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雪 李建軍
摘要: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或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文化和鮮明特征的符號系統,是民族思想、文化藝術、審美情趣、民族情感和心理結構的外在表現。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作為認知、理解和傳播中國豐富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具有獨特性、民族性、持續性和世界性的特點,闡釋其內涵、特征和衡量尺度對于展現中華文化的歷史深度和多樣性、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跨文化交流互鑒、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價值。
關鍵詞: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識別標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金項目:國家文化英才培養工程專項資助項目“文化潤疆有形有感有效研究”;新疆師范大學智庫招標重點項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研究”(ZK202206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則基金重點項目“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研究”( 19AZD015)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5-0106-07
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或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文化和鮮明特征的符號系統。(1) 這些符號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具象表現,而且是傳遞和理解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和橋梁。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作為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和“精神密碼”,闡釋其內涵、特征和衡量尺度對于展現中華文化的歷史深度和多樣性、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跨文化交流互鑒、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價值。
一、何為民族文化符號和民族視覺形象
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歷史與文化積淀的產物,是民族思想觀念、文化藝術、審美情趣、情感積淀、心理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現和精神標識。按照廣義和狹義的民族概念劃分,民族文化符號既可以是國家民族(國族)意義上的文化符號,也可以是國家民族之下各民族的文化符號。本文適用的民族文化符號概念指國家民族(國族)意義上的文化符號,同時民族文化符號的內涵指向具有多向度特征。
從文化特征的外在和視覺表現看,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思想觀念、文化藝術、審美情趣、情感心理、生活方式等要素的直接反映,承載著具有普遍性含義的“民族符號”形態和形象標識。例如,中國的燈籠和太極圖不僅是視覺圖像,而且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含義和哲學思想。這些符號可以通過圖像、結構形式、風俗習慣、禮儀等多種方式予以展現。其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使文化表達更加豐富和生動。在當代社會,民族文化符號通過視覺元素的方式表現,將民族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精神信仰的內涵融合起來,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符號化視覺特征。總而言之,民族文化符號是理解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關鍵,它們通過獨特而鮮明的視覺和象征手段,展現了民族的個性、情感和精神。這些符號和標識在文化傳播和國際交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準確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其首要任務在于認識符號的概念和特征。首先,符號是一種意指和象征物,用來指稱和代表其他事物;其次,符號是一種載體和工具,承載著交流雙方發出的信息。(2) 符號一方面是意義的載體和工具,是精神外化的呈現和表征,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觀對象和形式。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是兩個意義相關的種屬概念,都是文化的載體、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文化符號是能代表某種意義和價值的事物的物質實體,例如,文字、圖案、音樂、建筑,等等。視覺形象是文化符號在視覺上的呈現和表征,例如,電影、繪畫、雕塑、服飾,等等。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文化符號包含視覺形象,是內在品質和外在形態的集合;視覺形象從屬于文化符號,是文化符號的外顯和標識。
從指代關系的體現看,民族文化符號中包含能指和所指的關系。能指是符號的物質表現,所指是這一符號所代表的深層次意義。民族文化符號不僅是民族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精神、生態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傳播媒介。它們既承載著文化的內涵,又表現出民族的個性和情感。例如,玫瑰花作為能指,其所指是激情或愛情的象征。在當代社會,傳統民族文化的視覺特征與現代視覺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豐富的符號化視覺特征。
從文化實體角度看,文化符號是能代表某種意義和價值的物質實體,例如,文字、圖案、音樂、建筑,等等。中華文化符號是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文化標識,是各民族的共有記憶和共享映像,也是各民族緊密聯系的精神密碼。(3) 中華文化符號種類較多,可以按照時間、地域、民族、形式等維度進行分類。例如,按照時間取向維度,可分為傳統文化符號和現代文化符號;按照經濟形態或地域特征維度,可分為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不同的經濟文化類型;按照民族種屬維度,可分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和各民族文化符號;按照存在形式維度,可分為文化象征性符號、文化生活符號、文學藝術符號、思想道德理念符號等。中華文化符號的功能主要包括象征作用、教育作用、凝聚作用、傳播作用等方面。中華文化符號可以反映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可以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可以展示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精神和形象、道路和模式,可以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文明的交流和互鑒。中華文化符號可以涵蓋以下方面:文化象征性符號,例如,國旗、國徽、國歌、國花、國鳥、國石,等等;文化生活符號,例如,傳統菜系、茶葉、絲綢、傳統醫藥、瓷器、唐裝、旗袍、漢語、中秋節,等等;文學藝術符號,例如,唐詩宋詞元曲、古代雕塑、水墨畫(尤其是梅蘭竹菊等形象)、京劇,等等(4) ;思想道德理念,例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和合共生、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等。
