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勵

摘 要:中國鋼琴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和音樂體裁已有百余年歷史,我國的鋼琴藝術家在吸取歐洲鋼琴藝術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創新性的思維開創了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在世界音樂史上大放異彩。本文認為,中國鋼琴作品主要具有以下藝術特點:一是創作題材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二是地域特色顯著;三是注重韻律和裝飾性;四是民族民間音樂色彩濃重。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藝術特點
被譽為“西洋樂器之王”的鋼琴,是一種古老且世界聞名的樂器,其獨特的音色、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受到了各個音樂流派的喜愛與重視。[1]鋼琴及鋼琴藝術進入中國后,在這片肥沃的藝術土壤中扎根生長,同時汲取中國文化、中國音樂技巧,涌現出眾多具有中國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為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本文將目光聚焦于中國鋼琴作品,多維探討其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增進人們對中國鋼琴作品的認知與理解,提高人們的音樂與人文素養。
一、中國鋼琴作品的概述
中西音樂交流不斷深入,鋼琴藝術也逐步進入中國社會并受到音樂領域專業人士的高度追捧,在中西方音樂文化相互碰撞及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鋼琴藝術應運而生,很多國內音樂創作者憑借卓越的才華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
所謂的中國鋼琴作品是指在中國自主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代表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風格和藝術創作的成果。[2]中國鋼琴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和西方音樂的技巧與表現手法,這種融合創造了獨特的音樂語言,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如旋律、和聲、節奏等與西方古典音樂的演奏技法結合,最終形成了具有東方韻味和西方影響的獨特風格。
二、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特點
(一)創作題材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相較于西方而言,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時間比較短,在創作題材、創作方式等方面與西方表現出明顯的差別。在我國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作品題材豐富多樣,與社會背景之間表現出較強關聯。我國社會背景存在明顯的時期差異,因此中國鋼琴作品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題材,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20世紀30至50年代中國鋼琴作品以抗戰題材為主。1919-1949年之間是我國動蕩時期,在此特殊時期,一些中國鋼琴作曲家創作了許多以抗戰題材為主題的作品,旨在通過音樂表達抵抗侵略、捍衛祖國的熱情和堅定,這類鋼琴作品既表達了對國家困境和人民斗爭的關注和支持,又反映了當時社會氛圍和民族精神。[3]此時期涌現出了冼星海、黃自、聶耳等著名作曲家,他們創作的鋼琴作品通常具有激情澎湃的音樂風格,極富感染力,成為當時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該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旋律激昂豪邁,充滿了戰斗的氣息,描繪了中國人民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爭。之后該歌曲被改編為《黃河鋼琴協奏曲》,一經演出就獲得巨大成功。再比如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軍民大生產》,其原名為《邊區十唱》。當時,陜甘寧邊區正面臨著國內外多重挑戰,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鼓勵軍隊和民眾共同參與生產建設。在此背景下《軍民大生產》誕生,其創作目的是通過歌曲來弘揚人們的愛國情懷、團結精神和奮斗意識,號召全體軍民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和生產事業,后來由王建中改編成為經典的變奏曲式的中國鋼琴作品,表達了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信念,鼓舞了人們的士氣和斗志。
第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作品民族色彩濃重,多取自民間素材。在1949-1966年期間,隨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文藝方針的提出,自由主義、現實主義、民族主義等各種不同的文藝流派和思潮誕生及發展,文化界人士被鼓勵表達各自的觀點和創作獨立的藝術作品。在此時期,文藝行業呈現出自由開放、欣欣向榮的發展姿態,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比如,丁善德創作出了《第一號新疆舞曲》《快樂的節日》《第二號新疆舞曲》;汪立三創作出了《蘭花花》;儲望華改編《翻身的日子》并創作出了《解放區的天》。此時期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間,民族色彩濃重,并且融合了傳統中國音樂元素和西方鋼琴技巧,展現了中國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文化特色。
第三,1966-1976年,中國的藝術創作受到限制,鋼琴作品也不例外。但是在此特殊時期,中國音樂藝術事業并未完全停滯,我國主調鋼琴音樂由創作轉變為改編,所以也被很多人稱為鋼琴作品的“改編曲時期”。此時期創作出了很多具有革命色彩的優秀作品,比如杜鳴心改編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組曲》、儲望華的《二泉映月》等,這些改編曲更多表現出革命主題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且通過鋼琴表達和傳遞中國傳統音樂的詩意和情趣。
