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鄉村振興促進法》對鄉村功能的定位:第一,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第二,生態屏障功能;第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鄉村,是傳統文化的保留地,如何發揮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是時代的大課題。如何發揮傳統鄉土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是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從工作的角度看,我們把鄉村振興分成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5個方面。但事實上,鄉村是一個系統,五大振興不可分割,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產業是基礎,滿足的是物質需求,文化是靈魂,滿足的是精神需求。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鄉土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沒有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振興也無從談起。
什么是文化?文化包括但不僅僅是詩詞歌賦、文學藝術,從文化的內涵來說,是文而化之,也就是“美好的東西被普遍接受”;從文化的外延上來說,我們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生產生活、衣食住行,都是文化。這么看來,文化是一個鄉村、一個區縣、一個地市、一個省、一個國家的統領,甚至可以說是全部。那么,文化振興,也就不僅僅是鄉村博物館建設和組織鄉村文化活動,這些都是文化的表面。文化振興,至少應該要發揮文化的凝聚力、規范力、內動力、創新力和生產力。
第一,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凝聚力和規范力。文化是人們自覺遵守的規則,是源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具有相同文化意識的人自然會有共同的認知和行為,就不會有太多的社會矛盾。目前,如何實現鄉村有效治理也是一個難題,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約束力降低,而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文化建設還不夠完善,這是鄉村治理難的根本。鄉土文化是有歷史性和地域性的,也是多樣性的,每個地方都有與當地歷史、環境、生產生活相適應的文化,這與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標準統一”是矛盾的。歷史性和現代性的矛盾、多樣性與標準化的矛盾、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矛盾處處存在。要在規范統一的大框架下,去挖掘各地鄉土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去大力弘揚推廣,讓當地老百姓樹立“文化自信”,從而形成凝聚力。拿曲藝來說,每個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曲藝形式,這些本來都是民間喜聞樂見和自發傳承的文化,起著教育和規范的作用,南方的曲藝形式不太適合北方,要因地制宜發展;一些傳統的曲藝所表達的內容和精神不太適合現代社會,要進行適當改造。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能完全要求形式統一。文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行為規范而不是形式統一。比如,近些年來農村婚喪嫁娶亂象,葬禮應該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載歌載舞就不合適;婚禮是對新人的美好祝愿,相互攀比就偏離了其本意。
第二,文化的內動力和創新力。文化是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的,脫離了生活的文化就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我們往往把文化進行雅俗之分,但有些所謂的“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脫離群眾而失去創新力,從而日漸孱弱。要么就憑空追求標新立異,搞些奇奇怪怪老百姓看不懂的東西;要么就泥古不化而失去活力,無法創新,走入死胡同。文藝發展的歷史也一再證明,只有上層的所謂高雅文化和底層的鄉土文化不斷碰撞和融合,高雅文化不斷從鄉土文化中吸收營養,才能不斷創新發展。元朝書畫達到了文人畫的巔峰,是因為文人回歸了鄉野;元朝戲曲的興盛,是因為文人走入了民間,了解了民間疾苦。清朝書畫日漸孱弱,是因為長期脫離底層民眾,而清末魏碑的興盛,是重新從鄉土文化中吸收營養的結果。齊白石的畫之所以好,就是鄉土文化與高雅文化的有機結合。對曲藝來說,也是如此,二人轉也好、評書也好、相聲也好,原本是來自鄉村底層,是老百姓自發創造的藝術形式,文人對這些藝術形式進行提升改造從而進入大雅之堂,這是很大的貢獻,但不能脫離群眾和鄉土,長期脫離群眾和鄉土的結果就是小圈子里的自得其樂,老百姓越來越不愛看,失去了創造力和活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了。
第三,文化的生產力。這又是一個大話題,目前,很多傳統文化都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變成了僵死的文化,只能進入博物館進行展覽,起不到服務生產和生活的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活化很值得探究,而單純靠政府出錢支持不能長久。所以,文化傳承和活化需要產業化、需要發揮文化的生產力。文旅結合是最近多年探討的一個重點方向。但是,要發展得好,不僅僅限于“文化表演”,不僅僅限于“以地方文化的新奇去吸引人來看”。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文化的“感動消費”。什么是感動消費呢?就是必須這么做不可,不這么做就很難受,這正是文化原本的含義。就像是習慣了吃辣椒醬,一頓不吃就難受,而不僅僅是“嘗個鮮”。此外,我們還要認識到鄉村傳統文化不是“下里巴人”,要把鄉村傳統文化改造成“高端奢侈品”,這也是文化產品的發展方向之一。未來,隨著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大量的勞動力會從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滿足物質產品需求將不是問題;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大量老年人也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長遠的任務。人民的美好生活,在物質產品豐富的基礎上,主要就是精神生活,要靠文化建設去滿足,這將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作者:山東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旅游管理專業主任、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