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窮竹 劉焰
摘 要:四川白酒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充實自身,形成了獨特的川酒文化。川酒文化不僅包含飲酒習俗、酒器文化,而且還有釀造技術、工匠精神等。酒與詩有著深厚的淵源,自古以來就有眾多贊嘆白酒的詩詞,也有大量詩人借酒抒情。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酒與詩之間的聯系,為川酒文化的傳播提供新思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出現了不少與酒相關的意象,本文將其與川酒文化相聯系,以此為基礎,帶領當地青少年深入挖掘身邊的酒文化知識,增加青少年對家鄉文化的了解,一方面推動川酒文化傳播,另一方面增強青少年對家鄉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古詩詞;川酒文化;傳播;文化自信
白酒在歷史長河中,與文學、繪畫藝術、民風民俗、社會心理等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聯系,尤其酒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川酒文化的傳承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霜,四川釀酒業在歷史中不斷汲取經驗,一步步壯大。四川的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包含大量的釀酒器和飲酒器。由此可見,蜀地釀酒歷史悠久。《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在秦巴刻石為盟時說“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1]。證明當時的清酒具有一定名氣且品質好,才可作為這樣的盟約之物。戰國時李冰主持興修水利,農業獲得飛速發展,在糧食充裕的條件下,釀酒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到了隋、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酒業在大環境的支持下,發展態勢一片大好。唐代張籍曾有“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證明當時的酒肆、酒家數量之多;杜甫也道“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終思一酩酊,凈掃雁池頭”(《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詩人筆下的文字,讓人感受古代白酒品質之好。當時也出現了大量不同品牌的酒,比如成都“燒春”、漢州“鵝黃”、郫縣“郫筒”、射洪“春酒”等。其中“鵝黃”與“郫筒”在唐德宗以前還作為貢酒獻給朝廷。元、明、清時期,酒業實現了更大的發展。尤其清代,四川的釀酒工藝更為成熟。在全國第四屆名酒評選中,十三大名酒四川就占據了五席。在第五屆的評選中增加了沱牌。因此,在四川形成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全興大曲、郎酒、沱牌為代表的“六朵金花”。
川酒的發展歷經千年,在不同時期積淀了多樣的文化,不斷豐富川酒的文化內涵。但是,如今關于川酒的研究多集中在挖掘白酒品牌、提高白酒質量等方面。關于川酒文化的傳播,大多數研究者將廣告媒介、品牌塑造等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忽視了白酒釀造本地的文化內涵,缺乏對白酒釀造文化價值的挖掘,忽視了增強當地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傳播基礎:聯系與意義
(一)川酒文化與古詩詞的聯系
酒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文學作品中的酒也見證了許多詩詞大家的一生。川酒在其發展歷史中得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李白、蘇東坡等著名詩人都頗愛川酒,寫下許多詩詞贊美川酒。杜甫到戎州(今宜賓)寫下了“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李商隱到成都寫下了“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黃庭堅在戎州也寫下了“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在詩人筆下,川酒的文化韻味更添幾分。
川酒的發展不僅是工業上的進步,更是文化與精神的傳承。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借以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與好友相聚可借酒表達內心的歡愉;送友人離別借酒抒發離別的不舍;他鄉思故人更是借酒消愁。因此,酒在文人墨客筆下有著不同的象征,在古詩詞中也就出現了酒這一意象。
創作者在詩詞中借意象來傳達情感。在古詩詞中酒這一意象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借酒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憤慨;借酒抒發離愁別緒、異地相思之愁苦;借酒抒發時光易逝、人生無常之感慨;借酒抒發憂國憂民、保家衛國之情懷。酒這一看似簡單的物品,卻在古詩詞中有著不一樣的深層含義。
川酒在其發展過程中會產生精神文化,而這一精神文化就可以運用于詩詞創作中,借物傳情。西晉張載《酒賦》吟道:“物無往而不變,獨居舊而彌新,經盛衰而無廢,歷百代而作珍。”
(二)古詩詞對推動川酒文化傳播的意義
1.有利于拓展川酒文化傳播的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2]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篇目所代表的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要提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內心深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現行的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篇目數量占據全部選文數量的10%,并且在每一冊教材最后增加了古詩詞誦讀部分,每冊4首古詩詞,共計20首。由此可見古詩詞在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性。酒這一意象是古詩詞學習中的經典意象,利用這一意象,可以激發學生了解酒文化的興趣。
四川地區的酒業發展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背后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可以深刻感染學生。教師在講解古詩詞中酒這一意象時,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酒這一意象為什么會在古詩詞中有這樣的象征意義,讓學生去探索當地酒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探究酒文化的奧秘。
