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翠 何慧英 劉嘉嘉 譚 濤
《針灸大成》[1]是由明代針灸醫(yī)家楊繼洲在廣泛閱讀明代以前各類醫(yī)學著作后,以《衛(wèi)生針灸玄機秘要》為基石,參考、匯聚、整理各醫(yī)家著作,汲取其中精髓,并結合自己畢生臨床經驗編撰而成。該書匯集了明以前幾乎所有針灸著作,是一部較為全面地總結中國針灸學術經驗和成就的“百科全書”。全書通過大量歌賦和圖注等形式進行理論闡釋,并記載了各種臨床病證的配穴處方和治療驗案等,廣泛涉及內、外、婦、兒等各個領域,是中國現存中醫(yī)文獻中針灸內容最豐富完整的針灸學著作,對現代針灸臨床的發(fā)展及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為急救穴,也是保健要穴,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筆者通過較為系統(tǒng)地整理《針灸大成》中有關涌泉穴的記載,從命名定位歸經、操作手法及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和闡述,以期為臨床使用涌泉穴提供更多參考和新思路。
1.1 涌泉穴的定位 歸經及命名涌泉穴,該穴首載于《靈樞·本輸》中:“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針灸甲乙經》云:“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新針灸學》記載:“足心隙中,當第二趾尖到足跟后緣的前五分之二”,均指出了涌泉穴位于足底足心處。在《針灸大成》中,涌泉穴又名“地沖穴”,其定位在《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描述道:“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穴法》中記載:“在足心,屈足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際”。現代國家標準[2]中涌泉穴的定位和《經絡腧穴學》[3]中對其的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與之相一致。故從明以前至今,人們對涌泉穴的定位無差別。關于涌泉穴的歸經,《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中記載:“足少陰腎脈所出為井木”,可知其為足少陰腎經之起穴,為五輸穴中的井穴,五行屬木。關于涌泉穴名稱的來源,《子午流注說難》道:“涌泉乃腎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腎,腎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張隱庵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涌泉”。涌,水騰而上升;泉,水泉。此穴位于全身最低處,經氣自下而出向上,少陰根于涌泉,即腎經經水由此向外涌出,故作涌泉之動[4]。因其定位在足心,故又稱“足心”。
1.2 涌泉穴的刺法 灸法 推拿手法關于涌泉穴的一般針刺方法,《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中有明確記載:“《銅人》針五分,無令出血,灸三壯……《素注》針三分,留三呼”,《穴法》云:“針五分,不宜出血,灸三壯”。《手足陰陽經脈刺論》亦云:“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還有《十二經井穴》載:“足心中。刺三分”。《肘后歌》云:“涌泉妙穴三分許”,由此可知,涌泉穴進針深度為“針五分”“針三分”“深二分”,最常使用的為“針三分”。在《經絡腧穴學》[3]中,由于其解剖位置,進針深度在0.5~1.0寸,臨床進針深度常為0.3~0.5寸,與上述三五分的深度基本一致。留針時間為“留三呼”,現代臨床常為20~30 min。此外,涌泉穴的針刺還應順應天時,如《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云:“癸日亥時井涌泉”,又涌泉為井穴,故“故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春刺井”“春夏井滎宜刺淺”亦適用。
