尚生命體的美開始?應該同最早的關于人體生命的知識學習和認知有關。醫學是引導人們認識人體和自然的,法學是引導人們認識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這正是人類啟蒙、擺脫自然崇拜和權力崇拜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轉變,后來影響歐洲和人類發展的眾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大學教授、航海家、商人、革命家等,都出自早期的博洛尼亞大學,后來更多地出自意大利其他大學。如果沒有意大利率先開啟的教育革命及其在歐洲的拓展,不僅意大利不會率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而且歐洲后來的其他思想解放運動和一系列現代化運動可能都難以啟動和持續,至少時間上可能改變,也許歐洲發展的歷史走向和速度就改變了。大家都知道歐洲開辟的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時代具有地理等自然科學的意義、軍事意義、經濟意義,對于歐洲和人類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不過,若沒有意大利在人才、技術、資本等各個方面的貢獻和支撐,可能就沒有那么順利,甚至不可能。
四、結語
國家現代化的邏輯關系是:教育革命或教育現代化決定“人”的觀念、知識和認知能力的革命或現代化,“人”的革命或現代化決定科學革命,科學革命決定技術革命,技術革命決定產業革命,從而促使一個國家或民族全面實現現代化。在這一邏輯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良性的制度和制度創新,而良性的制度能否建立起來和被接受,還是取決于“人”的現代化。
盡管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可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基本的內容或特征是相同的:一是經濟的現代化即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二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三是國民觀念、科學知識素養和認知能力的現代化即“人”的現代化。其中“人”的現代化是其他方面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沒有“人”的現代化,其它方面的現代化就沒有可能性。制度的現代化和制度的良性變革確實很重要、很關鍵,但是,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良性的、現代化的制度建立不起來,即使少數精英設計出來或移植進來,也沒有實施的社會基礎,不能良好運行和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出現非良性的變異。
“人”的現代化包括觀念的現代化、思維素質和方法的現代化、科學知識素養的現代化、認知能力的現代化和行動能力行為方式的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觀念現代化”,絕大多數國民必須基本擺脫“自然崇拜”和“權力崇拜”。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必須依靠“啟蒙”和持續的現代化的教育。沒有教育理念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教育革命和教育現代化,沒有教育革命就不可能有被啟蒙和啟智的民眾、從而就不可能有科學革命,沒有科學革命就不可能有技術革命,沒有技術革命就不可能有工業革命和全面的經濟現代化,其它方面的現代化也就沒有物質基礎。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辦好教育、開啟民智、解放思想、用制度保護和激勵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并且穩定各主體創造財富和創造知識的預期,這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
注釋:
(1) 《大憲章》,? 陳國華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2—39頁。
(2) [美]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史建云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2頁。
作者簡介:黃少安,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濟南,250100。
(責任編輯 李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