2.有利于深入挖掘川酒文化的精神特質
在新媒體時代,如果只關注對川酒文化自身的挖掘及現代新媒體時代傳播的策略研究,忽略對文化傳播的受眾在川酒文化傳播過程中認知、接受、認同的心理過程的研究,將會導致川酒文化簡單、膚淺地浮現在文化受眾的面前,很難被文化受眾所接受、認同。川酒的發展不可只關注釀酒技術本身,川酒的傳播也不能局限于新媒體技術。
川酒不僅僅是四川的品牌,更是四川諸多地市級城市的文化符號。瀘州是著名的“酒城”,一是因為其精湛的釀酒技藝,二是因為其有深厚的釀酒文化傳承。這一文化對當地青少年的教育也具有重大意義。
青少年作為當地發展的主力后備軍,應當對當地的品牌文化有所了解,能夠做到以當地酒文化為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青少年要對當地文化充分自信,增強文化自豪感,從而更加自信、有底氣地向世界傳播自身文化。川酒文化的傳播不能僅僅局限于川酒品牌文化,其背后的文化底蘊、釀酒精神等,都是擴大川酒文化傳播范圍的重要因素。
3.有利于增強當地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酒文化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中學生因為其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對酒文化的了解較少,可能只知道家鄉的白酒出名,但是沒有合適的機會去了解酒文化的內涵。川酒文化不僅僅是飲酒文化,還有釀酒藝術、工匠精神等,這些文化特質是青少年應該要了解的。因此,將語文中的古詩詞與川酒文化的傳播相聯系可以為學生了解這一文化增加新的途徑。古詩詞中本就使用了大量與酒有關的意象,并且這一意象在詩詞中蘊含了多種情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將古詩詞中的酒意象與身邊的酒文化相聯系,感受川酒文化背后的精神特質。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酒這一意象的認識,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川酒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二、傳播現狀:亮點與難點
瀘州作為“酒城”,其白酒文化的底蘊是極其深厚的。本研究在調查中共發放問卷430份,被調查人員所處地區包括城區和鄉鎮的學校,可以較為全面地掌握高中學生對瀘州酒文化的了解情況。
筆者通過整理調查問卷的反饋數據,發現了川酒文化傳播的亮點與難點。
從高中學生對川酒發展歷史的了解情況看,僅有25.25%的學生非常了解,62.54%的學生了解一些,12.21%的學生完全不了解。瀘州的酒文化是川酒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作為瀘州本地人,很多學生也不了解瀘州酒文化的歷史,僅僅知道瀘州是“酒城”。
調查發現,高中學生了解瀘州酒文化的途徑包括:電視廣告、親友介紹、網絡、書籍等,這些途徑所獲得的信息都比較零散,難以形成體系。
在高中生是否會愿意向他人介紹自己家鄉的酒文化這一問題中,有49.06%的同學選擇了一定會,還有49.06%的同學是視情況而定,但也有1.88%的同學直接選擇不會。學生不愿意宣傳自己家鄉酒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自己不了解這一文化,導致不知道該怎樣宣傳;二是對家鄉的酒文化沒有自豪感,認為不值得宣傳。
在川酒文化與語文課堂學習有無聯系的問題中,90.57%的學生都同意二者間有聯系。關于二者聯系的合理性(多選),79.25%的同學認為語文教材中有較多的古詩詞與酒有關;66.04%的同學認為將二者聯系進行教學,形式比較新穎,可以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注意力;64.15%的學生認為這樣更利于了解家鄉文化……但是,讓學生自行談論如何將語文課堂中的古詩詞學習與川酒文化相聯系時,他們卻不知如何說起。由此可見,學生是認同將川酒文化傳播同語文課堂相聯系的,但由于他們對川酒文化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語文教師正確引導。
基于以上分析發現,將古詩詞的教學與推動川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相聯系,一方面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找到文化資源與古詩詞之間的聯系,通過語文課堂將二者融合。
三、傳播策略:開發與拓展
(一)課堂學習曉酒意
在高中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提到酒這一意象的古詩詞包括如下內容。①《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②《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③《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④《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⑤《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⑥《擬行路難(其四)》——“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⑦《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⑧《登快閣》——“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3]對教材中出現的酒意象,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知曉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比如《短歌行》中“杜康”一詞,在漢代《說文解字》中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4]因為杜康善釀酒,所以在后代的詩詞中借杜康以代酒。詩人在此處借酒是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曹操于赤壁之戰敗后,年事已高時創作出了《短歌行》,借以表達他想要一統天下、廣聚人才的雄心壯志。但是招納賢才遠不如想象中容易,所以曹操心憂,怎樣才能消解這份憂愁呢?只有酒才可以慰藉。由此可見,酒在這里是可以消愁之物。酒本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物品,在古代詩詞大家的生活中,酒卻是他們借以抒發情感之物。他們將酒與情相聯系,不僅增添了飲酒的樂趣,更是讓酒多了一份情感內涵。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由詩詞中酒這一意象入手,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酒的深層含義。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微課等形式讓學生感受酒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此時的酒文化不僅僅是飲酒文化,更多的是飲酒背后的情感宣泄、釀酒的歷史淵源、釀酒者的匠人精神。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要選擇川酒文化中適合他們的內容,從詩詞中酒的意象入手,讓學生明確古詩詞中酒這一意象的不同含義。
