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薛新媛

一、案例背景
寶雞市陳倉區是周秦文化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孕育出的陳倉社火,在民間藝人世代傳承下,成為這一方水土的精神符號,2006年陳倉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陳倉區堅持守正創新,在保持傳統社火特色的基礎上,主動順應新時代鄉村振興潮流,著力推動陳倉社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倉社火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成為享譽全國、走向海外的文化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創新性發展,陳倉社火“火出圈”
傳統的陳倉社火以民間神話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表現一個故事,表演者以固定的造型完成整個游行過程,屬于典型的造型藝術、靜默藝術。為適應舞臺表演的需求,提升社火文化的持久吸引力,陳倉區以區劇團為基礎成立寶雞民間社火藝術團,聘請專家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對社火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不斷進行改造提升,吸收融合高蹺社火、秧歌、鑼鼓等表演藝術的精華,從服裝設計、舞姿隊形編排、音樂伴奏等進行多方面打磨,打造出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品牌項目《天地社火》。《天地社火》一經推出便驚艷四方,引起強烈反響。除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參加暖場演出給中外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外,《天地社火》還分別于2015年、2018年在咸陽國際機場參加歡迎印度總理莫迪、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相關外事活動,并出訪德國柏林、泰國曼谷、澳大利亞悉尼、英國愛丁堡、俄羅斯莫斯科等30多個國外城市。
(二)堅持創造性轉化,文創研發上規模
寶雞市陳倉區把社火臉譜繪制技藝作為特色傳統文化產業重點培育項目,強化政府激勵機制,支持鼓勵社火臉譜繪制藝人和文化企業投身社火文創產品的研發,走企業化、規模化發展道路。以秦之雅藝術品公司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與大專藝術院校深度合作,推動社火臉譜繪制技藝提升和跨界融合,把社火臉譜的內涵外延為多層次、多梯度的衍生產品。企業與院校合作設計研發的十二生肖創意手繪系列水杯、鈦生活創意產品、西府特色手工刺繡產品等具有社火臉譜元素的系列文化衍生品,以其精美獨特的非遺藝術魅力和便攜實用的商品特性走進大眾生活。相關部門積極組織社火臉譜繪制藝人參加中、省、市舉辦的各種文化旅游展覽、展銷、比賽活動。薛亞兵研發的社火臉譜系列文創產品先后榮獲優秀傳承人展演獎、山花獎、工藝美術獎、中國旅游商品金獎、品牌獎、“中國十強旅游商品”稱號。張星創作的《龍飛鳳舞,盛世中華》入圍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產業化的發展為老藝人們吸收學徒傳承非遺技藝奠定了基礎,一大批對社火臉譜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人加入非遺文創產品制作研發的行列。2021年,中央電視臺17套《田間示范秀》欄目專題播出《馬勺臉譜復活記》,為陳倉臉譜文化產業點贊。2023年5月,社火臉譜亮相中國-中亞峰會。
(三)堅持示范帶動,社火傳習強后勁
陳倉區將社火列入“10年民俗文化保護項目”,編制了《陳倉民間社火十年保護計劃》,并將陳倉民間社火、社火臉譜繪制技藝兩大項目的保護傳承開發列入陳倉區“十四五”發展規劃,制定了一系列社火保護、傳承、展演、對外交流等制度和運行機制。區政府持續加大社火保護資金投入,陳倉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寶雞民間社火博物館、陳倉社火臉譜博物館、寶雞民間社火展覽館、李繼友社火藝術博物館、赤沙血社火文化館六座各具特色的民間社火展覽館(傳習所)以及陳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等先后建成,為公眾線上線下免費參觀、交流搭建了平臺。寶雞民間社火博物館以區政府無償提供場地的方式支持秦之雅藝術品公司建設而成,館舍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內設社火服裝道具展示區、非遺衍生產品展示區、實際體驗活動區等五大展區。寶雞民間社火博物館通過長期與大中專院校、少年宮等開展合作,為社火傳承培養了大批后繼人才。目前,全區鄉村社火傳習所遍地開花,東關街辦洪原村、天王鎮曹家溝村等村都建有社火化妝室和戶外社火游演活動廣場,總面積超6萬平方米。
