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俊達
2024年1月11日,河南歌舞演藝集團再次推出一部聚焦人生百態、反映中原人文風采的曲藝特色方言劇《老家》,這也是“三老”(《老湯》《老街》《老家》)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老家》主創陣容強大、名家云集,由原總政話劇團團長王宏擔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宮曉東執導,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曲協主席范軍領銜主演。與前兩部戲不同的是,該劇與現實生活更加貼近,記錄了鄭州城鄉接合部某大院內百姓的日常生活與苦樂哀愁,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方言劇。它讓世人看到河南人民刻在骨子里的溫潤和善良,展現了河南人的個性與中國人的風骨,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中,人間情誼的表達不再是通過干癟的說教或是用心編寫的精彩,而是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坎坷、波折與真情。
《老家》正是這樣一部優秀的方言劇,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下,該劇將家與情的時代命題細化于個體的人生軌跡中,塑造了一批形象鮮明的人物,其中有大院房東、求醫的夫妻、求職的碩士、扒手、退休的保安等。他們都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人物關系所涉及的情節也是最為常態化的百姓情感、家長里短式的鄰里糾結、復雜幽微的父子情誼、酸甜苦辣的愛情故事等,但在非常時刻,鄰里之間卻能相濡以沫、共享心事,觀眾從這相似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中獲得了強烈的真實感,從而達到心靈的深度共鳴。這些多樣的人物故事都集中服務于老家情誼的主題表達,人物間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再現了大院生活的“煙火氣”,交織成錯綜復雜的敘事網絡,增強了該劇的表達張力。

另外,該劇也通過匠心獨運的舞臺、道具、服裝設計,來展現現實生活的物質樣態,這正是人們形成情感依戀的基礎性中介,正如人文地理學家雷德孚所認為,“人與家園之間的連接,以及人對家園的委身都會被人們的物質態度所掩飾”。《老家》設置了一個小院和三棟小樓作為重要的舞臺布景物,這個小院是范二爺繼承的遺產,小院中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房、一床一桌,都是范二爺對家的歸屬感物質呈現。同時,小院又是租客們共同的家園,它是房東與租客情感關系的外顯空間,是聯結個體與家庭、個體與社會重要的情感紐帶,演員們在此不著痕跡地表現出人物之間的情感依靠,深度闡釋了“何以為家”與“家為何物”的意涵。
好的文藝作品既要能用精彩的敘事手法講好中國故事,又要能以小見大地書寫出文化的底蘊與特質。
《老家》的成功在于創作組用感人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中國故事,刻畫出了具有河南特色的人物,抒發了中國人的情感。劇作采用了正敘和場景閃回的手法,將現實時空和歷史時空交織在一起,逐漸揭開謎團,逐步邁向高潮,走向劇作沖突的頂峰。這種不同時空交織敘述的方式近年來成為話劇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這能夠激發觀眾的審美關注,營造出獨特的戲劇氛圍,同時也能豐富戲劇事件的思想內涵。
在雙線敘事的引導下,現實與回憶相互映襯,矛盾與懸念相互交錯,每一個角色的動作和語言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時空韻致。這樣的敘述手法使得觀眾仿佛能夠感受到每一個場景背后浮動著無數個相互交織的投影,每個角色的行為在這種敘事中獲得了深層次的意味,使得觀眾需要仔細咀嚼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轉折,以探索故事更為深刻的層次。比如劇中對錢來喜的人物塑造,他的出現揭開了范二爺心中的傷疤,讓二爺開啟了對走失孫子的追憶。隨著劇情的發展,來喜在范二爺和鄰居的幫助下,從一個惹人厭惡的小偷逐漸變成了一位知恩圖報的少年。雖然劇中對來喜的真正身世沒有交待,但他已經通過行動獲得了范二爺和奶奶的認可。在奶奶的葬禮上,范二爺過去的記憶與當前的事件沖突交織在一起,而來喜“摔盆”的那一聲巨響,仿佛驚雷,引領著故事走向了高潮。
在劇作的最后,導演和編劇并不滿足于向觀眾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呈現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而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向觀眾展示更深刻的文化思考。比如在結尾小院被拆遷之后,發現了“百姓廟”的遺址,劇作者以此把小院子中發生的故事升華到了對每個中國人自身命運的觀照中,這樣的情節設計,以姓氏作為媒介,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觀眾進入到一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考中,增強了劇中的文化哲思。
守正創新是每一部文藝作品應堅持的態度。在藝術呈現上,方言劇《老家》既堅持現實主義傳統,又大膽創新,在創排演出的過程中,巧妙融合了河南的曲藝元素和方言文化。
《老家》將河南墜子作為貫穿全劇的主導元素。“人生春暖到秋涼,恁聽我唱段勸世方”,墜子琴本身的厚重感使得全劇彌漫著蒼涼、清俊的色彩,這是一種來自中原大地、蘊藏在太行山中的底蘊和氣質,每一次墜子聲的響起,在劇中都起到了情節轉折和情緒升華的作用,它悠揚的琴聲、多樣的表演以及富有意味的唱詞都為方言劇增添了別樣的審美享受。同時,墜子說的是“河南話”,唱的是“中州韻”,散發著濃郁的中原地域文化韻味,可以為方言劇賦予生動的節奏感和獨特的審美力,為觀眾提供更加真實的地方體驗。這種地方曲藝元素的融入不僅能夠豐富作品的文化內涵,也有望引發觀眾對河南文化的關注和認知,為人們呈現出了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藝術盛宴。
此外,方言劇《老家》延續了“三老”系列用河南方言的演繹方式,使整個劇作充溢著濃厚的地域魅力和藝術感染力。河南地道的方言文化賦予該劇生動、簡潔、質樸的特色,同時劇中也融入日常用語,使劇目充滿了鄭州本土的生活氣息。方言在該劇中對人物的塑造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展現了鄰里之間的赤誠與質樸,呈現了河南人的實在和直接,更使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范二爺作為河南“大爺”所具備的溫柔之情與擔當之義。值得關注的是,這部作品集結了河南曲藝老中青三代演員,導演也大膽地選用了大量年輕演員,注入了新鮮的青春元素,使得方言這一“小圈層”的審美風格在舞臺藝術中獲得了年輕態傳播。
曲藝與方言的巧妙結合為現代感的話劇形式注入了古典的審美韻致,這既是對方言傳統的尊重,也是對古老曲藝的傳承。這樣的文化表達方式,讓更多年輕觀眾拓展了對河南墜子、河南曲藝的認知,體現了對文化自信的深刻追求,展示了用地方語言講述世界故事的雄心。
曹禺曾說,“一個劇作家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才好。一個寫作的人,對人,對人類,對社會,對世界,對種種大問題,要有一個看法”。經由方言之美,厚重的文化底蘊滋養下而誕生的方言劇《老家》,溫情而感人,磅礴又雄渾。它既講好了一個河南故事,也回答了一個時代問題,其獨特的、溫情的色調和人文價值取向,帶有非常鮮明的中國調性、中國情感,用真心實意譜寫了一曲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大河之歌。
(作者: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