四川是酒業發達的地方,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學生就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教師在教授相關的古詩詞前,可以先搜集關于川酒的資料,利用PPT、動畫等形式,將白酒的釀造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在提到詩詞中的酒意象后,就把釀酒文化以視頻的形式播放出來。在這樣的課堂實施下會取得別樣的效果。
(二)實踐研學知酒史
在當下的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該注重學生文化涵養的養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加開闊的見識。語文不僅包含了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還包括在各種文章體式中存在的高山大川之景。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走出課堂,去到廣闊的天地,從身邊發現更多的知識。
將本土文化作為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能讓課程更接地氣,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讓其在課堂學習的耳濡目染中融入血液,喚醒其內心潛在的文化素養。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提升其文化自信。[5]瀘州老窖作為瀘州的白酒品牌,在瀘州擁有深厚的歷史。瀘州的國窖大橋、瀘州老窖旅游區等,都是瀘州這座酒城的名片。在瀘州老窖旅游區內包括了1573國寶窖池群、獨特洞藏文化的天然儲酒洞純陽洞等,1573國寶窖池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都蘊含了古人的釀酒文化,學生可以從中感受白酒釀造的歷史,感受釀酒背后的匠人精神。教師也可以將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古詩詞中意象的教學與鑒賞相結合,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文化知識,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利用好本地的特色資源,激發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興趣,讓他們樂于發現、探索本地文化,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文化自豪感。學生也要正確、深刻地認識酒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的含義,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其與自己家鄉的酒文化相聯系,了解家鄉白酒的發展歷史,感受其中的文化,為以后傳播、發展川酒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下轉頁)
(上接頁)
(三)課后探索明酒品
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時間,學生還需利用課后的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在課堂上教師激發了學生對川酒文化的興趣,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也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課后探索的天地更為廣闊,白酒的釀造過程由最初原料的栽種與選擇,再到酒曲的制作,到發酵、蒸餾,最后到窖藏陳釀,每一步都蘊含著不同的知識。四川之所以成為釀酒重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里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為白酒原料高粱等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在原材料的種植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去一線的種植基地,體驗釀造白酒的第一步栽種農作物,真切地感受生產勞動的不易,讓學生對這一文化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
四、結 語
本研究從語文古詩詞入手挖掘川酒文化傳播的新路徑。青少年作為地方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傳播家鄉文化,進一步推動當地文化發展。川酒文化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者應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蘊,無論是釀酒歷史、酒器文化、詩酒文化還是地方的飲酒習俗等,都應該是推動川酒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推動川酒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依靠白酒本身的優良品質,還需要發現白酒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找到二者的關聯,為川酒文化的傳播開辟一條新路徑。
(四川輕化工大學、川酒發展研究中心)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川酒發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資助項目成果,課題“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對川酒文化的體驗與傳承研究——以瀘州地區為例”(項目編號:CJY22-07)。
參考文獻
[1] 常璩,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 溫儒敏.普通高中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雷麗珠.基于地方資源開發和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探索[J].基礎教育參考,2021(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