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常規教育,能夠有助于培養幼兒養成比較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同時,對于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為幼兒園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生活教育氛圍,為順利開展幼兒園保教工作提供保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當幼兒做“錯事”的時候,老師要寬容對待,耐心正面引導,不要打消幼兒嘗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幼兒顯現出獨立的愿望,或者做事情有點滴進步的時候,教師則要及時跟進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促使他們做進一步努力。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呢?從我從教二十余年的經驗說起。
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對幼兒的情感培養要貫穿于各個環節之中,作為幼兒教師,更要善于去觀察,這樣就能及時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以身示范展現良好行為
小班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老師又是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談舉止,正人先正己,先正自己,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我們不妨將習慣教育融入到一日生活中。比如,把早上的問早問好作為第一項教育,要求孩子們鞠躬問好,一開始時,孩子們可能會感覺陌生,不是很好意思。既然如此,那怎樣讓孩子們體會到鞠躬的禮儀呢?鑒于此,我們老師們把這種情況作為一個問題,在級部教研會上進行了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提出疑問: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動鞠躬怎么辦?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的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老師可以采取主動先向孩子鞠躬,這樣可以消除孩子們的表現出來的“不好意思”,況且,這樣能夠給孩子們示范,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如此,經過一個階段的試驗,他們能主動地向老師鞠躬敬禮了。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堅持從我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們做好示范,成為他們的榜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游戲活動鞏固良好行為
孩子們能從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在常規教育中,游戲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比較好的方式和途徑。教學中,我主要是運用游戲方式,讓他們在一邊看一邊做的過程中主動、自覺地學習。
舉例來說,幼兒入班時,安排孩子們玩游戲“找朋友”。通過本次游戲幼兒會較快地記下自己的標記,學會找自己的杯子和毛巾。
在整理餐具的時候,我讓能力比較強的幼兒當小老師,其他幼兒仿照他的做法去做,這樣不僅讓幼兒有了自信,還培養了幼兒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如此,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就比較容易地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規。
同樣,小班的孩子自理歸納能力弱,如果教師包辦代替,替幼兒收拾個人物品,勢必與《綱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有沖突。作為教師應放手讓幼兒學習逐步進行自我管理,我設計了“玩具找城堡”的游戲進行常規訓練。游戲結束后,在游戲過程中我及時說:“孩子們,把玩具送回家嘍。”如果有些孩子動作較慢,我就以玩具媽媽的語氣說:“我的汽車寶寶怎么還沒回家呢?”這時,幼兒會很快地養成將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規習慣。
三、改編兒歌加深良好行為習慣的鞏固
通過一些優美歌曲傳唱,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自己。在說唱過程中,孩子們知道了哪些是正確的行為,真正地把良好的習慣轉變到自覺行為。我經常使用兒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例如,在洗手的時候,我一邊教幼兒洗手的要領一邊念兒歌:“小朋友,洗手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看誰洗得干凈凈。”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的任務。
告訴幼兒怎樣正確過馬路時,我與他們一起唱起了《過馬路》兒歌:“紅燈停,綠燈行,遇到黃燈不搶行,先左后右看一看,一定要走斑馬線。”
兒歌《禮貌用語我知道》,教育引導孩子要常用一些禮貌用語,比如“請”“對不起”等。《學做小客人》教育幼兒明白,如果去別人家做客時應該是輕輕敲門,要雙手送禮物,更不能在別人家吵鬧發脾氣,甚至亂翻別人家的衣柜等。通過演唱兒歌,孩子們不但學習了禮貌用語,還理解了這些用語的含義。
養成良好習慣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還要長期堅持,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步養成。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在幼兒的心田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讓我們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也讓孩子們能夠收獲一生的幸福。
當然,在幼兒生活習慣培養方面,僅僅依賴幼兒園進行培養是不夠的,還需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有些幼兒可能在園里能夠聽老師的話,樂于表現,也能按照幼兒園的規章制度去做,但是,在家里,部分父母過分寵愛,周末幼兒在家跟著父母,星期一到了園里,就常常出現“5+2=0”這種情況。所以,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時候,家園一定要密切配合、堅持不懈,讓良好行為習慣陪伴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