涌泉穴的灸法在《針灸大成》中的記載很少,除上述2處的“灸三壯”之外,僅有《十二經井穴圖》中云:“可刺足少陰腎井涌泉……刺五日愈,灸三壯”。究其原因,《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中給到:“《明堂》灸不及針”。但在現代臨床中,涌泉穴的灸法運用廣泛,常用于失眠[5]、高血壓病[6]、痛癥等,每次艾灸時間常為15~20 min,抑或是三壯。
在《針灸大成》中,涌泉穴的推拿手法集中記載于《保嬰神術》,共2處:“涌泉穴:治吐瀉,男左轉揉之,止吐;右轉揉之,止瀉。女反之”“吐乳掐手足心”。可知,涌泉穴推拿主要用于治療小兒胃腸疾病。現代醫(yī)療中已不再局限于兒童,凡是符合其適應證者均可用[7]。
1.3 涌泉穴的其他治法及補瀉手法除了常規(guī)針刺、推拿和艾灸,涌泉穴亦有其他針刺方法。如《玉龍歌》:“傳尸勞病最難醫(yī),涌泉出血免災危”,意為涌泉穴可針刺放血治傳尸勞,即現代肺結核,為現代肺結核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保嬰神術》也有記載道:“吸咂兒前后心,并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處咂三五次”“銀磨水為餅,貼手足心即安”“貼在男左女右腳心里,裹住”。故針刺放血、吸咂、貼敷也可用于涌泉穴,拓寬了涌泉穴的應用途徑[8]。
至于補瀉,固然遵從“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原則。有《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記載:“瀉用酉時,涌泉,為井木。水生木,實則瀉其子”,意思是對于腎經實證,可以在酉時取涌泉穴,用瀉法。但對于其自身特殊補瀉來說,其為五輸穴之井穴,又有《井滎俞原經合橫圖》曰:“諸井肌肉淺薄,瀉井當瀉滎。滑氏曰:補井當補合”。

2.2 各類病證
2.2.1 腎系疾病涌泉穴屬于足少陰腎經,位于足心,為腎經井穴、起始穴。足少陰腎經的主干大致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向涌泉穴,向上沿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內側,出腘窩的內側,沿股部內后緣、脊柱旁、喉嚨向上,挾于舌根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涌泉穴可治足部疾病,亦可循經治療下肢、脊柱等腎臟及腎臟相關疾病。腎主骨藏精,精生髓,精髓充實、濡養(yǎng)于骨,腎精氣足則骨髓充實、骨骼強壯、運動捷健;不足則腰膝酸軟、渾身疼痛、骨骼衰敗、搖搖欲墜。故《刺腰痛論》有云:“腰痛上寒不可顧……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即腰痛有里熱而喘或腰痛伴有大便困難者,均可針刺涌泉穴;《手足腰腋門》亦載:“腰脊強痛:腰俞、委中、涌泉、小腸俞、膀胱俞”。腎臟自身病及伴隨其他肝、肺、心的癥狀,亦可使用涌泉穴,如《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云:“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涌泉”。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聯絡,故膀胱疾病亦可使用腎經穴位。腎主水,司膀胱,水液賴腎氣的蒸騰氣化從膀胱排出,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代謝正常;腎氣不足則二便失調。如《陰疝小便門》云:“淋癃:曲泉、然谷、陰陵、行間、大敦、小腸俞、涌泉、氣門”,表明腎經涌泉可治療小便淋漓澀痛和點滴不通的病證。
現代醫(yī)學發(fā)現,足底反射區(qū)中的腎上腺反射區(qū)投影恰好位于涌泉穴[9]。腎上腺與腎在解剖和內分泌調節(jié)上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按摩該反射區(qū)可益腎壯陽,亦能達到治療內分泌疾患與保健的目的,這與中醫(yī)中涌泉穴調節(jié)腎與其相關臟腑經絡相吻合。王艷君等[10]通過針刺不同穴位觀察其對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的影響,發(fā)現電針涌泉穴可以明顯提高骨密度。林曉婷[11]在用針刺治療配合艾灸涌泉的方案治療腎氣虧虛型前列腺增生癥的臨床試驗中得出該方案可明顯減少殘余尿量的結論。
