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凱
部分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做題,講題上,不重視提問,學生在課堂中缺乏問題意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內化,這需要學生自己去進行思考與實踐,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本文探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式下物理教學的發展研究。
一、通過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實驗內容的魅力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多數學生雖然喜歡物理科目,但是卻覺得物理難學。當學生在物理科目花費了較多時間,但發現收效甚微時,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會降低。如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盡快扭轉對電源的一些錯誤認識,建立電動勢與內阻的概念,可以通過一個差異性實驗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準備好演示實驗:用串聯的兩節電池(每節電壓1.5V)給三個并聯的相同小電珠(額定電壓為2.5V)供電。實驗1:當只閉合開關S1時,學生們會觀察到小電珠L1比正常發光稍亮些,讓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若再閉合開關S2,小電珠L1的亮度會發生變化嗎,請學生們先猜測,然后再做實驗。實驗2:閉合開關S2,觀察小電珠L1的亮度。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得出實驗結果:L1的亮度變暗。實驗3:繼續閉合開關S3,此刻,學生們馬上會做出正確的猜測并觀察到L1、L2的亮度在下降。整個過程中,學生內心深處強烈的疑問:實際電源兩端的電壓可能會變化、可能跟這個電源本身有關等問題。這樣進一步的探究將在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驅動下深入下去。例如,在高中階段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將物體的大小形狀忽略看作質點。在多次反復運用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對相關模型的本質及特點的理解就會更清晰、透徹。
二、聯系社會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境,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的現實意義,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愉悅心情,觸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在《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教學過程中,可圍繞能源危機和節能這一熱點話題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問題:能源危機是國際性問題,我國政府現在也一直在強調要節能。根據我們剛才所學的能量守恒定律,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被消滅,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節約能源,這種說法對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境,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觸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在講述牛頓第三定律時,問題:在拔河比賽中,既然雙方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不會分出勝負,而實際上卻總有一方獲勝,這是否違背牛頓第三定律?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強烈的知識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向學生介紹磁流體發電機,神舟號飛船的發射等,這些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讓物理課堂變得更加實際,更加生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教師要提高學生建立物理模型及利用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針對日常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物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根本動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一般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來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運用物理模型的教學方法,達到簡化問題、增強物理課堂趣味性的作用,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2.教師需增強物理模型教學意識。3.將物理模型教學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增強學生運用物理。提高學生建模能力把物理模型融入常規物理教學中,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物理模型的知識,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模型的掌握在日常教學中得以鞏固。分析、講解習題或解決實際物理問題時,既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加以分析,同時也要注意對物理模型知識的運用。再配合適當的練習,從而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建立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強化。每章節學習完成后,教師更應督促學生對本章節涉及的物理模型加以歸類總結,使知識得到升華。
教師要對高中階段所涉及的物理模型,尤其是調查中顯示學生掌握不扎實的物理模型,進行具體教法與學法的探討并總結成文,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效果的目的。
三、創設可以引起爭辯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如學習電磁感應時,問:為什么你會想到對導體棒中的電流方向判斷用左手定則? 答:因為導體棒受到力F的作用,受力就該用左手定則。 問:這個向右的力是安培力(磁場力)嗎? 答:好象不是。 問:那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答:使導體向右運動。 問:既然F的作用是使導體右運動,而且F是一個外加的拉力,而不是磁場力,F的方向與電流方向有無關系? 答:應該是沒關系的。 問:拉力向右的進一步含義是什么? 答:導體向右運動。 問: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產生什么現象? 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 問:既然是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我們該如何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答:用右手定則。通過引導和對話,學生們終于明白了左手定則適用于電流在磁場中所受磁場力的判斷,而不能僅看是否有力的出現,并對右手定則的應用上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的、科學的分析。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實驗及物理學史等知識讓物理這門在很多學生看來比較抽象深奧的學科變得直觀形象,這樣才能喚起學生思維,激發其內驅力,讓學生能在問題的解決中提高能力,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中發現自己的長處,使其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融入到學習中,從而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提升物理核心素養。
在物理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向其傳授物理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嚴謹客觀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實驗活動、探究思考、合作實踐等多種方式充分自主學習,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學習創新。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并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形式來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促進學生們自主參與到研究中來,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