第四,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鋼琴作品題材日趨多樣性發展。為推動中國文藝事業發展,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二為”文藝政策,一要為人民服務,二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文藝作品與人民、與時代密切聯系,要求文藝工作者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同時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隨著文化環境好轉及國民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鋼琴音樂作品呈現出多元、多軌、多向發展的特點,題材豐富,注重融合傳統文化元素。作曲家們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比如儲望華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陸華柏的《東蘭銅鼓舞》等。有的鋼琴作品以民族為主題,在創作中注重民族文化和傳統音樂元素,融入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色,以展現獨特的民族風格;也有的鋼琴作品反映了社會變革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城市化、工業化、環境污染等,通過音樂表達作者對社會狀況的思考和關注。整體來講,此時期的鋼琴作品展示了中國鋼琴作曲家在改革開放時期追求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風格,同時反映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社會變革和個人情感的關注。[4]
(二)地域特色顯著
中國疆域廣闊,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地貌地質、氣候條件,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集聚區,形成了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及價值理念,這對音樂等藝術事業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區域色彩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式,讓中國鋼琴作品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筆者分別從陜北、廣東、新疆等地域視角出發,論述鋼琴音樂的創作風格特點。
一是陜北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受到陜西地方音樂文化的影響,陜北鋼琴音樂作品通常融合了陜北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和古典音樂元素,形成具有黃土高坡風情的特色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深情厚誼、激情洋溢,旋律優美、豐富多變,結構獨特而富有張力。經典代表作有《蘭花花》《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此類作品主要表達對大自然、家鄉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深情關懷和熱愛。
二是廣東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開放的市場環境、蓬勃的經濟推動了廣東音樂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讓廣東鋼琴音樂作品在創作方面呈現出風格多樣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古典與現代結合、融入民間元素、節奏輕快明亮、音色變化豐富等,展現出獨具魅力的藝術表達。代表作品包括《平湖秋月》《雙飛蝴蝶變奏曲》等,被人們視為粵調鋼琴曲的精華。其中,《平湖秋月》以溫柔、柔和的旋律為特色,表達了秋天湖泊上的寧靜與美麗,營造出溫和恬靜的氛圍。該作品注重利用鋼琴的音色變化來傳達情感,運用了輕柔的連奏、輕按等技巧,創造出豐富而細膩的音色層次。《雙飛蝴蝶變奏曲》以輕快、歡快的節奏為主旋律,給人活潑愉悅的感覺,對技巧要求較高,采用了快速的音階、琶音、跳音等手指技巧以及復雜的和弦,讓整個曲目充滿活力和動感。[5]
三是新疆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新疆鋼琴音樂作品往往融合了傳統維吾爾音樂、西方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等多種元素,形成了熱烈的創作風格。其代表作主要包括《春舞》《第一新疆舞曲》等。其中,《春舞》的節奏非常活潑歡快,作曲家通過充滿跳躍感的旋律及明快的節奏變化展現了春天的生機和活力。該作品要求演奏者具備快速靈活的指法技巧,比如快速的音階、琶音和跳音等技巧,以此將曲目演繹得充滿活力。《第一新疆舞曲》融合了維吾爾音樂的特色元素,如維吾爾傳統舞曲旋律、切分節奏,具有濃郁的新疆風情和獨特的文化氛圍。
四是內蒙古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受蒙古族文化和草原生活方式的影響,內蒙古鋼琴音樂常常表現出勇敢、豪邁和堅毅的特點,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往往富有力量感和激情。一些作曲家會以馬鈴的輕快聲響或者呼麥的特殊喉音為創作靈感,將其轉化為鋼琴技巧和音色效果,增添了作品的獨特性和地域特色。其經典代表作品包括《牧民歌唱毛主席》《草原上的故事》等。其中,《草原上的故事》的旋律優美動人,曲子以馬頭琴和口弦琴等蒙古族傳統樂器為主要音樂表達方式,在演奏技巧上融合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旋律部分展示了快速的指法和活潑的節奏,表現出生命的活力和歡樂,而靜態部分則以簡約的音符和舒緩的節奏營造出平靜、沉思的氛圍,傳遞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風貌。
五是西南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我國西南地區盛產民歌,很多作品以愛情為主題,通過優美動人的旋律、大膽或含蓄的歌詞表達了對愛情的思念、渴望和癡迷,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對鋼琴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最大的影響是當地創作的鋼琴作品多改編自當地民歌、山歌,比如《巴蜀之畫》鋼琴組曲、《蓉城春郊》等。它們在藝術風格上呈現出清新自然、淳厚質樸、音域寬闊的山野風味,作曲家通過優美的旋律、細膩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豐富的表達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人們感受到對家園、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與關懷,展現了中國西南地區的獨特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三)注重韻律和裝飾性
