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劉延超 錢蘇豫

開封市黑崗口調蓄水庫。圖/石斐
位于黃河岸邊的河南省開封市是八朝古都,曾經的北宋都城,這里既有著現代都市的繁華,又流淌著宋風古韻,河湖相連,滿眼碧波蕩漾,“一渠六河”似珠鏈點綴,別有一番“北方水城”韻味。
水是城市的命脈,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活,關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善治水、節好水、興活水,開封市深入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把創建節水型社會作為轉變用水方式、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做好“水文章”,描繪出一幅人與水和諧共生的城市鄉村和美畫卷。
“一城宋韻半城水”,開封因水而起,伴水而興。然而,福亦黃河、怨亦黃河,這條大河曾讓開封人“又愛又恨”。因處于黃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歷史記載以來,黃河開封段決口338次,開封城先后7次被淹沒在滾滾黃河、泥沙之中,也由此形成了世界奇觀“城摞城”。
雖屢遭黃河水患,但頑強的開封人一次次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千年未變的中軸線代表了開封人骨子里的“倔強”。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這種“倔強”和“頑強”正激勵著這座城市勇做開路先鋒,誓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用好黃河水資源,答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份答卷,是開封難得的機遇和肩負的重任。2020年年初,開封謀劃黃河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并于同年3月開工建設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
在建設中,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堅持“綠為底、水為帶、文為珠、業為基、人為本”,以綠化提升、園路建設、小品建設、驛站和節點建設等為主體,總長21公里,總投資13億元,目前已打造成為“開封黃河文化的講述地、開封市民了解黃河的打卡地”。
走進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雄渾壯美的大河與色彩斑斕的沿岸景觀,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畫卷。一首“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道不盡開封的盛世繁華。打開傳世長卷《清明上河圖》,汴河風光占據畫卷長度的2/5,足見開封作為“北方水城”的恢宏氣勢。
水是開封的靈魂,但歷經千年,城內古老的東、西、南護城河如今有的已成為一條小河溝,水質差、水量小,成為市民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臭水渠。河道淤積、污染嚴重、水系連接不暢……眾多水問題,已成為制約開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治水先治污。大力開展水生態建設、賦能綠色發展,開封在2018年成功申報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力治理消除黑臭水體,并開展古城水系復建、新老城區水系貫通等項目。作為我國黑臭水體治理第一批重點城市示范項目,總治理長度為28.6公里的“一渠六河”連通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啟動。
“一渠六河”工程堅持黑臭水體整治與排污口整治相結合、河道綜合治理與專項工程治理相結合全面推進。引來黃河水,讓“湖河牽手、綠水繞城”,讓“死水變活、污水變清”,“還河于民”的主題貫徹始終。
開封“一城宋韻半城水”的秀美景象,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一渠六河”澗水河邊,開封市水利局局長趙仲輝介紹:“‘一渠六河工程作為開封著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四水同治的示范工程,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寫出了一篇出圈出彩的‘水文章。”
近年來,開封把節約用水擺在了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做到慎終如始“一盤棋”、機制明晰“一股勁”、全域標準“一張網”、節約用水“一條心”、因地制宜“一池水”,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不斷提升,加大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
開封年均降水量僅為662.7毫米,屬于嚴重缺水城市,節水是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2022年3月,開封成立了由市長任指揮長、分管副市長任副指揮長、14個市直部門為成員的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工作指揮部,全面調研、反復研討,制定《開封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實施方案》,統領“節水”這篇大文章。
2023年5月2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命名第十一批(2022年度)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公告》,開封位列其中,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
作為開封的大型車企,奇瑞汽車河南有限公司是省級節水型企業。記者在該公司循環冷卻塔看到,企業相關部門已采取措施,降低飛濺損失、提高冷卻水濃縮倍數,優化冷卻排污水的回收利用;在公司職工、客戶停車場及產品車輛成品庫,地面全部鋪設透水磚,采用透水性生態停車位,全廠實際透水率達50%以上,透過的水收集后可循環再利用。
開封市水利局水資源管理科科長楊新生介紹,開封先后將規模以上企業、年使用公共管網水量8000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戶全部納入計劃用水,對傳統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氫能和儲能類未來產業等用水量較大的行業嚴格落實定額管理,新材料、汽車制造等行業用水定額標準優于河南省行業用水定額標準。
中水是污水、廢水經過層層程序,深層次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水。“如今中水是城區環衛清掃路面的專用水。”在開封市晉安路中段,開封市城市管理局局長李一凡說,“中水不僅用于環衛作業,還逐步用于園林澆灌、公廁沖洗等。”
近年,開封在再生水利用上下足功夫,除鼓勵引導大型工業企業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還鼓勵引導一般工業企業積極利用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用于生產。
開封東區污水處理廠采用“AAO+二沉池+混凝沉淀+纖維轉盤濾池+次氯酸鈉消毒”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一級A標準。東區污水處理廠出水優于設計標準排放惠濟河,實現生態補水的目的;作為開封發電分公司冷卻塔冷卻用水,每年最大利用量達到2190萬噸。
開封市西區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用于中意湖景觀補水和市政清掃、園林綠化澆灌等,以點帶面推進全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和可持續利用。2023年,開封市再生水利用量達3560萬噸,再生水利用率達35%,比2022年增長1500萬噸。
楊新生表示,今年,開封將嚴格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節水評價、計劃用水管理;探索建立節水型社會建設動態評估與退出機制,深入開展節水載體創建活動、水效領跑者行動、非常規水利用提升行動;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6.16億立方米以內,非常規水利用量在0.62億立方米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6.8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8。
開封積極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態水、保護地下水、留住“天上水”、多用再生水,奮力“變水瓶頸為水支撐、水保障”。
地處中原腹地,開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瓜菜的重要產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農產品基地。
一直以來,開封把糧食安全作為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一把手”工程,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2023年在河南省率先實現了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
今年入春以來,開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建成使用的節水灌溉工程及時發揮作用,為糧食穩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近日,記者來到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這里滿眼翠綠、麥苗茁壯。說話間,村民石長鎖點開手機上的“5G+智慧農業”云平臺,找到自家地塊,點擊灌溉任務,打開田里的智能噴灌閥自動澆地。頓時,只見田里的麥苗“咕嘟咕嘟”,吸吮著大自然的雨露。
今年尉氏縣又投資1250萬元,對示范項目內水利設施進行系統化升級改造,新增水肥一體化機井34套,發展固定式噴灌1000畝,比普通灌溉效率提高30%,畝均節水50立方米,節水效益十分明顯;畝均增產糧食180斤,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發祥地。在蘭考縣紅廟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遠程氣象監測儀像“哨兵”一樣矗立在田間,智能水肥一體機、苗情監測儀等設備也分布在田間地頭。
近年來,按照“高效利用、節水優先、優果擴大”農田灌溉和農業發展思路,蘭考縣通過政府投資建設了一批高標準農田,目前農業灌溉均采用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等高效灌溉方式,高效節水灌溉農田面積達到33.1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率達35.67%。
好田好水就會有好收成。開封市水利局總工程師穆桂月說:“全市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示范區7.4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在0.85以上。與高標準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每畝灌溉平均成本下降30元,畝均單產增加200公斤左右,畝均節本增效提高了600元以上,糧食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借助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開封的農田變得“聰明”又高產,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治水興水、節水護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開封市副市長劉震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上,開封將保持定力、久久為功,全力做好“節水”這篇大文章,讓碧水更好地潤澤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譜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