從顯性和隱性形態看,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形式,即將民族文化內涵用直觀的視覺符號顯示出來,通過圖式或形態、色彩、結構、造型、肌理等形式表現出來,極易被大眾識別、理解和記憶。從顯性直觀看,視覺形象是文化符號在視覺上的呈現,例如,電影、繪畫、雕塑、服飾,等等。中華視覺形象是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形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中華視覺形象的構建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視覺形象的構建需要兼顧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體現民族性和時代性,注重創新和傳播,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建立多元一體的視覺形象體系。顯性的文化符號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而且通常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圖像、符號、顏色、音樂、服飾、建筑、食物,等等。例如,中國國旗是一面紅色的旗幟,上面有五顆黃色的五角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人民的精誠團結,使人們易于辨認出它所代表的國家和民族。另一類是隱性形式,即沒有具體的文化形態,而是以含蓄的隱性形式被人們逐漸認知和理解,是間接的、潛在的、內蘊的、有一定發展形成過程的。隱性文化符號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更為豐富,對它的解讀需要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更高的審美情趣和更深層次的藝術修養,要求受眾對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特征有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與認知。隱性文化符號不容易被察覺、理解和表達,它們通常是一些深層的思想、信仰、價值觀、習俗、規范、習慣,等等。例如,中國人重視家庭和親情、尊敬長輩、講究禮儀、追求和諧、知行合一,這些都是隱性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隱性的文化符號需要人們有更多的交流和體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溝通。民族文化符號葆有的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共同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形象標識,顯性符號易于識別和傳播,隱性符號則深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底層內涵和要義。理解這兩種形態的文化符號,將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知和感悟一個民族的文化溫度、高度、深度、厚度、豐度和尺度。
二、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特征
原創性或獨有性是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元特征。符號是人為確定的,強調首創和歸屬,這種符號雖是任意的,但一旦確定意義和指向就區別了是“這一個”而非“那一個”,成為能指、所指和意指的結合體。呈現民族文化意義的符號具有識別性和排他性,它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脈,厚植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標識。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經過歷史積淀形成的相對穩定且被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系列符號系統。中華民族形象是指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呈現的整體形象,是內在本質形象和外在客觀形象的結合。(5) 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中華民族形象在視覺層面的呈現和展示,是中華文化符號的外顯和表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具有重大意義。
(一)獨特性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獨特的,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獨創的或獨有的,反映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其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從傳統圖案和符號表征看,如龍、鳳、太極、八卦等,這些符號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例如,龍象征權力、智慧和吉祥,太極代表陰陽平衡與和諧。二是從語言和文字看,漢字不僅是一種書寫系統,而且是中華文化的信息載體和交流平臺。漢字的書寫和篆刻藝術體現了語言的美學和哲學深度。中國書法和篆刻藝術不僅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而且是深刻的文化象征。不同的書法風格(例如,行書、草書、楷書等)和篆刻藝術展現了不同的美學和情感表達。三是從建筑風格看,傳統的中國建筑,例如,宮殿、園林、天壇、石橋、塔閣,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美學。故宮、頤和園及其屋頂的翹角、飛檐等是此類建筑風格的典范。四是從民間藝術看,剪紙、年畫、民族服飾等反映了民間文化和生活習俗。這些藝術形式通常色彩鮮艷,圖案簡明卻富有深意。五是從顏色象征看,在中華文化中,特定的顏色蘊含著特別的象征意義。例如,紅色象征喜慶和好運,常用于節日和婚慶;黃色在傳統文化中與權力和力量相關聯。六是從哲學和文化元素看,道教、儒學和佛教的元素深深融入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例如,陰陽五行學說、佛教中的蓮花和菩提樹,等等。七是從文學典籍和神話傳說看,中國古典文學和神話故事,例如,《紅樓夢》《西游記》《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其人物、情節在藝術和日常生活中廣泛傳播。這些鮮明的充滿個性的特征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視覺形象,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二)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文化符號的基本特征,是該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成,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共享的,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特征和多樣風貌。例如,漢字、漢語、漢服等漢族文化符號,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馬頭琴、蒙古包等少數民族文化符號,都是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體現的民族性特征深刻反映了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這些特征不僅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審美觀念,而且展示了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哲學思想。其主要表現:一是歷史與傳統的深度融合。中華文化基于幾千年歷史的積累與傳承形成了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在其符號和視覺形象中得到鮮明體現。例如,傳統節日、歷史事件、神話傳說中的元素被廣泛應用于藝術和日常生活中,儒學、道教和佛教思想在藝術、建筑、文學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二是和諧與平衡。中華文化強調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這一點在中國園林設計、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中尤為突出。例如中國古代山水畫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人景物等諸要素有機聯系,體現了均衡與和諧的美感,這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也體現在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中。三是家庭和社群共同體。家庭和社群概念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在節日慶祝、婚喪禮儀以及日常生活中等各種習俗中均有深度體現。例如,中秋節、春節、元宵節是中國人團圓的重要節日。四是對色彩的獨到理解。中華文化對色彩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例如,中國傳統的“五色”之一玄黑,早在夏朝即已盛行,“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鑒”,極具東方審美價值;包括蘇東坡等文人描繪的顏色“東方既白”,具象和意象疊加,這種顏色特征是中華文化獨有的。五是精湛的手工藝術。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例如,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等,其不僅充分體現了高超的技能,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六是知識與教育的推崇。教育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上的科舉制度、現代的教育體系和當代教育強國的提出反映了中國人對知識的渴求與教育的重視。這些民族性特征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一體多元性,是中華民族身份和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