中國文化注重以意境和情感來表達思想和感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常被視為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通過曲調、節奏和音色等元素來傳達情感。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對音樂表現出獨特的審美追求,他們喜歡在音樂中追尋超脫塵俗的境界,用音樂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用韻律和裝飾性特點增強音樂的藝術性,豐富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作為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鋼琴技巧相結合的產物,中國鋼琴作品受傳統音樂的影響,表現出注重韻律和裝飾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韻律多樣性。中國鋼琴作品常常采用豐富多樣的韻律模式,通過不同的節奏形式和變化,創造出音樂中的動感和活力,比如在不同的樂章、樂段或音樂主題之間展示出清晰的對比和轉換,會讓作品更加富有變化和生動性。
二是善于運用裝飾音符。中國鋼琴作品經常使用顫音、滑音等技巧手法和各種裝飾音符來增加音樂的裝飾性和表現力,既能增強音樂的細膩表達,也能豐富音色,還能突出作曲家的獨創精神和演奏者的技巧水平。
三是和聲豐富。中國鋼琴作品注重和聲的處理,通過巧妙的和聲安排讓音樂更加豐滿和復雜。具體來講,作曲家常常在和聲中運用和弦變化、和聲進行和模式切換等手法,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和層次感。和聲的豐富性不僅讓音樂更具深度和內涵,還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表達空間和技巧展示的機會。
四是手指技巧的靈活運用。中國鋼琴作品要求演奏者具備靈活的手指技巧,確保快速的音階、琶音和裝飾音符等得到良好表達。只有掌握靈活的手指技巧,演奏者才能夠通過靈活的手指彈奏,準確地表達作品的細微變化,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為音樂作品增添動感和活力。
(四)民族民間音樂色彩濃重
中國鋼琴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精華,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并且強調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鋼琴作品的創作及演繹之中,以此表現出濃郁的民族色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鋼琴作品常常以中國歷史、神話故事、詩詞等為主題或靈感來源,通過音樂語言表達了深沉的情感、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對歷史人物的致敬以及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映,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之美。
其次,中國鋼琴作品常常運用中國傳統音階,如五聲音階、六聲音階等古老的民間旋律,這些音階和旋律具有獨特的音色和情感表達,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比如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鋼琴獨奏曲《采茶撲蝶》,該作品在調式方面以民族五聲為基礎,突出運用了羽、角、徵調式,并且和聲織體部分采用了低音加柱式和弦的形式,用切分節奏體現動感效果,通過琴鍵技巧和演奏手法創造出飛舞的蝴蝶、輕盈的采茶動作等,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6]
最后,一些中國鋼琴作品通過技巧和演奏手法模仿民間樂器(古琴、簫、二胡等)的音色效果,不僅能夠喚起聽眾對中國文化的共鳴,還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和獨特性。比如《翻身的日子》利用鋼琴高音區來模仿高胡音響效果,通過特定的指法和演奏技巧,在高音區的琴鍵上創作出高胡的獨特音色,描繪中國農民在新生活中奮發向前的場景,表達了希望和力量,體現出強烈的陜北民歌風格。
三、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鋼琴作品既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性,又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的技巧和表現手法,并且在國內外的演奏和欣賞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贊賞,為世界音樂舞臺增添了獨特的風采。在未來發展中,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家及演奏者要繼續探索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音樂元素的新路徑,創造出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音樂語言。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若琳.從民族化視角探究“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藝術特征[J].黃河之聲,2022(22):60-62.
[2] 劉一帆.民族文化內涵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藝術詮釋[J].藝術家,2023(1):74-76.
[3] 胡皓.論中國鋼琴作品《我的祖國》的藝術風格[J].當代音樂,2022(8):129-131.
[4] 陸驚吶.藝術美與世情美:中國鋼琴作品的雙重審美領域[J].四川戲劇,2020(4):106-108.
[5] 趙詩夢.探析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文化的傳承:以鋼琴組曲《滇南山謠三首》為例[J].藝術評鑒,2022(21):77-80.
[6] 王萃.意婉情深 境界開闊:鋼琴曲《新疆隨想曲》的音樂特點與演奏表現[J].藝術研究,2022(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