2.2.2 肝膽疾病腎經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與肝膽聯系。《通玄指要賦》云:“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腫脹門》云:“黃疸:百勞、腕骨、三里、涌泉、中脘”。《治癥總要》云:“黃疸發(fā)虛浮:腕骨、百勞、三里、涌泉、中脘”,3條原文均指出涌泉穴治療黃疸有顯著療效。腎主水,司開闔,其代謝水液功能不僅依賴自身氣化,還依賴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腎的開闔功能失調,則水液代謝障礙,停聚于中下焦,進而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調,郁而形成黃疸[12],故黃疸的治療可從腎入手。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腎精肝血充足,則肝得滋養(yǎng),疏泄有度,氣機調暢;若腎精不足,則精血衰少,肝失滋養(yǎng),氣機失調,郁滯心胸,導致胸脅脹痛。故有《胸背脅門》曰:“胸連脅痛:期門、章門、丘墟、行間、涌泉”,涌泉穴補腎益精,肝得養(yǎng)則氣機暢而胸脅之痛止。
2.2.3 肺系疾病腎經循行時主干進入肺中,沿著喉嚨向上,故腎與肺系相關。肺主行水,為氣之主,腎主水液代謝,為氣之根,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者共同調節(jié)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肺腎功能失調,則氣機失調,腎不納氣,肺氣上滿,水液停聚中焦,可導致咳嗽咳痰,此時可調腎助納氣。《八脈圖并治癥穴》云:“凡治后癥,必先取后溪為主,次取各穴應之……咳嗽寒痰:列缺、涌泉、申脈、肺俞、天突、絲竹空”。肺腎陰陽相資,當外感風邪,邪客肺絡時,可導致肺熱,肺腎陰虧,則發(fā)為喉痹,亦可用涌泉穴滋陰制陽。如《雜病》云:“喉痹,針合谷、涌泉、天突、豐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氣”。《名醫(yī)治法》云:“喉痹急用吹藥,刺宜少商、合谷、豐隆、涌泉、關沖”。對于尸勞病,即現代醫(yī)學所說的結核病,涌泉穴有特殊療效,《玉龍賦》云:“涌泉、關元、豐隆為治尸勞之例”。《玉龍歌》及《治癥總要》中均有涌泉穴治療尸勞的記載。現代研究表明,對涌泉穴進行艾灸,在改善肺結核咯血及睡眠質量上有顯著療效[13]。
2.2.4 脾胃疾病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兩者互促互助。《繆刺論》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長桑君天星秘訣歌》曰:“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后涌泉”。脾腎陰虛則可出現饑不欲食等;若腎虛蒸化失司,繼而脾失運化,水濕內蘊,則可導致腰腹冷痛、水腫、便溏等。《標幽賦》和《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皆認為井主心下痞滿,心下痞滿可認為是大腹脹滿而柔軟無痛,歸屬于脾胃疾病,而涌泉穴為井穴,故可治之。
2.2.5 心胸疾病腎經循行中,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于胸中,與手厥陰經相連接,故腎與心相關。《八脈圖并治癥穴》中記載的“凡治后癥,必先取公孫為主,次取各穴應之……痰熱結胸:列缺、大陵、涌泉”“凡治后癥,必先取列缺為主,次取各穴應之……胸膈痞結:涌泉、少商、膻中、內關”均為涌泉穴治療心胸疾病的具體治法。
2.2.6 神志疾病《靈樞》中將井穴視為“根”,故可知其對臟腑經絡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其位于四肢末端,是經脈起止穴,也是陰陽之氣交會之處,所以井穴對于暈厥、休克、驚癇等急癥具有開竅醒神等急救作用,對于神志疾病也有明顯療效。《針灸大成》中,有大量涌泉穴治療神志病的記載,《席弘賦》云:“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涌泉人不死”。《雜病穴法歌》云:“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涌泉疾若挑”。《八脈圖并治癥穴》中記載涌泉穴可治療醉頭風與舌吐不收之陽強,《諸風門》載涌泉穴可治療風癇,《治癥總要》載涌泉穴可治療發(fā)狂、五癇、風癇、豬癇等。對于神志疾病,《心邪癲狂門》云:“呆癡:神門、少商、涌泉、心俞”。