(三)持續性
持續性特征是指經過漫長歷史的浸潤和檢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格的文化形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持續性特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持久性,這一數千年文化的不間斷性和文明的延續性,古今中外獨一份,成為中華文明獨特的標識。歷史傳承是文化持續性的內在要求,在傳承中葆有持續創新性和穩定性。中華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許多文化符號如龍、鳳、太極等從古至今一直被使用,體現了文化的連續性和歷史的深度。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從符號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看,中華文化符號在不同歷史時期適應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和需要,顯示出強大的適應性和多樣性。例如,傳統節日和習俗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并能夠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其二,從文化的融合和創新看,中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多種文化元素,例如,佛教從印度傳入后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這種融合和創新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創造性和生命力。其三,從藝術形式的傳承看,中國書法、繪畫、音樂和舞蹈等藝術形式經歷了世代傳承,并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保持了其韌性、活力和吸引力。從哲學思想的持久傳承力影響看,儒學、道教和佛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哲學思想至今仍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四,從語言文字的持續性看,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寫系統之一,迄今仍在使用和不斷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延續性和永恒魅力。其五,從傳統節日和習俗看,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及其相關習俗在現代仍被廣泛沿襲,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持續性和生命力。總而言之,中華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的持續性特征不僅體現了文化的歷史深度和傳統價值,而且展示了其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
(四)世界性
中華文化是和諧和平的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也是創新發展的文化。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世界性體現了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這些特征不僅在中國境內廣為人知,也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和欣賞。其主要表現是:一是普遍的象征意義。世界性是具有普遍價值和人類共享的。例如,絲綢之路、茶文化、功夫等中華文化符號,都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全球性特征,具有跨時空和超越國界的普遍象征意義。二是藝術和手工藝的世界影響力。中國的書法、繪畫、陶瓷、絲綢和刺繡等藝術形式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盛譽。這些藝術品不僅展現了獨特的美學,而且傳達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與精神。三是建筑風格的國際認可。中國的傳統建筑,例如,長城、蘇州園林、亭臺樓閣等,以其獨特的美學和工藝在全世界得到廣泛認可和欣賞。四是哲學和思想的全球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當今人類社會形態和文明發展樣態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天下大同”傳統理念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現代表述,是對中華文化“知行合一”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科學判斷和原創性貢獻,其表達的開放、包容、合作、發展的新文化觀,適用于“一帶一路”及其之外更廣闊的世界。它的邏輯結果是將更多的“帶”和“路”構成多元一體格局,融匯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人類社會維度的殊途同歸與和諧共榮。(6)天下殊途同歸的旨歸即構建全人類和諧共榮的美好愿景。五是文化交流和融合。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中國的節日、美食、音樂和電影等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受到歡迎和推崇。六是教育和學術的貢獻。從馬可·波羅、伏爾泰、魁奈、萊布尼茨等一大批歐洲文化名人掀起的“中國文化熱”,到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中國古代諸多世界領先的科技發明的深刻闡釋,再到孔子學院在世界許多國家的落成,中國的教育、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對世界各國的學術研究和教育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世界性特征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全球影響力,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而且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七是從歷時、共時性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例如,從傳統的龍、鳳、虎等圖騰符號,到現代的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征符號,再到宇宙空間站、火星探測器、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符號,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中昂首前進。
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衡量尺度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衡量尺度指如何從海量的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中,提取和突出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形象特征的符號和形象,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層次和維度上進行分類和展示的問題。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識別尺度可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是否為中華民族獨創或獨有
