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瑜虹 張宇航

一、案例背景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飽含著華夏兒女最根深蒂固的思鄉情懷。每逢節日,外出的游子千里歸家,家中的老人放下手中的活,這些農村特有的生活習慣,既是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豐富鄉村文化供給創造了條件。為認真貫徹落實“常態化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機制”的要求,利用傳統節日、民間節慶等時機開展文化活動,弘揚鄉村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陳倉區緊緊依托傳統節日和小長假,發動全區各部門積極策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豐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傳承優秀鄉土鄉村文化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主要做法
陳倉區把節日文化活動納入年度工作計劃,針對春節、元宵、清明等七大傳統節日,明確活動主題,各級各部門依據工作計劃協調推進,并將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考核指標,有力地推動了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
(一)上下聯動,激發鄉土文化新活力
2022年,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陳倉區恢復了暫停七年的春節社火游演。2023年進一步擴大社火游演活動規模,由上年的游演一天、一支社火隊參演擴大為正月十四、十五游演兩天,由4支社火隊伍參演,裝扮社火120多車,社火故事百余轉,參演人數6000余人,是2022年游演規模的兩倍多,兩天游演活動吸引了37萬余市民游客現場觀看。春節期間,赤沙鎮的血社火、新街鎮的步社火、拓石鎮的黑社火、縣功鎮的車社火等各類社火游演、非遺表演在城區、鄉村、景區景點相繼上演;各村的文化廣場上鑼鼓、腰鼓、秧歌、秦腔、西山酒歌、姜馬察回道情等,演出不間斷,村民將過節的喜悅之情投注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在鄉土文化中品味“年味”,盡情釋放內心的快樂。清明節期間,陳倉區組織全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虢鎮小學全體師生近4000人,共同開展“慎終追遠·致敬經典”詩歌誦讀活動,講述英雄故事,學習英雄精神。全區各中小學也紛紛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通過參觀紅色紀念館、祭拜烈士墓碑、組織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班會等活動,帶動學生了解清明文化的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以賽促建,推動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
陳倉區通過舉辦迎新春鑼鼓大賽和秧歌舞大賽的形式,檢驗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成果,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迎新春鑼鼓大賽吸引了9支鑼鼓隊同臺競技,前鋒村水柏刁鼓隊表演的省級非遺項目西山叼鼓氣勢磅礴,南陽村鑼鼓隊剛猛高昂,有禮村鑼鼓隊鏗鏘激昂……“舞動秧歌·歡樂兔年”秧歌舞大賽共有12支秧歌隊參賽,鏗鏘的鼓點、獨特的舞姿跳出了陳倉人的精氣神。節日期間,民間自樂班大賽、秦腔大賽、廣場舞比賽、群眾歌手大賽等幾大賽事成為陳倉區固定的文化賽事活動,為廣大群眾搭建了展示自我和文化交流的舞臺,吸引了全區14個鎮(街辦)的群眾廣泛參與。2022年廣場舞大賽全區共有12支隊伍、300余名愛好者參加,展現了人民群眾健康活潑的精神風貌。
(三)整合資源,提高文化惠民服務供給能力
陳倉區改變政府一管到底、大包大攬的傳統形式,發揮企業的財力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在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惠民產品的同時,為企業展示自身文化搭建了平臺。2023年元宵節,由四家民營企業共同承辦的元宵節焰火晚會引得萬眾屯街塞巷,30分鐘的焰火表演為群眾帶來美妙的視覺盛宴,群眾的掌聲、歡呼聲劃破夜空。從正月初一至十六,由大水川旅游開發公司承辦的“游九龍盛景·品民俗文化”新春民俗文化藝術節盛大上演,各村紛紛帶著拿手“好戲”“絕活”參加展演,各類精彩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來自各地的游客與陳倉群眾一起感受熱鬧的“陳倉年”。在端午等傳統節日里,各鎮(街辦)改變以往單一的送關懷模式,動員各村組織飽含鄉情的文化活動,努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赤沙鎮黨委在端午節期間統籌安排各村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與留守老人和孩子們共同歡度端午佳節,村委會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并組織老人參與象棋、撲克比賽等文化休閑活動,還將戲曲演出等文化活動送到田間地頭,既讓廣大群眾感受濃濃的鄉情,又進一步拉近了干群關系。
三、取得成效
通過大節日巧策劃、小節日大聚會,陳倉區不僅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重塑了鄉村文化生態,融洽了黨群關系、鄰里關系,還打造了特色文化名片,有力地提升了陳倉區的綜合吸引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一)重塑地相近、人相親、心相通、情相牽的鄉村傳統民風
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高度重視和統籌部署,激發了基層組織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過去的端午節送粽子變成聚在一起包粽子;從過去的重陽節上門慰問到和老人們聚餐娛樂話家常;從過去春節一場晚會一場游行到現在全區聯動進入“超長歡樂模式”,陳倉區用豐富的文化活動供給重塑節日文化生態,弘揚文明和諧民風,為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為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守住了傳承的沃土
以傳統文化展演為主要形式的春節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了廣闊的表演舞臺,西山叼鼓、西山酒歌、姜馬察回道情等陳倉特色地域文化活動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現,鄉愁得到傳承。2023年春節期間,陳倉區城鄉舉辦線下活動189場次,參與人數達43.8萬人次,14個基層文化站舉辦活動高達108場次,群眾文化在節日里盛開出鮮艷的花朵。
(三)提高了地方文化知名度
豐富的地方特色節日文化活動,成為網紅直播的熱點,也吸引了省內外游客的關注和參與。2023年春節期間,陳倉區國家級非遺項目陳倉民間社火的衍生節目《天地社火》亮相央視。農歷正月十五,由西秦新聲劇團表演的陳倉社火再登央視4套《中國新聞》欄目,提升了陳倉區地方形象和文化知名度。據統計,2023年春節,陳倉區共接待游客12.5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600萬元,實現了疫情后旅游市場快速復蘇的目標。
四、經驗啟示
陳倉區依托傳統節日和小長假,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順應了農村的勞動和生活習慣,破解了新時期農村留守人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難題。
(一)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和農民生活習慣,是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的前提
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陳倉區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緊抓鄉土文化這一核心要素,緊密結合鄉村生活習慣,組織多種多樣的節日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起鄉民共情,讓最樸素的鄉村文化生態得以重塑,把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落到了實處。
(二)發揮地方特色文化優勢,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前提
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部署中特別提出“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陳倉區改變了政府單方面“送”文化的服務模式,通過組織比賽、展演等活動為群眾搭建文化參與、文化展示的平臺,讓群眾變“看戲”為“演戲”,發揮特長展示自我,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和鄉土藝術有了持續傳承和永續發展的土壤。
(三)調動多元力量主動參與,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保障
涵養健康文明的鄉村新風尚,除了發揮好職能部門的示范帶動作用以外,也要利用好相關政策和行政杠桿,調動和引導各級部門、團體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這對整合資源、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努力構建共建共榮共享發展格局以及共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