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蕾
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課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文素養。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但是,仍有一些學生,尤其是農村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掌握到正確的語文閱讀方法,大多數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只是把文章看了一遍,沒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閱讀效率不高,閱讀水平和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引導學生通讀,掌握文本內涵
閱讀的基礎就是要“讀”,一些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走馬觀花式地讀,甚至連基本的文本內容都無法精準掌握,也就無法把握文本的主要內涵。因此,教師要鼓動和引導學生去通讀內容,不僅僅是要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1]
例如,在教學《海濱小城》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這是一篇描寫景色的文章,通常我們寫景色會有一定的描寫規律,例如從里到外或是由遠到近,那么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描寫海濱小城的景色時又是運用了什么順序和方法呢?”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通讀文章,通過通讀,可以發現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方法和通常見到的不同,第一部分是由遠及近,先描寫大海的景色,然后再描寫近處的海灘,第二部分寫小城的景色,庭院、公園、街道,通過空間順序的變換,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小城的美,整篇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將段落連成篇章,不是單純的由遠及近,也不是單一的從內到外,作者生動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體現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精髓,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章,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閱讀方法,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注意力經常會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手段去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比如,用生動的圖片和視頻來詮釋文字,讓文字變得生動,增加閱讀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這一課時,對于北方農村的小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去過海洋館,能接觸到海底的機會更是沒有。因此,在閱讀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與海底生物有關的視頻和影像資料,以此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通過視頻資料了解海底的景觀以及海底生物的活動行為,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各種各樣的海底動物與植物。同時通過視頻,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更深入地理解,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文章,了解文章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寫一篇讀后感,通過寫作進一步強化閱讀效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還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提倡合作學習,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在現代教學中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方法。同樣的,這個方法在閱讀教學中也可以運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讓學生互相監督、互相促進,有問題互相交流、探討,集思廣益。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小組成員制訂一定的閱讀目標,要讓學生有所收獲,然后把得到的信息和大家交流,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來,而不是簡單地瀏覽一遍,要起到閱讀的真正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逐漸提高閱讀效率。[2]
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進行分組閱讀,合作學習,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文中陶罐和鐵罐對待彼此的態度和對待自己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哪個更讓人喜歡等等,給學生列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閱讀完后,要互相進行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兩種為人處世的態度。通過閱讀和對文章進行合作分析,使學生看出,鐵罐高傲自大,認為自己才是最結實有用的,它看不起脆弱的陶罐;但是陶罐是謙虛的,面對鐵罐的挑釁也不生氣。后來,時間證明了一切,陶罐變得有價值,而鐵罐早已消失不見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這篇課文所表達的含義,學生之間可以互提意見,揚長補短,互相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效率和能力的提高。
在新課標改革的教育思想指引下,語文教師應該進一步地嘗試探索,根據閱讀教學中出現的不足,積極思考,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便為小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閱讀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真正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宋涵.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 [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02):91-92.
[2]劉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措施 [J]. 格言(校園版),2022(3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