某個符號的意義一旦被某個民族確定和使用,就擁有某個民族的身份和標識,這種符號也就具有了識別性和排他性。其主要表現是:一是文化獨創和獨特性。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元特征是葆有原創性或獨有性,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探究文化符號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確定其是否源自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反映了中華文明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精神。要從歷史的維度,分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演變過程,把握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和歷史價值。例如,餃子初名餛飩,具有角子、角兒、匾食、扁食、牢丸、粉角、餃餌、水餃餌、水點心、水餃子、餃兒等多種稱呼,又有煮、蒸、煎、烤等多種烹飪方法。自宋代開始,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自明朝以來有了正月初一吃餃子的習俗。(7)餃子作為中華民族廣受歡迎的民間傳統主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其來源為中國,是中華民族獨創和獨有的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二是領土主權的排他性。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享有領土主權,包括領土所有權、領土管轄權。要強化地理的邊界性:是否在中國境內,是否擁有領土主權。例如,黃河、長江等地理標志,其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標識,與中華民族的發展緊密相連。而對于跨國境的山河,對其識別認證就要慎重考慮其地理范疇和主權歸屬。
(二)是否在全社會達成普遍共識和廣泛傳播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反映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和自信自強。要從時空的角度,探索和創造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新形式和新內涵,展現其時代性和創新性,體現全社會普遍共識和廣泛傳播。其主要表現:一是普遍認知和接受。評估文化符號是否在整個中國社會中被普遍認知和接受。例如,歷史人物張騫、班超,他們的故事和成就被全民族廣泛認同和尊敬。二是文化傳播的廣度。分析這些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在中華文化中的傳播程度,包括是否被廣泛用于教育、媒體、藝術和公共場合。三是跨時代的價值共鳴。判斷這些文化符號是否跨越不同時代,仍然能在社會各階層和年齡群體中引起共鳴。例如,庫爾班大叔形象,一直以來是各民族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中華民族符號和視覺形象。通過這些考量,可以更全面地評估中華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的普遍性和共識性,從而深入理解其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身份認同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否充分體現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和獨特標識,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重要表現形式有:一是民族精神的表征。評估文化符號是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例如,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等等。例如,胡楊樹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存力量象征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胡楊精神)。二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分析文化符號是否能體現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主流文化地位。例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喀喇昆侖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柯柯牙精神、工匠精神、絲路精神等,通過以上考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征方面的價值和意義,進而認識其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
(四)是否由中華各民族共創、共有、共享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享有的,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特征和多樣風貌。要從民族的角度,比較和總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共性和差異,體現其多元一體性。其表現形式主要是:一是多民族共創和共建。評估文化符號是否由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體現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貢獻。例如,絲綢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等,展示了不同民族在文化創造過程中的共同參與和奉獻。二是文化的共有和共享。考察這些文化符號是否被中華各民族普遍認可和共享。文化的共享性是評估其是否成為各民族共同財富的關鍵。例如,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屬于軍事概念和符號。烽燧雖可宣示國家主權和反映中華民族反分裂和反入侵的頑強抗爭精神,但出于當下對“和平和睦和諧和合”中國精神的弘揚,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考量,不宜將烽燧等具有戰爭印記的符號識別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以防為美西方鼓吹中國威脅論提供語料和口實。三是代表性和象征意義。分析文化符號是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象征意義,能否代表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和內在精神。例如,和田玉在中華文化傳承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既是吉祥的象征,又是德行的體現,被視為吉祥、高尚、德行的象征。通過上述考量,可全面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作為中華各民族共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重要性,以及在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五)是否生動展現了中華各民族守望相助和情感相依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生動體現了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精神,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根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認同中,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8) 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團結與和諧的象征。判斷文化符號是否象征不同民族間的團結與和諧。例如,紅石榴常被用來象征我國各民族的緊密聯結和共同繁榮,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評估文化符號是否反映了中華各民族共生共榮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在歷史和現代社會中相互支持和成就。二是文化多樣性的融合。考慮文化符號如何展示中華民族內部的文化多樣性以及這些多樣性如何在相互尊重和學習中實現融合。三是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分析文化符號是否能在中華各民族中引起共鳴,增強民族間的情感紐帶和文化認同。通過這些考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促進民族間團結共生和情感共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在構建和諧一體、共同繁榮的民族關系中的價值。
