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帶狀皰疹,主要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受惡性腫瘤和免疫力下降,以及創傷和勞累等因素影響,可導致疾病反復發作。患者若不盡早接受有效治療,不僅在疼痛和乏力等癥狀影響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還會發展為神經損傷,影響生命安全。西醫針對帶狀皰疹,以營養神經和抵抗病毒等治療為主,雖可改善癥狀,但在長期療效和治療安全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有研究表示,帶狀皰疹患者經西藥治療下,容易引發并發癥,導致病情反復發作[1,2]。中醫近年來在治療帶狀皰疹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無論是針灸、拔罐等外治療法還是藥方內服療法,均利于減輕疼痛,提高臨床療效,且治療安全性較為可觀[3]。針刺可基于濕熱內蘊、感受邪毒原理,發揮疏通經絡、瀉火和清熱利濕等作用,來實現舒緩疼痛、改善病情等治療目的[4,5]。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和明確針刺療法對帶狀皰疹患者疼痛改善和臨床療效方面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開封市中醫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100例帶狀皰疹患者,以抽簽法按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研究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7.50±10.14)歲;病程1~3個月,平均病程(2.11±0.21)個月;發病部位:頭面19例,軀干18例,四肢1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7~67歲,平均年齡(57.51±10.12)歲;病程1~3個月,平均病程(2.01±0.31)個月;發病部位:頭面20例,軀干15例,四肢1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與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均為自愿加入。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會的審核與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晰,小學文化水平及以上,配合治療者;②依據《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6]診斷,水皰大小如綠豆,合并局部瘙癢或刺痛,伴有痛覺過敏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神經障礙者;②心血管系統原發疾病者;③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其他皮膚疾病者。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鹽酸伐昔洛韋分散片聯合甲鈷胺膠囊治療,治療期間提供生活指導,幫助調節飲食和情緒,告知皮膚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鹽酸伐昔洛韋分散片[湖北華龍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90101,0.3 g(以伐昔洛韋計)]口服,0.3 g/次,2次/d,空腹服用。甲鈷胺膠囊(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20052226,0.5 mg)口服,0.5 mg/次,3次/d,連續服用4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針刺療法。選擇大腸俞、腎俞、夾脊及水溝等,同時根據患者疼痛部位,包括頭面部、軀干和四肢,確定針刺部位,采用0.25 mm×40 mm的毫針(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予以針刺。其中,大腸俞和腎俞以直刺法行1寸處理,夾脊行0.5寸處理,行間則以斜刺手法0.5寸,水溝斜刺0.3寸,各穴位刺入后留針20 min,針灸頻率每日1次。針對疼痛點,可采取梅花針扣刺進行放血治療,每次時長控制為5 min,每周4~5次,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①炎性因子:治療前后,采集空腹靜脈血液4 ml,以3000 r/min離心處理后,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 AU5400),酶聯免疫吸附法(賽默飛科技)并按照試劑盒操作要求檢測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②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評分: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7]評估睡眠質量,總分0~21分,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生活質量評分以健康調查量表[8]測定,選擇總體健康維度,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③疼痛評分:運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測定治療療程結束后的疼痛改善程度,0~10分,指導患者標注,得分越高,提示疼痛感受越強烈。④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制定療效評估標準。痊愈:治療后無皰疹,癥狀消失,無疼痛,皮膚狀態恢復≥90%;顯效:皮膚狀態恢復71%~90%,視覺模擬疼痛評分<3分,癥狀緩解;有效:皮膚狀態恢復30%~70%,視覺模擬疼痛評分<3分,癥狀減輕;無效:皮膚狀態恢復<30%,疼痛和癥狀無明顯改善,且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⑤治療安全性: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并統計總發生率。

2.1 2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對比 (分,
2.3 2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研究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 (分,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5 2組患者治療安全性對比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安全性對比 (例,%)
帶狀皰疹,作為常見的感染性皮膚疾病之一,好發于中老年低免疫力群體,該病致病因素多樣,發病機制和癥狀較為復雜,對患者身心健康程度危害較大。西藥治療該病較為常見,但總體治療效果不佳,受并發癥及藥物不良反應影響,在提供治療效果的同時存在著加重身心負擔等問題。向帶狀皰疹患者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臨床長期致力探究的問題。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已有較長的歷史。在中醫學上,帶狀皰疹可歸屬于中“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范疇。該病往往被認為與情志失調造成的肝郁氣滯、飲食不節引起的脾失健運、外感毒邪有關,在郁久化火和火毒蘊結影響下發病[10]。此外,該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經痛,患者在年齡增長因素干擾下可加重疼痛,以“不通則痛”為主要表現,由經脈閉阻和氣機不暢致使的濕熱毒邪難以正常外泄有關。針對該病,中醫以辨證論治為主,運用清熱、化濕除燥和活血通絡等治法來緩解疼痛和康復疾病[11,12]。
本研究向帶狀皰疹患者提供針刺療法,主要是針刺可關聯患者全身脈絡的相關穴位,以舒筋活血和通絡化瘀為治法,疏散肝火郁滯,契合“不通則痛”病機,減輕疼痛,實現治療目的。以針刺大腸俞和腎俞,前者具有理氣降逆、化滯、調和腸胃之效,后者利水通淋、補肝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可發揮祛濕通經和益氣行氣作用。夾脊向來被視為帶狀皰疹針刺的重點選擇穴位之一,該穴位與臟腑氣機密切相關,與臟腑相通,針刺夾脊,能夠直接調和臟腑,利于解毒瀉熱、通經活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13]。現代醫學認為夾脊可以阻滯神經傳輸,針刺該穴位,能夠刺激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遞質,提高患者疼痛承受閾值[14]。行間屬于肝經的五輸穴之一,具有清肝火和除燥化濕作用,水溝可清熱止痛[15]。聯合梅花針扣刺,經頭部“清陽之府”,可促使相應經脈之氣循行,幫助暢通局部絡脈,利于提高活血通絡效果。本研究結果表示,研究組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和腫瘤壞死因子-α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2~4周后,研究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可說明,加用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炎癥反應,減輕疼痛和癥狀,以及提高生活質量。針刺可以順應臟腑經絡,直接阻滯神經痛覺纖維的傳導,在針刺對應穴位時,利于調節機體神經,促進血液循環,消除“不通則痛”,經活血止痛來幫助患者收獲良好治療效果。研究組不良發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具有良好的治療安全性,以針刺手段不會加重患者的治療負擔,有助于安全穩定發揮治療效果。
綜上,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切實可行,能夠盡早減輕疼痛,緩解病情,降低炎癥反應,幫助患者盡早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