2.2.7 急性病涌泉穴能開竅醒神,是重要的急救穴之一。《繆刺論》論治尸厥:“刺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雜病穴法歌》云:“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涌泉瀉莫深”。
《百癥賦》云:“厥寒厥熱涌泉清”,故陽氣虛微引起的神倦惡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指甲青暗甚至昏倒,與邪熱過盛、津液受傷所致的胸腹灼熱、面赤、煩躁、尿赤、便秘、舌苔黃等均可用涌泉穴治療。《回陽九針歌》中記載,當病證處于危篤狀態(tài),出現亡陰或亡陽證時,應該針刺9個穴,其中包含涌泉穴。
2.2.8 小兒疾病《針灸大成》中關于涌泉穴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均為貼敷、推拿等無創(chuàng)治療方法,并集中在《保嬰神術》中。《掐足訣》云:“涌泉穴:治吐瀉,男左轉揉之,止吐;右轉揉之,止瀉。女反之”。《治小兒諸驚推揉等法》中,治療內吊驚用中藥制餅貼手足心;治療老鴉驚吐乳則“掐手足心,或腳來手來,用散麻纏之”。《初生調護》中對于新生兒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大人以溫水漱了口,吸咂兒前后心,并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處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紅赤為度,須臾自通”。《嬰童雜癥》中亦有記載,對于小兒潮熱生瘡、五心煩熱者,可用吳茱萸和燈心草制餅,“貼在男左女右腳心里,裹住,退藥后,推三關十下”。
2.2.9 雜病涌泉穴還可治療多種雜病。《靈光賦》認為涌泉穴是治療婦科疾病的重要穴位,道“男蠱女孕兩病痊”。在《八脈圖并治癥穴》中涌泉穴可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包括奔豚、乳痃疝氣發(fā)時沖心痛、膀胱七疝、小便淋血不止伴陰器痛、五心煩熱等病證。對于疼痛,《針灸大成》中有較多條文論述,如《肘后歌》曰:“頂心頭痛眼不開,涌泉下針定安泰”。《雜病》曰:“心痛: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針太溪、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涌泉”。《十二經井穴圖》曰:“人病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可刺足少陰腎井涌泉,足心中”。說明涌泉穴在治療疼痛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這為臨床針灸止痛提供了新的選穴思路。對于熱證,涌泉穴可用于足底發(fā)熱、五心煩熱、產后五心煩熱、傷寒大熱不退,如《傷寒門》云:“身熱:陷谷、呂細、三里、復溜、俠溪、公孫、太白、委中、涌泉”。腎主水,調節(jié)一身水液的代謝。當腎功能失常時,則可出現水液蒸騰氣化失司,代謝失常,從而出現水腫、癃閉等癥狀。《肘后歌》云:“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亦有《汗門》道:“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侖、沖陽、然谷、大敦、涌泉”。腎經屬水,涌泉穴又為井穴,氣血最旺盛。涌,涌出;泉,泉水,比喻腎經的精氣像泉水一樣涌出來,故其治療水液病亦佳。
綜上所述,有關涌泉穴的定位、治療方法及臨床應用,在《針灸大成》中進行了詳細介紹。涌泉穴的定位為第二趾尖到足跟后緣的前五分之二,即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其針刺深度多為三分,艾灸多為三壯,亦有推拿、吸咂、貼敷和針刺放血等治法。補瀉遵從“虛者補之,實則瀉之”“虛者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及井穴補瀉原則“瀉井當瀉滎,補井當補合”。治療時辰最好符合天時,以酉時為佳,具體時間應臨證而定。涌泉穴為腎經井穴,亦為急救要穴及保健要穴,被廣泛應用于腎系疾病、肝膽疾病、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心胸疾病、急性病、神志病、各種雜病,在小兒方面也有應用。臨床治療上,涌泉穴多與其他穴位配伍使用,也可單獨使用,治療范圍廣泛,效果顯著。靈活掌握涌泉穴的主治范圍和治療手段,臨證時具體分析并靈活運用,則能使其作用最大化。