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濤
2024年胡集書會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濱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曲藝》雜志社、山東省曲藝家協會、中共濱州市委宣傳部、濱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惠民縣委、惠民縣人民政府承辦。書會充分發揮曲藝培根鑄魂、成風化俗的強大作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和胡集書會的時代價值,于2月21日至25日,即農歷正月十二至十六,策劃了13項曲藝演出和民俗活動,城鄉呼應、多點打造,將胡集書會辦成春節和元宵節期間盛大的鄉村文化旅游節日,繪就“村村有好戲、戶戶掛紅燈、回家過大年”的鄉村振興齊魯畫卷。
鄉愁或許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但每個人的鄉愁總是具體而微的。
“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營造出濃濃年味,“回山東過大年”成為熱議話題。臨近春節,鄉愁也如約泛上無數游子的心頭。
觸動你心弦的,可能是一種美食、一個玩具、一段旋律、一間老屋……對于惠民縣胡集人來說,鄉愁大概少不了“書會”二字。“(嫁到胡集)不圖宅子不圖地,圖的是胡家集一年那十三臺子戲”,在胡集,無論日常生活邏輯還是集體記憶,都與聽書有關。
每年正月,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匯集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參加一年一度的胡集書會。胡集書會始于宋元,興于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兩大民間傳統書會之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胡集書會有什么魔力,能夠跨越800年的歲月煙塵,至今葆有生機和活力?
濟南一家書店曾有一句宣傳語讓人印象深刻:文化就是與人見面。的確是這樣,文化活動與文化傳播從來不是單向的,整個過程中人與人的連接至關重要。
對鄉村來說,縱橫的阡陌、交織的街巷是血管,流動的血液一定是人。
什么是文化?是一個劇團在一個村莊演一臺戲,還是看戲過程中村民之間的閑聊,演員與外鄉觀眾帶來的異地見聞,演出后的討論,以及在不斷回味中產生的集體記憶?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太看重一場具體的文化活動,而對這個過程中人與人的連接不是那么在意。其實,文化的活力或許就在后者之中。
胡集雖小,卻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磁場。每年剛剛過完春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藝人,就會從四面八方趕往胡集。這是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獨特民俗,也是激動人心的文化奇觀。這種向心力,正是胡集故事的關鍵所在。故事的發生,需要深厚的積淀,需要合宜的場景,需要人與人的相遇,需要情感的交流。而胡集有舞臺,有觀眾,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有濃郁的文藝氛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發生地。
在視頻網站看過一個關于胡集書會的紀錄片,完整記錄了幾位藝人參與胡集書會的歷程。河南墜子藝人郭永章從山東菏澤趕往胡集,木板大鼓藝人石景芬從河北滄州趕往胡集……作為成名已久的藝人,胡集對他們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更令人動容的是,石景芬當時已經身患癌癥,剛剛做完手術,但不顧家人、徒弟的強烈反對,執意前往胡集。“不讓我去,化療我也不再做了。”“再看一眼胡集老聽眾,再給學生當一回梯子,這是我的夢……死,我也要死到胡集的舞臺上!”話語平實中透著驚心動魄。這就是胡集的魅力,這魅力來自800年歷史的厚重積淀,來自傳統藝人刻入骨髓、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無法磨滅,無法替代。
上述紀錄片中,石景芬的徒弟苗士芹,正是從胡集嫁到河北省滄州市的。自幼的熏陶,讓她對曲藝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所以在異鄉依然走上了說書的舞臺。重新回到胡集演出,出走與歸來之間,巧合的表象下其實蘊含著必然,這是一條路徑的延伸。
800年的根扎在這里,開枝散葉,水到渠成。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藝人最苦惱的是缺乏受眾,尤其是懂行的受眾。胡集最不缺乏的就是傳統曲藝的知音,在這里演出,既看熱鬧,又看門道,不愁沒有喝彩聲,就看藝人有沒有真本事。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這種氛圍太難得、太重要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又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鄉村振興就是要凝聚鄉村的人氣,煥發鄉村的活力,在這中間,鄉村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
各級有關部門也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胡集書會這個傳統IP。我們看到,無論是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還是省、市、縣、鎮各級有關單位、部門領導,對胡集書會都給予充分重視,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點進行創新,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扶持,穩定了市場,注入了活力。為了保護、弘揚、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從2000年開始,為藝人發放路費補助。2007年起,進一步改為政府付費買單,請藝人們進村演出、送書下鄉,穩定了市場,受到了藝人和村民的普遍歡迎。
走進新時代,古老的胡集書會也煥發了青春。在當地有關部門的積極策劃下,胡集書會不斷創新。每年在舉辦書會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民俗游,在藝術形式上推陳出新。2017年,當地政府建成了胡集書會文化展廳。為鼓勵吸引更多曲藝新人到胡集說書獻藝,注入新活力,自2014年始,胡集書會每年正月十一舉辦擂臺賽,同時還舉辦新人專場。中國曲協、山東省文聯、山東省曲協對胡集書會更是高度關注,尤其近幾年逐漸加大扶持力度,胡集書會的規格也越來越高。2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濱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鄉風曲韻”2024胡集書會全國美麗鄉村優秀節目展演舉辦,該活動進一步提升了胡集書會的知名度,促進了各類曲藝類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極大地帶動了曲藝與文旅的疊加效應。
胡集書會的成功也給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一個生動樣本。胡集書會做對了什么,為其他鄉村提供了什么借鑒?
首先,注重挖掘地域獨特的文化價值。要吃透地域傳統積淀,深度參與當地社會生活,防止景觀式的粗暴介入。公共文化不是規劃出來的,追求短平快或許會獲得一些表面的繁榮,但不具備可持續性。在地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機,并不需要強加一個從天而降的東西,每個村莊的文化價值,就孕育在自家的土壤里。胡集書會是千百年來自然生長出來的,所以具有無限生機。
其次,注重在開放包容中尋找新機遇。胡集書會很可貴的一個特點,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開放包容的。這么多年舉辦書會,人與人之間持續的動態交往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更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比如說,每年一次的胡集書會,來來往往的藝人、觀眾,都是不可替代的資源,當地也很珍惜這筆寶貴資源,比較重視藝人尤其是名人的邀請。高元鈞、劉蘭芳等曲藝大腕也都現場感受過胡集書會的魅力,劉蘭芳更是幾次來到胡集書會演出,并題詞“八百年胡集書會,看今朝再放異彩”。
再次,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胡集書會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融入新鮮元素,創新“書會+”理念,推動傳統曲藝綻放時代光彩。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有機結合,讓藝術與生活、文化與鄉村、現實與詩意之間,邊界變得模糊,藝術也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生活本身。在這樣漫長的演進之后,胡集就是書會,書會就是胡集。所有人都在胡集書會中受益—藝人有成就感,村民有獲得感,鄉村的吸引力、凝聚力得到極大增強,特色文化、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等融合發展,鄉村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這就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中國各地的鄉村正在煥發生機。村BA、村超、村晚……各地鄉村的文化IP不斷涌現,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多元功能價值,如此生動豐富地展現出來,令人振奮和鼓舞。
在新媒體時代,曲藝不斷“破圈”,重新贏得年輕人喜愛。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有理由對胡集書會的未來抱有更大的期待。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胡集書會》紀錄片及濱州日報、中國山東網等相關報道)
(作者:《新黃河·濟南時報》副總編輯,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濟南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