(四)堅持活態傳承,群眾游演廣參與
作為春節期間特定的一種祈福活動,社火是特定時間和特定表演形式相結合的產物。陳倉區堅持鄉土文化活態傳承思路,每年春節期間固定舉辦社火游演活動,并對優秀表演隊伍進行表彰獎勵。近三年,寶雞民間社火藝術團開展各類活動180場次(含線上),服務群眾130萬人次。2023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在組織區級大規模社火游演的同時,號召各鎮、村組織本地社火游演活動,形成上下聯動、覆蓋全區的社火表演氛圍。在十五天的時間里,全區舉行大小規模的社火游演35場,參演群眾超過6000人,成為全市影響力最大、群眾參與熱情最高、覆蓋面最廣的群眾文化活動。
(五)堅持融合發展,非遺旅游創品牌
陳倉區以寶雞民間社火博物館、社火臉譜繪制技藝傳習所等涉及四個鎮(街辦)的五所非遺場館為重點,串聯西山酒歌、姜馬察回音樂、陳倉泥塑等一批陳倉區非遺項目傳習所,打造陳倉民間非遺研學實踐體驗精品路線。陳倉區進一步依托縣功鎮翟家坡村近200年的社火發展歷史,按照“社火藝術體驗區、生態園林宜居區、關中老村休閑區和文明家園涵養區”的目標,投資350萬元建成寶雞民間社火展覽館和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社火文化廣場,周邊配套建設荷花池、果蔬采摘園等田園景觀項目,形成沿金陵河岸鋪展開的景觀帶,以吸引省內外游客前來觀光,體驗畫臉譜、賞花、摘果的悠閑時光,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以上,帶動農家樂年增收50萬元。
三、取得成效
(一)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
陳倉區通過培育“天地社火”民間社火藝術團,命名社火傳習所、保護基地村等形式,進一步壯大民間文化傳承人隊伍。三年來,全區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200場次,服務群眾15萬人次。全區60%以上的村莊建立了社火表演隊伍,表演隊伍不僅在本地演出,還受邀到周邊省市演出,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陳倉社火的品牌影響力。2021年,陳倉區被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產業鏈條持續延伸
陳倉區以社火臉譜為龍頭帶動陳倉泥塑、剪紙、布藝、皮影等非遺文創工藝品產業化快速發展。全區已開發100余種文創旅游工藝品及衍生產品,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實現了文化產業新突破。
(三)社會效益更加凸顯
以社火為核心的陳倉非遺研學旅游每年接待數以萬計的省內外學生團體參觀、學習、體驗。寶雞民間社火博物館自2019年建成開館以來,共接待了專家學者、學生、游客5萬余人,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經驗啟示
(一)特色文化是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陳倉區以社火為依托,充分發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感召力,通過組織群眾扮社火、演社火、看社火,為鄉民提供情感交流和互動的平臺,重新樹立了鄉土文化自信,用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重聚鄉村的人氣。
(二)推動非遺傳承是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內容
陳倉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作為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社火做大總量、做優質量、做火存量上下功夫、求突破,采取強化政府激勵機制、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擴展非遺傳承載體等措施,形成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規模化成長的文化產業新格局,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三)“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陳倉區緊抓社火這一鄉土文化,積極探索發展鄉土文化體驗游新模式,將社火的非遺場景與農家體驗、田園觀光的旅游場景和諧統一,抓住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契合點,避免了鄉村旅游同質化發展的弊端,放大了產業融合的溢出效應,樹立了陳倉文化特色旅游的品牌,為鄉村振興插上了文化和旅游的“雙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