(六)是否既富有地域特色又彰顯家國情懷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創的文化形態,既是國家所屬區域的多樣生長,又是整個國度的融合共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地域特色的體現。評估文化符號是否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例如,特定地區的歷史、地理、民俗或自然景觀,等等。西域都護府作為歷史上的邊疆重鎮,其獨特地位和歷史背景體現了特定地區的文化特色和國家主權的底色。二是家國情懷的反映。分析文化符號是否能夠彰顯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是否在表達對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自豪中發揮作用。例如,“天界紅哨”紅其拉甫,官兵們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膽忠心,缺氧不缺精神,少氧不少斗志,忠實履行著衛國戍邊的神圣職責,把對祖國的忠誠鐫刻在遼闊的帕米爾高原上。通過上述考量,可以更全面地評估中華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在展示地域特色和表達家國情懷方面的能力,理解它們在構建中華民族認同和中華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七)是否體現了人類普遍價值和人類共享的精神風貌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要從全球的角度,觀照和對比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與其他文化的相似點和差異性,秉持愛其所同、敬其所異的情懷,彰顯其全球性和包容性。這可以從如下幾個維度來理解:一是普遍價值的體現。評估文化符號是否傳達了普遍接受的價值觀,例如,和平、和諧、合作、發展,等等。“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了國際和平、合作和共贏的重要性。二是全球認同與影響。考察文化符號是否在全球范圍內被認同和互鑒互賞,是否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引起共鳴,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和促進國際文化理解和交流,表明其全球影響力和接受度。例如,中國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當代“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可大力提煉展示“一帶一路”文化標識和視覺形象,強化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9)三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評價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在促進國際和平、友誼和發展方面的作用,是否作為國家之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考察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在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中的韌性和活性,它們是否能夠適應全球化的趨勢,同時,保持其文化獨特性。例如,中國持續推動“熊貓”外交,通過大熊貓的中國國寶和友好使者身份,展現和平、友愛、繁榮、發展、進步的中國形象。通過這些考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體現和傳播人類普遍價值,增進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和福祉。
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核心價值觀,可從以下關鍵詞進行理解:一是和諧,強調不同文化、民族、信仰之間的和諧共處,促進社會穩定與和平;二是團結,倡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強調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支持;三是傳承,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尊重歷史、繼承前人智慧;四是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鼓勵創新思維和實踐,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五是道德,強調道德倫理的重要性,例如,誠信、孝順、仁愛等,作為社會行為的指導原則;六是責任,倡導個人對社會和集體的責任感,強調為公共利益作出貢獻的重要性;七是自然,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八是對內強化多元一體,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定方向,使各族人民手足相親、人心歸聚、精神相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認可并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化、文明、民族間的交流與互鑒;九是愛國,強調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以及為國家的繁榮、強盛而努力;十是和平,強調和平和睦的價值,反對暴力與沖突,追求國際和平與合作。這些基礎詞語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念。
為探究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底層邏輯和運行機理,尋求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大“同心圓”,還需扎實推進其研究闡釋、分類識別、符號呈現和形象設計工作。要對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挖掘提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代表性元素和標志性標識,形成一批精品力作。要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具象化、實體化,推動中華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城市建筑、道路景觀、公園廣場、公共文化機構、基層文化陣地、校園、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場景,全景式展現中華民族精神。要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有機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以“我”的視角進行現象級傳播,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認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從顯性符號到隱性符號,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標識,從地域特色到家國情懷,從民族精神到時代精神,從民族共享到人類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面貌和輪廓日漸清晰。通過探賾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內涵、特征和衡量尺度,對于認知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意義深遠、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注釋:
(1) 杜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審美特征》,《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6期。
(2) 董麗:《追尋七月的光——民族舞劇〈秀水泱泱〉的創新表達》,《藝術評論》2021年第11期。
(3) 劉靜:《文化共融視域下民族非遺資源進課堂的創新實踐——以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為例》,《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4) 馬惠蘭、王超輝:《中華文化符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和運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年第13期。
(5) 李資源:《深化認識 系統推進》,《中國民族報》2020年12月15日。
(6) 王晶:《人類命運治理簡史:從國家的誕生到全球治理時代的來臨》,五洲傳播出版社2019年版,第188頁。
(7) 張志春:《從餃子稱謂的演變探析其意義世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07—608頁;程艷:《釋“餃子”》,《理論界》2013年第12期。
(8) 邱曉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江西日報》2024年1月8日。
(9) 劉莉:《中華文化符號的層次、特征與傳播》,《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
作者簡介:馬瑞雪,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新疆烏魯木齊,830017;李建軍,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