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眾所周知,鄉村曲藝始終扎根于傳統的鄉土社會,若干年來,為廣大鄉村百姓提供了精神食糧和文化養分。但伴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鄉村曲藝面臨著生存條件的缺失、發展環境的聚變、曲藝人才生存空間的窄化、地方曲種的不斷萎縮,甚至某些曲種的逐漸消亡以及曲藝新作品的創作動力不足和優秀作品不多等諸多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曲藝的良性發展,尤其是鄉村曲藝的健康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廣大的基層群眾對曲藝的喜愛和需求仍然處于一種求大于供的現實,即老百姓喜歡曲藝的事實,這是我們今天依然能夠看到曲藝在“時髦藝術蓬勃發展”的夾縫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針對基層群眾對鄉村文化的新要求、新期待,積極挖掘整合優秀曲藝文化資源,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性、通俗性和藝術性的鄉村曲藝作品,這是我們急需解決的課題。筆者通過遼寧鄉村曲藝建設的幾個案例,來探討鄉村曲藝振興的努力方向和做法。
中國傳統曲藝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農村既是曲藝藝術形式的發生地,也是曲藝藝術的演出地。東北肥沃的“黑土地”養育了鄉村曲藝人才,農村的實踐場培養和鍛煉了很多著名的鄉土藝人。
遼寧黑山縣的傳統二人轉藝術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的一項重要舉措。多年來,黑山二人轉不僅走進村屯、社區、軍營和學校,還走上了省、市乃至國家非遺展演的舞臺。每年數十場送戲下鄉專場演出活動,每場觀眾不低于百人,有時甚至上千人。《豬八戒背媳婦》《墻頭記》《圈雞》《賣老宅》等二人轉選段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特別是黑山二人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小寶表演的《報站名》《回杯記》字正腔圓、韻味十足,完美詮釋了黑山二人轉的演唱特點。黑山縣文化館原創的二人轉拉場戲《圈雞》在2023年遼寧省群眾文化活動展演中也取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
遼寧凌源縣的曲藝作者劉占軍,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工,也是一位鄉土曲藝創作人才,平時喜歡創作,20年從未間斷。他把自己在田間地頭、工地上親歷的、看到的、聽到的趣聞趣事當作素材,寫成了相聲和小品。他的作品多次在遼視百姓春晚的舞臺上亮相,小品《貪民》《帽子》《紅色尊嚴》,相聲《憋屈》《誰是爸爸》《這樣的傻子我也當》,快板書《有錢以后怎么花》等作品分別獲得省群星獎、省曲藝牡丹獎及省群眾文化小品小戲優秀劇本創作獎多項殊榮。
“黑土地”長滿故事,也培育了曲藝人才,在東北像王小寶、劉占軍這樣的著名“鄉土藝人”不在少數,他們創作演繹了充滿真情實感的作品,用鄉土鄉音鄉情的表演打動人、感染人。他們的曲藝作品和表演風格都粘上了一個“土”字、一個“真”字、一個“情”字,他們都站在“黑土地”上,他們的根基在“黑土地”,因此,鄉村曲藝離不開鄉村、離不開土地,“黑土地”是鄉村曲藝的創作源泉,是鄉村曲藝的藝術之根、創作之魂。只有“黑土地”才能讓鄉村曲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隨著人類現代化的發展,“農業文明”受到了“工業文明”的不斷沖擊,藝術發展也受到了“現代化”和“時代性”的沖擊。鄉村曲藝本身也受到了藝術發展的“現代化”和“時代性”的審美和接受的沖擊。因此,如何做好鄉村曲藝的“守正創新”是我們當代曲藝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話題。就“鄉村曲藝”的本體而言,我們既要堅持對優秀的“守正”,也要堅持對鄉村曲藝的藝術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守正”,就是要堅持對千百年來形成的優秀曲種曲目的繼承。通過多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發現,很多老百姓就是喜歡那些原汁原味的傳統曲種、傳統曲目,這對于優秀的演員而言,既是培養和鍛煉了曲藝的基本功,也是對優秀的繼承。好的東西不能丟、不能改,這就是“守正”。
唐鑫是鞍山市岫巖縣的東北大鼓傳承人,劉蘭芳先生的弟子,也是遼寧文藝志愿者中鄉村曲藝人才的優秀代表。2014年她在蘇子溝鎮創立了“萬成東北大鼓培訓基地”,至今已培訓學員超過百余人。該基地吸引了眾多東北大鼓藝術家及愛好者前來觀摩與交流。近十年來,她致力于東北大鼓的傳承,走進10余所中小學校開展公益授課,累計培訓學生超過2000余人次,榮獲了蘇子溝鎮中心校評選的優秀公益輔導員稱號。在唐鑫老師的帶領下,很多中小學生都喜歡上了優秀的傳統曲藝曲目。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藝術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就是所謂的“創新”,要有反映新時代、新要求的曲藝形式和曲藝作品。這就要求我們曲藝工作者要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老百姓之中,聽他們講故事、體會他們的真實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真實的故事、挖掘創作的素材,融匯新的曲藝元素,創作出優秀的符合老百姓審美需求和藝術接受的優秀作品。鐵嶺民間藝術團原創農村題材作品如《山鄉春晚》《不了情》《新貨郎》《搶地盤》等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
遼寧鐵嶺縣、昌圖縣、阜蒙縣等地的縣級劇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每年的基層巡演均在200場以上,在鄉村曲藝的傳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鐵嶺縣劇團編排的曲藝小品《東北的冬》參加了鐵嶺鄉村超級村晚的拍攝,阜蒙縣的烏蘭牧騎文化惠民項目更是遍布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各個社區與鄉鎮,他們的節目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
在推動鄉村曲藝文化發展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文化市場化”。遼寧曲協注重以品牌活動為抓手,從深入走向提高,積極引導曲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深入農民、深入生活,高質量推進文化下鄉。遼寧曲協的品牌活動——黨的創新理論“遼寧曲藝小分隊”宣講巡演,也是每年的常態化工作。黃曉娟、常佩業、陳寒柏、王敏、張春豐等眾多曲藝名家以及沈陽曲藝團、鐵嶺民間藝術團的青年演員和遼寧科技大學曲藝系青年教師等組成小分隊深入基層進行巡演,將黨的創新理論用生動的藝術語言帶到尋常百姓家,以此來體現中國夢的豐富內涵,見人、見事、見精神。
“黑土地”、好作品、品牌活動,是新時代曲藝事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層面,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鄉村曲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想辦法,讓新時代的鄉村曲藝閃耀出更加絢麗的藝術之光。
(作者:遼寧省曲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